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GDP的研究工作
綠色GDP,即當期GDP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環境資源保護服務成本後的剩余部分。
GDP總量-(環境資源成本+環境資源保護服務費)=綠色GDP
到目前為止,綠色GDP核算只涉及自然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環境損害成本和自然資源凈消耗。這只是狹義的綠色GDP,社會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相關指標應納入GDP核算體系。因此,在GDP的核算中,必須扣除安全生產事故造成的GDP損失和處理這些事故的費用;扣除各種社會突發事件造成的GDP損失和處理這些事件的費用;扣除預防和處理市場不公和腐敗造成的損失。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在綠色GDP的研究和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來,中國也在積極開展綠色GDP核算研究。2004年,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環保總局正式聯合開展了中國環境經濟核算綠色GDP研究。
綠色GDP核算主要涉及的幾個基本概念是:綠色GDP總量、綠色GDP凈值、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
相關概念
1.綠色國內生產總值
綠色GDP等於GDP減去有中間消耗的自然資源消耗成本。
2.凈綠色國內生產總值
綠色GDP的凈值等於綠色GDP減去固定資產折舊和具有固定資產折舊性質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惡化成本。
3.資源成本
資源成本,又稱自然資源消耗減少成本,是指在經濟活動中使用和消耗的價值。根據自然資源的特點,壹些自然資源具有壹次性消耗的性質,如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資源(用材林)以及北部和西部的水資源。這些資源的使用是降低成本的資源消耗,具有中間消耗的性質。壹些自然資源具有多重消耗,如土地資源、壹些可再生森林資源(特種林、防護林等。)和南方的水資源。這些資源的重復消耗類似於固定資產的使用,其資源消耗具有“固定資產折舊”的性質。
4.環境成本
環境成本又稱環境退化成本,是指因經濟活動造成環境汙染而導致環境服務功能質量下降的價格。
環境退化成本分為環境保護支出和環境退化成本。環境保護支出是指為環境保護實際支付的價值,環境退化成本是指環境汙染損失的價值和應為環境保護支付的價值。自然環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間和生態效能,具有長期反復使用的特點,也類似於固定資產的使用特點。這樣,經濟活動汙染造成的環境惡化成本就是環境惡化成本,它也具有“固定資產折舊”的性質
綠色GDP的本質與發展
綠色會計是將資源和環境資本納入國民經濟統計和核算科目,以反映社會真實財富的變化和資源環境的狀況。“可持續發展”是其出發點和落腳點。英國經濟學家沃爾夫曾壹針見血地指出,如果壹個國家只有物質資本增加,環境資本減少,其總體資本可能為零甚至為負,其發展是不可持續的。比如淮河沿岸建起了1500多家小造紙廠,它們的產值給當地GDP帶來了增長。而小造紙廠造成的汙染,讓流域654.38+0.2億人喝不上幹凈的水。如果治理要花錢,並不體現在GDP上。
近年來,我國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和沙塵暴由西向東蔓延,但這些並沒有體現在GDP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家通過出售石油、木材和其他資源來維持GDP增長。過了幾年,資源就賣光了。會發生什麽?這樣的GDP能反映社會的實際財富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嗎?
簡而言之,從社會的角度來看,GDP在經濟指標中同樣統計正產出和負產出。例如,教育和為老人和兒童服務的收入與制造武器和香煙的價值相同。從環境的角度看,它把自然資源視為免費的財富,隨意挖掘和利用,卻沒有考慮和反映經濟活動造成的資源枯竭和汙染導致的資源質量下降。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它只記錄看得見、買得起的服務,而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家務勞動、婦女生育、誌願服務等非市場經濟行為被排除在外,部分或完全被忽略。
因此,扣除GDP中不屬於真實財富積累的虛假不合理部分,就構成了真實的GDP,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綠色GDP”(GGDP,第壹個G指綠色)。
GGDP=(傳統GDP)-(自然部分虛數)-(人文部分虛數)
GGDP力求成為壹個真實的、可行的、科學的衡量壹個國家、壹個地區真實發展進步的指標,更加準確地解釋增長與發展的數量表達與質量表達的對應關系。
圍繞構建以“綠色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合國、世界各國政府、國際著名研究機構和著名科學家壹直在進行艱巨的理論探索。
1995期間,世界銀行首次宣布將“擴大的財富”作為衡量全球或區域發展的新指標。擴大的財富由四個要素組成:自然資本、生產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專家壹致認為,“擴大的財富”客觀公正,科學地反映了世界各地區發展的真實情況,為國家擁有真實的“財富”及其隨時間的動態變化提供了可比較的統壹尺度。
1996年,Wackernagel等人提出了“生態足跡”的測度指標。
從65438年到0997年,Constanza等人首次系統設計了“生態服務指標體系”,用以衡量全球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價值。他們將全球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服務”分為17種類型,將全球生態系統劃分為20個生物群落,由此計算出“生態服務、價值與全球國民生產總值(GDP)”之間的比例關系(1: 1.8)。該指標體系對於深入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揭示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內涵具有科學探索價值。
中國的綠色GDP
在過去的二十年裏,中國是經濟增長最快、國內儲蓄率(指銀行存款占GDP的百分比)最高的國家之壹。據世界銀行統計,自1978以來,中國以平均9.83%的GDP增長率高速經濟增長,在全球206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二(僅次於非洲資源國博茨瓦納)。但是,由於我國資源浪費、生態退化、環境汙染嚴重;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義國內儲蓄率”的真實性。換句話說,中國國內儲蓄率的相當壹部分是通過自然資本損失和生態赤字來交換的。中國經濟增長的GDP至少有18%是通過“透支”資源和生態環境獲得的。而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實際儲蓄率下降。
面對這壹緊迫問題,中國學者並未掉以輕心,多年來壹直潛心研究。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首席科學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遠教授指出,從政府層面看,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理論和實踐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1951-1981,實行物質產品平衡表制度:1982-1991,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1992-1。從65438到0995,已初步進入“綠色GDP”階段。現階段,國家制定的能源價格、資源價格、環境價格、生態補償規則、企業成本核算、綠色稅額、WTO綠色仲裁等都應以綠色會計體系為基礎。在學者和專家的努力下,我國已經開始了“綠色會計”的編制工作。
2002年4月,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在阿爾巴尼亞舉行。會上,牛文遠教授用“綠色GDP”理論解釋了可持續發展,並將其分解為五個指標:①單位GDP排汙量;②單位GDP能耗;③單位GDP用水量④單位GDP教育投資比重;⑤人均創造的GDP值,創造越高,社會越發達。這五項指標被出席會議的100多個國家接受,並作為會議宣言發表。這五個量化指標讓我們真正理解了講了很多年的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對實現可持續發展有了真正的探索性標準。
加快實現綠色會計
在1990年代初,只有挪威要求在年度會計報告中披露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和采用的衡量方法。然而,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綠色GDP的實施,即從GDP中擠出水分——環境汙染債務、生態赤字和資源損失等。如果壹個工廠需要砍伐壹片森林,它必須在另壹個地方種植相同的森林,然後才能啟動。
另壹個例子是排汙費(汙染控制的費用),這在許多國家也是合理的。澳大利亞等國進口中國的彩電、冰箱、洗衣機,要收垃圾處理費。因為這些物品最終都會變成垃圾,需要處理,否則會汙染環境。這其實是壹種生態補償。
在國務院的統壹規劃和組織下,我國近年來啟動了退耕還林還草和生態移民工作,這也屬於生態補償的壹種形式。
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與世界經濟接軌,“綠色會計”是接軌的保證之壹。中國開始編制“綠色會計”已有兩年時間。宏觀理論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微觀制度的實施還需要壹個過程。隨著國家和政府的重視,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作為綠色核算報告提交,我國將以“實際GDP”與世界經濟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