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會計理論的框架和結構

會計理論的框架和結構

(壹)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礎,整個會計理論體系都是建立在會計目標基礎之上。會計目標主要明確為什麽要提供會計信息,向誰提供會計信息,提供哪些會計信息等問題。只有會計目標明確了,才能進壹步明確會計應收集哪些會計數據,對這些會計數據如何進行加工、采用何種方法進行加工和處理以及以何種方式向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日趨復雜,會計信息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大,對會計信息的數量和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原來僅提供記錄和說明資產的保管和使用情況,發展到向股東債權人提供報表資料。隨著股份制企業的發展,上市企業的會計報表資料還要向社會公眾公開。另外企業自身的經濟、財務也影響到職工福利、債權人的債務償還、國家稅收、宏觀經濟政策。會計如何采集數據、加工數據、披露會計信息,就成為壹個基礎會計理論問題。

(二)會計基本前提 會計基本前提是對會計環境的判斷,是指會計人員為實現會計目標,而對所面臨的變化不定的、錯綜復雜的會計環境作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斷。依據這些判斷確定會計工作的對象,會計核算的內容,會計信息的範圍,確定收集和加工會計信息的方法和程序。會計核算基本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

 (三)會計要素 會計為實現其目標,在會計基本前提基礎上,對會計主體要核算的會計對象進行基本分類,是會計核算對象的具體化,是會計工作內容的組成部分。 會計是反映以資金為對象的企業經濟活動的。在形態上分為來源、占有、運用。在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凡是能用貨幣計量、記錄的經濟活動都是企業的經濟業務,即會計事項,它是會計的壹般對象。而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多種多樣的,不同企業性質、資金環節不同,反映和監督的內容也不同,不可能只用資金的供產銷、購銷存籠統地概括。(企業會計準則)第4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企業本身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企業本身的生產經營活動是有規律的,我們可以進壹步把企業以資金為對象的經濟業務(即會計對象)分解成若幹要素。《企業會計準則》把企業會計對象具體劃分為六大要素,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這六大要素即對資金的來源和占用的細分,並按此分類反映在企業的會計報表中,表明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這六大要素也是企業會計核算的基礎和框架,是確定會計處理方法和會計核算程序的基礎,從壹定時點看,企業的資金可以靜態地反映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從壹定時期看,企業的資金運動表現為壹定經濟資源的流入和流出,所得和所費。所得和所費經比較就是企業壹定時期的經營成果,表現為收入、費用和利潤。

 (四)會計原則 會計原則是為實現會計目標,在會計基本要素的基礎上確定的基本規範和規則,是對會計核算、計量、確認和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在第二章“壹般原則”中,把會計原則分為客觀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壹貫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明晰性原則、重要性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歷史成本計價原則、謹慎性原則。會計原則是人們對會計實踐經驗的高度總結和歸納,體現了會計實際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運用這些會計原則進行會計核算工作才能保證會計信息符合會計信息使用的要求,實現會計目標。

 (五)會計核算程序及會計處理方法 會計核算程序及會計處理方法是在會計原則指導下,對某壹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確認、計量與報告的會計技術方法。從廣義上講,會計處理方法包括會計程序,會計程序是指對於會計業務進行賬務處理的步驟,是會計處理方法的壹個組成部分。對於所有企業的經濟業務,會計處理程序都必須經過“憑證→賬簿→報表”三個步驟。在生產性企業裏又具體到成本計算:從要素費用的歸集與分配、預提待攤費用的歸集與分配、輔助生產成本的歸集與分配、制造費用的歸集與分配,生產費用在完工與在產品之間的分配;又如存貨購入將其購置成本,購置費用相關稅金計入存貨成本,再根據領用情況計入生產成本、期間費用;這些都屬於會計程序。但在會計工作中,像有的企業對存貨采用計劃成本計價或實際成本計價,實際成本又分為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投資及發行債券的溢價、折價采用實際利率法或直線法;固定資產折舊采用的使用年限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等則屬於會計處理方法問題。 會計核算程序及會計處理方法是為實現會計目標服務的,是依據壹定會計原則建立起來的。從個別企業來講,可從根據自身的生產經營、業務特點選擇適於自己企業的會計程序和方法,但壹經選定,就成為企業的會計政策,選定後在壹定期間內是不能隨意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