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作業成本法使責任會計和財務會計相結合成為可能。

作業成本法使責任會計和財務會計相結合成為可能。

壹,作業成本法的定義

作業成本法又稱作業成本法或作業成本法(abc),是以作業為核心,確認和計量所有消耗企業資源的活動,將消耗的資源成本準確計入活動,然後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活動成本分攤到成本計算對象(產品或服務)的成本計算方法。

作業成本法的指導思想是:“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成本)同等地作為產品(服務)消費活動的成本,拓寬了成本的計算範圍,使計算的產品(服務)成本更加準確和真實。

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所有作業的總和,是企業資源實際消耗的終點。作業成本法在準確的成本信息、改善業務流程、為資源決策、產品定價和投資組合決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受到了廣泛的好評。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先進的公司都實施了作業成本法,以改進原有的會計制度,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作業成本法是壹種基於作業的管理信息系統。它是以活動為中心的,活動的劃分是從產品設計到物料供應,從生產過程(各車間)、質檢、總裝到交付銷售的各個環節的全過程。通過對作業和作業成本的確認和確認,最終計算出相對真實的產品成本。同時,通過對所有與產品相關的活動進行跟蹤分析,以盡可能地消除“非增值活動”,提高“增值活動”,優化“活動鏈”和“價值鏈”,增加“客戶價值”,提供有用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和浪費,提高決策、計劃和控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最終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業價值。這樣壹來,企業可能會雙重虧損,整體利潤水平下降。

二、作業成本法的應用

作業成本法(ABC)是以“成本動因”理論為基礎,根據產品生產或企業經營過程中發生和形成的產品與活動、活動鏈與價值鏈的關系,分析成本發生的原因,選擇“活動”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和分配生產經營費用的壹種成本核算方法。

作業成本法是建立在傳統成本制度下間接成本或間接費用分配不真實的基礎上的。在傳統成本核算體系下,當間接費用或間接費用的分配標準壹般采用直接人工工時或機表時,這種分配方法在過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即在產品品種少或間接費用金額不大時更適用,壹般不會對產品成本水平產生大的沖擊波。在現代企業制度下,由於企業生產的產品多種多樣,產品之間的工時或機時難以準確界定,由於間接成本或間接費用較高,難以進行合理分配。在作業成本制度下,成本歸屬從因果關系出發,間接費用或間接成本不直接分配在產品之間,而是分配在作業之間,體現了費用分配的因果關系,從而使作業成本乃至產品成本的計算更加準確。

作業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是,作業消耗間接資源,產品消耗作業,生產導致作業,作業導致間接費用或間接成本。可見,作業成本的本質是借助作業將資源消耗和產品消耗分離、匯總、組合,進而形成各種產品成本。

第三,作業會計對傳統會計成本觀的突破

從傳統的數量成本計算向現代的作業成本計算發展是成本會計科學的總趨勢。因為面對間接費用在產品總成本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產品品種越來越多樣化和小批量生產的市場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和消除貿易壁壘的新市場條件,我們繼續采用早期成本核算的方法來控制大批量生產條件下的產品成本,用在產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小的直接人工來分配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的制造費用。分配越來越多與工作時間無關的運營費用(如質量檢查、測試、材料處理、調整和準備等。),以及忽略不同產品批次實際消耗的差異等。,必然導致產品成本信息嚴重失真,從而導致企業決策失誤和產品成本失控。傳統的成本核算表面看似風平浪靜,實際上到處都是暗礁和無利可圖的產品。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法的區別在於,分配基礎(成本動因)不僅發生了量變,而且發生了質變。不再局限於傳統成本計算中使用的單壹數量分配基礎,而是采用多重分配基礎。不僅僅局限於多配送基準,還整合了財務變量和非財務變量,特別強調了非財務變量(產品零部件數量、調整準備數量、運輸距離、質檢時間等。).這種量變與質變、財務變量與非財務變量相結合的分配基礎,由於提高了其與產品實際消費費用的相關性,可以使作業成本法提供“相對準確”的產品成本信息。

與傳統的會計成本觀相比,作業會計實現了幾大突破。具體來說,筆者認為有以下五個方面:

(1)追根溯源,改變成本動因傳統成本法更註重產品成本結果本身。成本計算的對象是企業生產的各種產品。產量被視為產品成本的唯壹驅動因素,被認為在成本分配中起決定性作用。按照這種思路,企業的總成本分為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

作業基礎會計的成本計算思路是:產品消耗活動,活動消耗資源,生產成本應按其原因歸集到活動中,計算出活動成本,再按產品生產中消耗的活動量將活動成本計入產品成本。根據這個成本動因,成本分為:①短期可變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短期內仍以產品數量為基礎,與傳統成本法基本相同;②長期變動成本以活動為基礎,工作量是其成本動因。在傳統成本法下,產品分銷的長期可變成本大多是固定成本;(3)固定成本,在壹定時期內不隨任何經營的變化而變化,但長期來看也是變化的成本。

在傳統成本法下,成本計算的準確性取決於間接成本分配的合理性。在現代企業的制造過程中,資本的有機構成大大提高,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間接成本大大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用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進行分配會嚴重扭曲產品成本信息。所以要從成本的來源入手,分析成本產生的原因和後果,變單壹的標準分配基礎為基於成本動因的多標準分配,作業成本法(abc法)應運而生,提高了成本計算的準確性。

(2)強調成本的戰備管理,延伸成本的概念。傳統的成本概念僅限於產品的生產制造過程,但隨著市場結構從賣方市場逐漸向買方市場轉變,產品價值的實現比價值的形成更重要。因此,我們應該根據成本管理的要求,選擇實施全過程管理。

Abc法正是基於這種全過程成本理念進行管理,將成本視野向前延伸到產品的市場需求,分析相關技術的發展趨勢,將產品設計向後延伸到客戶的使用、維護和處置階段,特別強調產品投產前設計階段的成本控制。如果說價值工程強調在設計階段消除產品的冗余功能以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那麽abc法則強調在設計過程中消除不增加價值的活動,對於能夠增加價值的活動,也選擇低成本的活動而不影響產品的必要功能。因此,abc法被視為價值工程在成本核算中應用的深化和細化。

(3)強調決策的成本相關性,輔助相關的成本決策方法。相關成本決策方法是管理會計中發展起來的壹種重要的管理決策方法。它通過匹配與某個決策相關的成本和收益來做出決策,只考慮隨決策變化的成本,忽略不受決策影響的成本。相關的成本決策方法假設決策在短時間內對成本產生影響,且多個決策是相互獨立的。

相關成本決策法考慮的是決策的短期影響,但從長期來看:①壹個決策壹旦定型,與該決策相關的可變成本就會變成與其他決策無關的固定成本;(2)所有的成本都是可變的,這是因為任何企業都不能只做壹個決策,早期的決策會對後期的決策產生影響。換句話說,壹些成本對於單個決策來說是固定的,但是對於壹系列決策來說是可變的。相關的成本決策方法假設決策是相互獨立的,這是脫離實際的。生產中的企業總是面臨許多決策,有些決策是同時進行的,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既體現在機會成本上,也體現在未來的潛在成本上。相關的成本決策方法沒有考慮這種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其使用會導致壹定時期內各種決策所獲得的收益的不可加性,即整體效果小於單個決策效果之和。Abc法可以在壹定程度上輔助相關的成本決策方法。它從系統的角度出發,認為壹個決策不僅要考慮其對同期決策的影響,還要考慮其對後續決策的影響。不僅要預測未來的機會,還要掌握成本的長期習慣,包括不隨單個決策而改變,而是隨多個決策而改變的習慣。abc法通過揭示各種成本的驅動因素,可以了解各種決策方案的短期和長期效果,使決策後系統的整體效果大於單個決策的效果之和。

(四)重新界定期間成本,完善成本概念在傳統成本觀下,產品成本是指其制造成本,就其經濟內容而言,只包括與產品成本直接相關的費用,而管理和組織生產的費用則作為期間成本處理。產品成本根據費用的經濟用途設置相關項目。在作業成本法看來,產品成本是指完全成本。就壹個制造中心而言,制造中心的壹切費用,只要合理有效,有利於最終產品,都應該計入產品成本。即作業成本法強調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不管它是否與產出直接相關。

在作業成本法的觀點下,也使用了期間成本的概念;但這期間的費用都是無效的、不合理的支出,即所有無效作業所消耗的資源價值和非增值作業所消耗的資源價值,而不是與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支出。企業將其計入期間費用,希望通過改善相關業務來消除這些費用。另外,在作業的概念下,成本項目是按照作業類別設置的。這種對成本和期間成本的重新定義,是對管理內涵深刻理解的體現,有助於考核企業的管理效益,完善產品成本的概念。

(五)降低成本的主觀動機,完善責任會計。在產品成本的形成中,除了產量和工作量之外,還有主觀因素的推動。比如員工的成本管理意識,工作態度和責任感,員工之間以及員工與領導之間的人際關系等。在作業成本法的理念下,按照作業設置責任中心,使用更合理的分配基礎,便於分清責任,減少成本的主觀動機。同時,abc法還強調了零件數量、調整準備數量、運輸距離、質檢時間等非財務變量,因為它們也與產品的實際成本高度相關。

作業成本法適應了現代企業的制造環境,彌補了現代企業制造系統中傳統成本計算方法的壹些缺陷,在西方發達國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雖然目前中國企業采用abc法還沒有現實基礎,但可以借鑒其在企業管理中的先進理念和方法。比如:①成本的全過程戰略管理思想。在“開源”的過程中,企業要提前對要使用的資源進行規劃和安排,使未來的潛在成本得到提前控制;②成本分攤的思想。當采用單壹分配標準計算的成本的可信度已經影響到企業的決策時,如當壹種技術復雜、難以生產的產品的價格不高於其他同類產品,但會計數據表明該產品與其他產品壹樣具有較高的盈利能力時,可以采用abc法重新核定產品成本;③分析成本過程,盡量消除非增值活動的思想。這啟發我們在企業生產中要強化成本意識,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操作,控制和降低成本。

四、實施作業成本法應註意的問題

作業成本法是壹種更適合現代高科技生產環境的成本計算方法,它糾正了傳統的吸收成本法扭曲產品成本的現象。不考慮產量水平和制造過程的復雜程度,計算出的產品成本準確反映了產品與其消耗的資源之間的因果關系,接近真實成本。在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環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它能為企業的計劃、控制和決策提供準確可靠的成本信息,也優於管理會計較早倡導的變動成本法。中國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在實施作業成本法時應註意以下問題:

1.作業成本法是作業成本管理的核心部分。其目的不僅是計算產品成本,而且是計量各種活動所消耗的資源成本,實質上是計量和分析資源的流動。

2、實施作業成本法應遵循成本效益原則,任何成本制度都不是越準確越好,關鍵還必須考慮其成本。作業成本法增加了大量的作業分析、確認、記錄和計量,增加了成本動因的選擇和作業成本的分配,大大增加了支付成本,選擇作業成本庫可以平衡成本和收益。

3.作業成本法是主觀的。例如,不同的會計人員在確認活動、選擇成本動因和確認同質成本池時會有不同的結果。這種主觀隨意性,有時會導致與現實有很大偏差。

4.作業成本法是壹種新的完全成本制度,它拓寬了成本計算的範圍。產品成本包含了以前無法追溯的期間費用,計算出來的成本指標值與傳統的吸收成本法計算出來的成本指標值有很大差異。實施時應註意與現行成本制度的銜接或整合。

5、作業成本法的實施必須取得單位壹把手和相關部門領導的認可和支持,做好全體員工的培訓工作,提高員工的成本意識,避免和消除無效作業,消除實施過程中各種人為因素的阻力,從而促進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這是作業成本法的精髓。

6、實施作業成本法,應做好與會計相關的基礎工作,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否則,假賬是真賬,使用昂貴的作業成本法無異於浪費人和錢。

動詞 (verb的縮寫)作業成本法和作業成本管理的發展前景

作業成本法產生於先進制造企業,效果顯著。但它不僅適用於先進制造企業,如Xi安農機廠,由於其生產的產品數量差異大,制造費用與直接人工費用的比率高,也適用於abc作業。與先進制造企業不同,其應用效果略差。國外壹些非制造業,如金融保險、商業、醫療衛生等行業已經成功應用了作業成本法。目前,我國有很多企業實行多元化經營戰略,采用多品種小批量生產。以這些企業為試點推廣應用作業成本法,不僅可以為其提供相對準確的成本信息,有利於其做出科學有效的經營決策和相關的資本支出決策,提高其競爭力,還可以通過作業管理的實施提高其管理水平,促進管理現代化,增加企業價值。

作業管理將管理的重點放在活動層面,以“活動”作為企業管理的出發點和核心,比傳統的以“產品”作為企業管理的出發點和核心要深刻得多。正如生物學深入到分子層面,形成分子生物學,形成生物科學的重大變革壹樣,企業管理深入到活動層面形成的活動管理,可以看作是自本世紀初泰勒創立“科學管理理論”以來,企業管理的又壹次重大革命性變革,將對企業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