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可靠性原則
可靠性原則是對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會計工作提供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提供會計信息應該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
在會計核算中堅持可靠性原則,就是要在會計核算時客觀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開展會計工作時,應當正確運用會計原則和方法,準確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所提供的會汁信息應當能夠經受驗證,核實其真實性。
如果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不是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沒有如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那麽會計工作就失去了存存的意義,甚至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導致決策的失誤。
(二)相關性原則
會計的主要目標就是向有關各方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信息,如果所提供的信息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沒有什麽作用,不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就不具有相關性。
信息的價值在於其與決策相關,有助於決策。相關的會計信息能夠幫助會計信息使用者評價過去的決策,證實或修正某些預測,從而具有反饋價值;相關的會計信息還能夠幫助會計信息使用荇做出預測、作出決策,從而具有預測價值。
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堅持相關性原則,就是要求相關人員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特定用途的會計信息,不壹定都能通過財務會計報告中的形式來提供,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加以提供。
(三)可理解性原則
根據可理解性原則的要求,會計記錄應當清晰,賬戶對應關系應當明確,文字摘要應當清楚,數字金額應當準確,以便會計信息使用者能準確、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內容,更好地加以利用。
在會計核算工作中,應堅持可理解性原則,會計記錄應當準確、清晰;在填制會汁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時,必須做到依據合法、賬戶對應關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編制會汁報表時,保證項目勾稽關系清楚、項日完整、數字準確。
如果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不能做到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使用,則不符合可理解性原則的要求,也就不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求。
(四)可比性原則
可比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國家統壹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使所有企業的會計核算都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礎上。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項,就應當采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會計處理方法的統壹是保證會計信息相互比的基礎。
不同的企業可能處於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經濟業務發生於不同時點,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決策需要,便於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企業應當遵循可比性原則的要求。
(五)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在某些情況下,經濟業務的實質可能與其法律形式脫節,為此,會計人員應當根據經濟業務的實質來選擇會計政策,而不能拘泥於其法律形式。
在實際工作中,交易或事項的外在法律形式或人為形式並不總能完全反映其實質內容。要想使會計信息反映其所擬反映的交易或事項,就必須以交易或事項的實質和經濟現實為基礎,而不能僅僅根據它們的法律形式進行核算和反映。
例如,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資產,雖然從法律形式上看,承租企業並不擁有其所有權,但是由於租賃合同中規定的租賃期相當長,接近於該資產的使用壽命,租賃期結束時,承租企業有優先購買該資產的選擇權;在租賃期內,承租企業有權支配資產並從中受益。
因此,從其經濟實質來看,企業能夠控制其創造的未來經濟利益,所以在會計核算上將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資產視為承租企業的資產。
(六)重要性原則
對於重要的交易或事項,應當單獨、詳細地反映;對於不具重要性、不會導致投資者等有關各方決策失誤或誤解的交易或事項,可以合並、粗略地反映,以節省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
對於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並能進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做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並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允分、準確的披露;對於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和不至於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可以適當作簡化處理。
重要性原則與會計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關,堅持重要性原則,就能夠使提供會計信息的收益大於成本。對於那些不重要的項目,如果也采用嚴格的會計程序,分別核算、分項反映,就會導致會計信息的成本大於收益。
在評價某些項目的重要性時,其結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壹般來說,應當從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從性質方面來說,當某壹項事項有可能對決策產生壹定影響時,就屬於重要性項日;從數量方面來說,當某壹項目的數量達到壹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也屬於重要項目。
(七)謹慎性原則
在資產計價及損益確定時,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法或金額可供選擇,則應當選擇能使本期凈資產和利潤較低的方法或金額。需要註意的是,謹慎性原則並不意味著企業可以任意設置各種“秘密準備”,否則就屬於濫用謹慎性原則,將被視為重大會計差錯,需要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
企業的經營活動充滿著風險和不確定性,當企業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需做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
例如,企業應當定期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終了時,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減值準備等,就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對會計信息的修正。
(八)及時性原則
會計信息的價值在於幫助會計信息使用者作出經營決策。會計信息具有時效性,即使是客觀、可比、相關的會計信息,如果不及時提供,對於會計信息使用者也沒有任何意義,甚至還可能會誤導會計信息使川者。如果企業的會計核算不能及時進行,會計信息不能及時提供,就無助於經營決策,就不符合及時性原則的要求。
在會計核算過程中,要堅持及時性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即在經濟業務發生後,及時收集、整理各種原始單據。
2、及時處理會計信息,即在國家統壹的會計制度規定的時限內,及時編制出財務會計報告。
3、及時傳遞會計信息,即在國家統壹的會計制度規定的時限內,及時將編制出的財務會計報告傳遞給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
根據基本準則規定,它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
可靠:真實完整 相關:有聯系 可理解:清晰明了 可比:橫向可比、縱向可比
實質重於形式:經濟實質重於法律形式
重要性:體現重要交易和事項
謹慎性:不高估資產、不低估負債
及時性:不提前、不延後
擴展資料
會計有以下五個基本特征:
1、會計是壹種經濟管理活動。
2、會計是壹種經濟信息系統。
3、會計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
4、會計具有核算和監督的基本職能。
5、會計采用壹系列專門的方法。
6、會計方法壹般包括: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分析方法,會計檢查方法
會計職能
1、會計的反映職能
(1)會計主要是從數量方面反映各單位的經濟活動情況,通過壹定的核算方法,為經濟管理提供數據資料。
(2)反映職能應包括事前,事中、事後的反映,即貫穿於經濟活動的全過程。
(3)會計對實際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要以憑證為依據,要有完整的和連續的記錄,並按經濟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統的數據資料,以便於全面掌握經濟活動情況,考核經濟效果。
2、會計的監督職能
會計監督主要是利用會計資料和信息反饋對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加以控制和指導,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後的監督。
會計監督除貨幣監督,還有實物監督。會計監督的內容,是從本單位經濟效益出發,對經濟活動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實性、正確性、有效性進行的全面監督。
會計監督的目的在於改善經營或預算管理,維護國家財政制度和財務制度,保護社會主義公***財產,合理使用資金,促進增產節約,提高經濟效益。
3、參與經營決策職能
所謂決策,就是從各種備選方案中選出最優方案,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決策在現代化管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正確的決策可以使企業獲得最大效益,決策失誤將會造成重大損失與浪費。
決策必須建立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上,而預測與決策都需要掌握大量的財務信息,這些資料都必須依靠會計來提供。因此,為企業取得最大經濟效益奠定基礎的參與決策的職能,是會計的壹項重要職能。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