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勞動教育的調研報告

勞動教育的調研報告

關於勞動教育的調研報告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勞動教育的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勞動教育的調研報告1

  壹、調查發現的問題及原因

 出現這些問題,壹是社會服務業近年來發展較快,用人需求量增加,出現壹定的用人競爭,對於年輕、有壹定文化,尤其是有壹定專業技能的勞動者,能夠比較順利地找到或挑選較理想的工作單位和崗位,隨時“跳槽”便成自然;二是多數中小企業,特別是社會服務業,成立時間不長,資金積累不多,較多企業只有微利,職工工資普遍偏低,職工壹旦有機會找到收入更多壹些的單位,“舍舊求新”便成必然;三是出現這種現象的企業,基本上沒有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對職工無約束力。

 職工勞動合同簽訂率不高,認真履行難。此次調查的83戶中小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80%以上,但據有關,街道服務類企業、鄉鎮企業,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不足50%。較多中小企業只與少數管理崗位上的職工簽訂了勞動合同,而與壹線職工,特別是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的很少。據白濤辦事處社保所調查資料反映,該辦事處的城鎮中小企業職工未簽訂個人勞動合同的有18%左右,未簽訂集體合同的企業有90%以上。有的雖然簽有勞動合同,但對企業和職工雙方的約束力並不大,要認真履行更難。少數企業只是為了應對勞動保障等部門的檢查,規避法律而與職工簽訂形式上的合同書,實際上並未按合同上的條款履行。

 出現此問題,壹是勞資雙方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較差。由於企業用工來源渠道多,其中很多職工與企業負責人(特別是小型企業老板)有著沾親帶故、哥們熟人的關系,認為不簽訂勞動合同也不會出現問題,僅以“感情”、“私交”、“義氣”用工。職工也認為與老板“結交深”,“信得過”,用不著簽合同來約束雙方。某運輸企業有職工45人,其中骨幹職工都是企業開辦時就與老板壹起“摸爬滾打過來的”,是老板的同學或鄰友,在座談會上雙方都說“不會發生勞資糾紛,簽不簽勞動合同都壹樣”。二是企業或職工不願意簽勞動合同。企業認為,勞動合同條文要包括職工的工資、保險、假期、生產安全、培訓等各方面內容,壹旦寫成書面條文,想變就變不了,如果企業想減員減不了,不與職工簽合同,隨時可以減員或辭退不想再用的職工,工資支付只要不低於最低工資標準就行。職工不願簽合同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方面部分企業,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在擬訂合同條文時沒有與職工平等協商,甚至有壹些“霸王”條款,職工認為對自己不利,不願簽訂;另壹方面部分職工、特別是農民工認為簽訂勞動合同後把自己“捆死了”、“套住了”,想走走不了。三是企業和職工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學習理解不深,對如何簽訂勞動合同不甚了解;有的企業主觀上不願將勞動合同條文寫具體,怕寫具體了難以變更。四是有關部門對勞動合同的具體簽訂指導工作欠缺,相關學習培訓少。

 出現上述問題:壹是多數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受金融危機沖擊,經濟效益下滑,甚至處於暫時停產半停產狀態,被迫調低職工工資標準,職工為了維護本人生計和供養家人,不得不中斷原有的勞動關系,尋找新的就業門路;二是少數私營企業和中外合資、獨資企業,為降低人工成本,獲取最大利潤,或達到“軟裁員”目的,以金融危機影響,經濟效益下滑為借口,有意采取壓低職工工資或提高勞動定額標準等手段,迫使職工主動提出辭職,不需支付經濟補償。如某中外合資企業,從2007年底至今,采取這種“軟裁員”手段就先後辭退了200多員工。三是企業工資分配制度不規範、不健全、不合理,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內部的分配制度存在問題較多,沒有工資協商制度,工資標準和分配辦法基本上是老板說了算。實行計件工資制的企業,沒有科學合理的勞動定額標準,老板可以隨意決定勞動定額和工資標準,勞動力價格太低。四是國家對企業,特別是對非公有制企業工資分配宏觀調控政策不健全,同時督促檢查乏力,企業自主分配基本成了“隨心所欲”分配,分配不公、差額過大的現象比較明顯,有的企業內部職工收入高低差距達10倍以上。

 存在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壹是中小企業普遍經濟效益較差,利潤微薄,難以承擔職工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多數企業采取選擇壹兩項險種參保,或只為少數管理層人員、技術骨幹職工投保。二是企業為了減少用工成本,增加利潤積累,主觀上不願為職工投保,尤其不願為全體職工五項險種都投保。某餐飲企業老板郭某說得很直率,他說:“我的餐廳僅職工工資每年就要支付130—140萬元,如果再給每位職工都繳納五項社會保險,每年需要增加支出40—50萬元,這樣用工成本太高。三是部分職工有現得利思想,本人不願參加社會保險。這些員工認為,工資收入本來就不高,扣繳社會保險後工資收入更少,難以生活和養家。特別是多數農民工,出門打工就是為了掙錢,供養老人和子女入學,只能將全部收入用於現實需要,對養老保險等問題無力顧及。因此,部分職工與企業簽訂的勞動合同條文中,有將社會保險費直接計發給職工的約定。

 工會組織和職代會制度不健全,職工很難與企業建立起穩定的勞動關系。調查的83戶中小企業中,建有工會組織占壹半多壹點,但其中1/3左右的工會組織基本上是“有名無實”,無專職人員、無活動經費、無單獨的工會活動、無工人代表會制度或職代會制度。據有的辦事處調查,私營企業和小型企業基本上都沒有工會組織及職代會制度。

 出現此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壹是小企業職工人少,條件十分有限,工會組織和職代會制度難以建立;二是部分中小企業經營者,尤其是私營企業老板,內心不願意建立工會組織和職代會制度。三是有關部門對中小企業建立工會組織或工會小組和職代會制度檢查、指導不夠。

  二、建議

 (壹)加大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增強企業和勞動者的法律意識和自保意識。《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工會法》及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及政策,較多中小企業的經營者、資產所有者(老板)、勞動者目前還並未掌握,很多條款的具體內容還不知曉,不熟悉。部分中小企業負責人和勞動者,也還不甚懂得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法律法規宣傳必須堅持經常化,通俗化,多聯系實際問題,針對性要強些。

 (二)建立健全企業工會組織,增強工會組織自主權,發揮工會組織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作用。對難以建立工會組織的小型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等,能建立工會小組的建立工會小組,連工會小組都無法單獨建立的,可按街道社區若幹個企業為單位建立工會組織,每個用工單位民主選舉工人代表參加,成立地域性聯合式工會組織或行業性工會組織。地方工會組織和街道辦事處、社區有關部門加強對這種聯合式工會組織或行業性工會組織的指導和幫助,發揮其作用。

 (三)發揮工商聯、個體勞動者協會、行業協會等維護和諧穩定勞動關系的作用。將目前由人力社保行政部門、地方工會組織、經委等三部門代表組成的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構擴大為四方,吸收工商聯代表參加,組成勞動關系四方協調機構,有利於調解非公有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勞動關系。個體勞動者協會、行業協會,要把維護其成員單位和單位勞動者雙方的合法利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給予研究、指導或調解,保持成員單位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

 (四)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和仲裁機構隊伍建設,強化勞動保障執法力度。勞動保障監察執法的重心要下移,把基層維權、中小企業維權、鄉鎮企業維權、非公企業維權、個體雇工維權等作為工作重點。建立起牢固的、相關部門都能積極主動參與的聯動機制,形成強大合力,增加監察執法社會效果。要註意將事後執法,變成事前預防,盡可能把勞資糾紛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中。要加強政府投入,充實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機構(包括鄉鎮、街道勞動保障監察舉報投訴站)的人員、經費、設施、裝備,提高辦事效率和能力,以適應工作需要。要加快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實體化、人員職業化、程序司法化、管理行政化建設速度和力度。要進壹步健全完善鄉鎮、街道、企業基層調解組織,發揮更大更實際的作用,培訓提高基層調解組織人員依法調解勞動關系的能力。有條件的中小型企業也可以建立企業調解組織,將勞資糾紛盡可能在本企業內自行調解消除。要暢通勞動者信訪、投訴、舉報渠道,改進辦案程序,縮短案件查處時限,對困難職工和外來職工的權益受損案件、尤其是工傷案件,更要抓緊辦理,加大查處力度,以切實有效的舉措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

勞動教育的調研報告2

 隨著近年各大高校擴招,全國總體就業壓力嚴峻。對每個大學生來說,及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對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奮鬥目標,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中處於不敗之地。我和其他兩位同學壹起組成壹個團隊用問卷形式對西南政法大學的同學做了壹個不完全的調查,問卷的問題極具代表性,對沒每壹個大學生就是壹個很好的參考。

  調查內容:

 壹·大學生對就業形式的認知

 就業是每個大學生都要面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有清晰的認識會對自己的就業有很大的幫助的。有絕大多數人對就業這個問題的認識是很清楚的,75%的人認為就業形式嚴峻,就業難。17%的人認為形式正常。看來許多人對這問題沒有偏離現實。就業形式的嚴峻迫使大學生在大學裏努力的學習知識,嚴峻的形式也是大學生學習的壓力。所以,認清形勢將會幫助妳更好就業。

 二·就業的砝碼

 問卷裏提到專業、學校、個人能力,什麽對就業的幫助最大。5%的人選擇了學校,現在社會上確實存在這樣不公平的現象,或許她的招聘廣告上寫道“只招211工程大學”。大學的名氣對就業確實有影響,但是進入名牌大學的人卻是少數啊。總體上來看,其他大學的就業率也不差。11%的人選擇了專業,社會上流傳“選好學校,還不如選個好專業”。專業對以後就業確實有影響,比如某大學的王牌專業,它的就業率就壹直很高。但是就業以後,經常會出現專業不對口。專業只是影響就業的壹個因素。90%的人贊成個人能力才是就業的最大砝碼。有了能力,無論走到那裏就有飯吃。但我個人認為,妳沒有那塊敲門磚,進不了那扇門,即使妳再有能力也是無濟於事。所以光有能力是不行的,妳得有壹定的資質,文憑。

 三·怎麽樣就業

 談到通過什麽方式就業,也不過這幾種方式:校方推薦、找關系、靠自己。這是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舉壹個例子,但不是絕對的。壹個農村的孩子大學裏學業平平,沒有被校方推薦就業,沒有親戚朋友可以幫助他,他就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找壹份工作,但是糟糕的是能力又不是很好,所以自然而然的失業了。這就是許多大學生失業的原因。15%的人認為就業要靠父母和親戚,這是走向崗位的捷徑。81%的人憑自己的實力找工作,這是當下最普遍的現象了。什麽北漂壹族,下南洋啊……都是大學生為了工作,靠自己在外面打拼。多麽鮮活的例子。只要是自己願意,憑自己的雙手肯定能夠為自己謀得壹席之位的。

 四·人生的第壹桶金

 大學生對工作的初期月薪的期望值到底是多少呢?45%的人定位在1000~1500元/月,這是個什麽概念呢?就我看到的啊,普通的洗碗工月薪是800~1000。那麽大學生在社會上的定位就是比洗碗工高那麽壹點,這也是因為就業難造成的問題。許多畢業的大學生認為能夠找到壹份工作就是幸運的啦,慌不擇路,什麽職業都可以,最緊要的是能夠有錢可賺啊。1500~3000元/月,這對於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還是有點難的啊!46%的人對自己的期望就在這個層面,當她們出入社會後會發現許多現實和自己想法背道而馳。合理的定位將會擴大大學生的就業面,就業的機會也會更多。

 五·留守或外出

 究竟在哪裏就業也困擾著很多大學生。選擇家鄉還是外地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慮。家鄉,是自己出身的地方,那裏有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在家鄉工作的話,適應工作的速度肯定會很快,自己的親人也在那裏,可以提供很多幫助,有利於自己的發展。在異地工作,有利也有弊,利在於大學生可以開闊眼界,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弊在於,大學生對這裏的壹切都很陌生,可能對氣候不適應,沒有親戚朋友,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可能會面臨危險。59%的人選擇在家鄉就業,18%選擇在外地就業。看來當代大學生對自己的檢驗不僅局限於家鄉,把眼光更多的放在了外地,在那裏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

 六·自主創業

 自主創業越來越成為當下流行。我們會在報子上看到某大學高材生賣豬肉,某大學生賣包子……這樣的例子不是壹個兩個,已經是普遍的現象了。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是壹石二鳥的舉動。壹是緩減了大學生就業壓力,二是解決自己的就業的問題。59%的人選擇了自主創業,顯然很多人對就業也是有兩手準備。光靠企事業單位來吸收畢業大學生肯定是不夠的,如果還是壹味的等著招聘的話,那好比在抹殺機會。自主創業是大學生對自由的追求和對工作的渴望的結晶。

  結論和建議

 中國經濟體的壯大,是壹把雙刃劍,它給中國帶來了可觀的gdp,也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大學生就壓苦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這不是壹兩年的事了,是中國長期積累下的問題。經濟的壯大,對人力需求增多了,高科技的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增加。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都走上了這座獨木橋,在激烈的競爭中失業。嚴峻的形式依然沒有改變,還會持續很長壹段時間的。

 怎麽解決大學生就業苦難的問題呢?

 教育體制需要改革,高校擴招是造成就業困難的問題之壹。中國的高校擴招,生產出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大學生的價值也在不斷的貶值。高校只知道擴招、再擴招,收錢,還是收錢。他們有為自己生產出的產品想過嗎?到底銷路怎麽樣啊?廁所裏的環衛也是大學生。高校理應制定出壹套方案解決這個問題。

 企業法人應該擔負壹定的社會責任,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是離不開企業的,企業的發展是離不開大學生人才的。所以他們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關系。企業是解決就業的壹大支柱。

 只是靠外界因素是完全改變不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的。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主要因素,外因是次要因素。大學生只有改變自己,來適應這個社會。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加強自己的專業技能。現在的就業形式多種多樣,不要把雞蛋放在壹個籃子裏。自主創業、當村官……關鍵在於自己,轉變了就業觀念將會更有利於就業。

 所以,提升自己,把握機會,就業就不再是難事。

勞動教育的調研報告3

 在前不久舉行的壹場畢業生雙選會上,某單位的招聘臺前壹下子擠來了個人,但其中只有人是求職者,另外人都是“參謀”——求職者的爺爺、奶奶和父母。對於類似現象,有社會學家指出,中國的第壹批獨生子女正大規模地步入社會,他們的就業體現出不同的特點,應該引起高校和社會的重視。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多年來,獨生子女的數量與日俱增,逐漸成為壹個龐大的社會群體。由於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備受寵愛,心理較脆弱,承受職場挫折與失敗壓力的能力相對較弱,在初次步入職場時,很多人感到無所適從。

  應聘:全家總動員

 楊強是南寧某高校屆畢業生,是家中的獨苗。從今年月開始,為了幫助楊強找工作,他的父親特地從江西趕到南寧,在學校附近租了壹間房子住下,準備打壹場“就業持久戰”。對於這樣做的理由,楊強父親的解釋是“兒子還小,面對五花八門的招聘單位,不懂如何辨別真偽”。

 月下旬,廣西人才市場專門舉辦了壹場南博人才交流會。筆者看到,楊強的父親邊看邊講,儼然壹位解說員,每走到壹個招聘單位前,他都要先對該單位的崗位、薪金水平和發展前景進行壹番深入的分析,再決定是否同意楊強投遞簡歷。當看到楊強遞過簡歷後老半天支支吾吾、不善言辭時,楊強的父親連忙“挺身而出”,協助兒子……

 在今年廣西全區首屆人才交流會上,筆者看到這樣“動人”的壹幕:壹名女生的父母分開在房地產公司的招聘臺前同時排隊,而女兒卻悠閑地坐在後面壹條長凳上無所事事,待快輪到遞送簡歷時,女兒才有些不耐煩地將其父母替換下來,嘴裏還嘟噥著“真麻煩!”。

 當筆者詢問“為什麽不讓女兒自己排隊?”時,女孩的母親不以為然:“女兒辛辛苦苦讀了十幾年書,畢業找工作還要飽受折磨之苦,做父母的理所應當替她分擔。”

 這樣的現象在招聘會場上並不鮮見。壹家長對記者說,之所以要跟著孩子來招聘會,是因為怕孩子“稀裏糊塗,壹不小心就明珠暗投”,父母親自上陣“心裏會踏實許多”。對於要選擇哪壹家單位,壹般會全家人反復推敲,他們討論的內容包括單位的工作地點、工作的穩定性、工資待遇及發展空間等等。

  心態:對未來霧裏看花

 那麽,獨生子女的就業心態如何呢?請看廣西大學學生會的壹項調查:多名獨生子女中,有近七成的人對前途存在不同程度的擔憂,普遍認為用人單位對於工作經驗、學歷的要求過於苛刻,並且薪水達不到自己的預期設想;相當壹部分學生希望找壹個離家近、工作相對穩定的單位;在調查中,幾乎沒有獨生子女有自己獨立創業的想法。

 調查顯示,獨生子女普遍不能準確客觀地為自己定位,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氣質、性格、興趣以及職業能力並不了解,自我評價偏高。另外,他們對職業和社會的了解存在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把就業前景想象得過於美好或過於艱難,直接導致期望過高或畏縮不前。而且,他們比較註重經濟利益,擇業時往往把經濟收入因素放在首位。

 調查還反映出獨生子女就業的壹些矛盾心理。許多學生對自我缺乏正確的分析,不考慮所選單位是否適合,而是盲目攀比,還有的同學想找壹份“比較好聽的工作”。不少獨生子女寄希望於父母長輩的社會關系,眼高手低,“這山望著那山高”。還有的獨生子女因專業技能、專業知識不紮實等種種原因,沒有信心向用人單位展現自己。

 值得註意的是,在采訪中我們發現,即將踏入社會的獨生子女普遍有壹種危機感,他們認為社會競爭太激烈,人際關系太復雜,自己難以適應。許多人選擇讀研或出國留學以爭取壹個緩沖期,有的甚至不願意卷入激烈的競爭中,寧可選擇成為壹族。

 針對獨生子女群體的職業心態,廣西大學招生就業辦負責人說,作為大學生的獨生子女,壹直囿於校園生活,經歷簡單,沒有經受過挫折考驗,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壹旦遭遇挫折,則感到失落、悲觀、失望,對未來失去信心。近年來,學校壹直致力於學生的就業指導,從信息來源、聯系工作、出面調節到心理輔導等等,方方面面都做了周到細致的工作,以便獨生子女在畢業找工作時即使遇到挫折也壹樣可以充滿自信,甚至越挫越勇。但是面臨擇業就業,還是有壹部分學生有極大的心理壓力,表現出茫然、不自信以及很強的依賴性。

  競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林明是廣西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去年通過自己聯系實習,最後被北海某公司聘用。如今林明已是公司的技術骨幹,他感覺公司員工熱情,氣氛活躍,工作中學有所用,很滿意現在的狀態。現在他正準備考托福,出國讀碩士,拿到學位再回國發展。

 今年歲的小敏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英語專業,年畢業的她雖然只有兩年的“工齡”,卻已經跳了兩次槽。令她感到自豪的是兩份工作都是她自己找的。“第壹份工作很累,老是加班加點,很少有自己的私人空間,而且和我的專業沒有壹點聯系,所以幹了壹年,我就不幹了。剛開始工作時,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被上司批評壹兩句,心裏會難受好幾天,還經常落淚。不過,現在已經完全適應和改變了。所以我覺得獨生子女的適應能力並不差。”

 李彤是年湖南大學的畢業生,在人才市場投簡歷謀得深圳某酒店財務部會計壹職。在該酒店工作年的李彤也有跳槽的打算,她說:“工資不太高,主要是覺得自己沒太大的發展空間,所以我想跳槽去外企。我最大的心願是找份好工作,買套大房子,接父母同住,只要我們壹家三口在壹起,比什麽都快樂。”

  擇業:揚長避短天地寬

 很多家長對子女擇業不放心,但是有父母“親自把關”是不是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國凱房地產公司的負責人說,用人單位看重的是求職者的人品、學歷和經驗。獨生子女們連找工作都要父母親陪同,甚至幫忙查資料、填寫表格,這不能不讓人懷疑他們的獨立能力。

 對此,社會心理學專家認為,獨生子女有其特定的成長環境和空間,可以說是社會的特殊群體,在他們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需要大家的關註和引導。壹般來說,受過高等教育的獨生子女經過幾年大學集體生活的磨煉,已經具有壹定的自理和交際能力。但他們在工作中的刻苦和創新精神相對弱些,需要用人單位的培養,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潛能。

 正如壹位兒童心理、衛生專家提出的那樣——“愛比維生素還重要”。由於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優越,家長對“獨苗”教育比較重視,所以壹般而言獨生子女智力早熟、興趣廣泛、知識面寬。同時,獨生子女享有父母充分的愛,在愛的陽光中成長,個性發展健全,多數獨生子女性格活潑、開朗、大方、敢說敢想。可以說,在就業擇業的過程中,只要善於揚長避短,獨生子女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他們是有獨立見解的壹代,他們是平等意識、法律意識、環保意識很強的壹代,也是市場經濟觀念很強的壹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