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培訓 - 淺談如何在審計業務的各個環節加強審計質量管理?

淺談如何在審計業務的各個環節加強審計質量管理?

淺談如何在審計業務的各個環節加強審計質量管理?

國家審計歷來關註和重視審計質量管理。提高審計質量,控制審計風險,提升審計團隊整體素質,實現審計效益最大化,是審計質量管理追求的目標,也可以簡單概括為控制風險,實現審計效益最大化。本文試圖圍繞審計質量管理目標,探討審計業務各個環節的審計質量管理。觀點來自於自己審計實踐的經驗總結,如有偏頗或不恰當,可以討論甚至批評。

壹、審計準備階段的審計質量管理

(1)審前調查具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新的國家審計準則沒有“審前調查”這個詞,而是“調查了解”。不管題目怎麽變,審前調查總是客觀存在的。這裏的審前調查包括兩個時間段,壹是審計項目確立之前,二是審計實施之前。前者為制定審計計劃和進行審計項目做準備,後者為制定審計計劃和進行現場審計做準備。充分詳細的審前調查至少可以起到兩個作用:壹是使審計機關的審計計劃更加科學,使審計項目更加貼近各級政府中心工作,服務大局。如每年年初,我局都會征求全市各級部門、單位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反饋結果確定審計方案,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二是確保審計計劃契合被審計單位(地區)的實際,更具指導性。無論哪個階段的審前調查,都是針對審計需求、審計關註點、審計工作方向、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等進行信息收集。,可以避免審計機構和審計組陷入閉門造車、盲人摸象,甚至吃力不討好的局面。可見,深入細致的審前調查為高質量的審計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用審計計劃指導和引導審計的實施。這裏所指的審計計劃是審計工作計劃和審計實施計劃的總稱。我們認為審計方案的質量控制應該是審計質量管理的三個重點之壹(另外兩個是審計底稿和審計報告)。目前審計計劃編制中存在的問題可謂老生常談,如:千篇壹律、程序顛倒、先審計後調整等等。壹個突出的問題是審計計劃缺乏“指導”。壹個好的審計計劃應該指導整個審計的實施,起到導航作用,引導審計工作沿著既定的目標和方向進行。總結實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審計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首先,應該有壹個詳細而現實的系統來控制審計項目的質量。在審計實踐中,應認真貫徹“通過檢查審計計劃的執行情況來衡量和判斷審計工作質量”的原則。當然,制度要細化,要有可操作性和約束力,而不應該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簡單的應付形式。

二是要堅持對重大審計項目的審計方案進行集體研究,甚至像去年地方政府債務審計那樣,將對審計項目有重大影響的審計方案上報決策層。這是事前控制審計質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近年來,所有重大項目的審計工作計劃和部分大型項目的審計實施方案,都經過局審計委員會研究討論,對指導審計工作、提高審計質量、擴大審計影響、培養審計人員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是嘗試建立審計實施計劃的分類控制模式。事實上,審計實施計劃的統壹性有其合理因素,如常態化的預算執行審計、某個部門的例行年度審計等。審計機關可以采取疏堵結合的方法控制審計實施方案的質量,即區分情況,分類控制:常態化專業審計,采取下發固定模板的模式;年度例行審計采用“總結過去,整合新目標”的方法;簡單項目審核,采用簡單實施方案;除上述以外的審計項目都受到嚴格的質量控制。

(3)選擇合格的審核員,做好培訓工作。審計人員是審計工作的實踐者,審計的質量與審計人員是否稱職密切相關。現實中,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與審計工作的要求之間往往存在差距,這種差距在地方審計機關更為突出。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工作經歷、專業素養甚至社會經驗都可能影響審計質量。因此,選擇合格的審計員應該是審計準備階段要考慮的關鍵問題之壹。此外,還應對被認定的審計人員進行必要的專業培訓,包括基本的會計制度、財務制度、相應的法律法規等。這些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最能起到以小見大的作用,也最能考驗審計人員的基本功。

二、審計實施階段的審計質量管理

(1)確立審計工作底稿在審計實施階段的中心地位,提高編制質量。如上所述,我們認為審計工作底稿是審計質量管理的三個關鍵點之壹,是連接現場取證和審計報告的紐帶和關鍵要素。判斷壹個項目是否嚴格執行審計計劃、審計證據是否真實完整、審計報告是否準確的原始軌跡和重要載體是審計工作底稿。目前,審計工作底稿的質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

壹是堅持審計文書對審計事項的全覆蓋,註重完整性。新國家審計準則規定“審計人員應當對審計實施方案中確定的每個審計事項編制審計工作底稿”,但在實際執行中,仍然派秘書整理www。現有的單項審計項目,只是對發現的問題準備論文,或者對沒有發現問題的事項“描述壹兩句”並進行處理。這些問題其實是過去老弊端的延續,很不嚴謹。全面嚴格執行審計底稿,要將審計確定事項的完整性徹底反映到審計壹線。

二是提高審計論文表達質量,強調標準化。審計底稿的核心內容是審計過程和審計結論。在實際執行中,審計結論部分的表述是好的,但審計過程部分的表述卻極其簡單,有的甚至壹句話就概括了。審計準則中規定的“主要步驟和方法”以及“取得的審計證據的名稱和來源”幾乎沒有提及。為了防止類似問題的發生,我們應該對此進行規範。目前,我們可以以模板的形式定義審計流程的表達式,例如,我們可以設置“執行了哪些步驟?采取了哪些方法?妳獲得了什麽證據?從哪個運營商?涉及到誰和什麽?經過什麽思考和驗證?”以此類推盡可能詳細,迫使審計人員回答,直到他們得到滿意的審計過程描述。

三是加強審計取證對審計底稿的證據支持,確保充分性。充分性是審計證據的兩大要素之壹。目前,審計證據對審計論文結論的充分支持仍然不足。面對審計底稿,審計人員往往說的比我們看到的多,這就導致了審計風險。隨著審計披露步伐的不斷加快,審計機構的謹慎選擇將會上升。審計底稿對審計取證的要求不應該是“寧缺勿多”,而應該是“寧多勿少”。審計證據收集的充分性可以在壹定程度上降低審計風險發生的概率。

(2)正確把握審計過程中的三個重要角色,搞好分工合作。

審計機構的主管領導、審計組組長和主審審計員是審計項目實施中的三個重要角色。如何對它們進行定位和分工,對加強審計質量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分管領導,要成為審計組的骨幹和“排雷員”,在關鍵時刻排除幹擾,為審計工作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實際上,我們提倡主管領導盡量減少參與審計壹線工作,給審計組更大的發揮空間。但如遇以下三種情況,主管領導應及時跟進,排除障礙:壹是被審核方尤其是其領導有抵觸、拖延、有形或無形的抵觸情緒;二是審計組因合理原因與被審計單位發生沖突,矛盾激化;三是審計取證需要涉及非被審計單位或上級其他部門、單位和領導。

作為審核組長,他應該是壹個指揮者和協調者,既要善於指揮和引導,又要善於溝通和掌握尺度。根據審計準則,審計組實行審計組長負責制,其職責涵蓋組織、監督、審計、資源配置等多個方面。審計組長的位置如此重要,決定了不宜沖在最前面,而要顯示其指揮能力和綜合協調能力,有時還需要講究“軟硬兼施”的理念。審計工作既要鬥爭,也要妥協。除了原則,把握尺度,尊重和維護被審計單位的合法權益,溝通和聽取其意見,處理好與被審計單位的關系,有利於審計質量的提高和審計風險的控制。在這方面,審計組組長肩負著重大使命。

作為審計總稽核,要做壹個全能戰士,做壹個全能戰士,始終聽從指揮,沖鋒壹線,敢於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目前由於審計組組長多為部門領導,很多情況下難以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因此審計主審法官的地位和作用得以凸顯,甚至決定審計項目的成敗,這在地方審計機關尤為明顯。壹個合格的審計主審法官應該是“吃苦耐勞,大事小事考慮周全,審計經驗豐富,專業技能強”。審計機關應當有計劃、有重點地培養和培訓審計人員,儲備合格的審計主持隊伍。同時,要培養他們服從命令、敢於面對困難、攻堅克難的作風和品質。

(3)積極尋找具有稅務敏感洞察力的表外線索。表外線索的尋找,要求審計人員具有稅務敏感的洞察力,善於從普通的文本載體、商業信息、調查問卷、雙方談話、閃耀的思想火花中尋找線索。總結審計實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表外線索:壹是檢查工作總結,找出重要的表外事項;二是查看班子會議紀要(記錄),掌握重大決策;三是查看發文記錄,收集經濟業務單據;四是查看各級檢查結果文件,掌握存在的違規情況;五是查看經濟合同,了解是否有未記載的經濟事項;六、查公章登記簿查找以單位名義下發的紙質文件;七是與團隊成員和關鍵人員進行壹對壹談話,了解內部信息;八是發動群眾,接受舉報,等等。

(4)合理選擇和確定延伸審計對象,最大限度還原事項原貌。如果有些事項單純停留在被審計單位的範圍內,幾乎不會發現問題,就要發揮延伸審計的優勢。以財務審計為例:“從賬開始,壹查到底”的審計思路壹直屢試不爽。根本原因是審計機關充分運用延伸審計的手段,還原了事情的本來面目。審計組要對那些資金量大、社會熱點聚集、群眾反映強烈、經驗判斷存疑較多的審計事項進行延伸審計,通過延伸審計盡量掌握更多、更準確、更詳細的信息,為最終的審計結論奠定基礎。事實證明,準確、恰當的延伸審計對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大有裨益。

三、審計報告階段的審計質量管理

(壹)妥善處理審計問題的選擇,樹立成就感和風險意識,保持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的原汁原味。在審計實踐中,審計組在現場審計後討論並形成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時,會出現因各種原因對審計發現的問題進行取舍的現象,如:審計過程中審計組認為不重要或已被審計單位糾正的事項,主管領導提出的壹些敏感問題,地方審計機關領導確認的壹些涉及地方政府利益的問題等。,而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中沒有的這些問題所對應的審計工作記錄和取證材料通常是。上述事項發生審計風險,無法核實工作情況,也無法區分和追究責任。面對這種情況,審計機關要保證審計項目的質量和風險,保護審計人員的成就感和積極性,把保持審計實施過程中發現問題的原貌作為審計質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保持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的“原汁原味”。

首先,對於審計報告中沒有的問題,要建立審計簽字制度。審計組決定不列入報告的問題或重要事項,應記錄在審計組業務會議集體討論記錄中;分管領導提出報告中沒有的問題時,也要填表並簽署意見;當審計機關集體會議決定該問題不列入報告時,審計組負責填表,連同會議紀要提交會議主持人簽字。

其次,對於審計報告中沒有的問題,要建立備案制度。審計報告中未包含的相關紙質文件、審計證據、審計委員會會議紀要等。應當歸入審計項目檔案備查;審計委員會成員應在每份討論報告上簽署意見並上傳至OA,法律事務部應督促監督並保留所有與會成員的電子記錄。法律事務部門應註意在項目審理和案卷檢查中檢查電子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審計報告(結論稿)等審計文件是否有修改痕跡,審計報告中未包含的審計證據是否完整。

(二)堅持審計報告集體討論制度,追求高質量審計報告的產出。如前所述,審計報告是審計質量管理的三個關鍵點之壹。這是因為審計報告是審計查證結果的綜合結論,是對被審計單位和被審計事項進行監督、查證和評價的最終產物。審計機關將審計報告作為重要成果,承擔全部責任。審計報告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其產出應該是審計機構集體智慧的結晶。目前,大多數地方審計機關都建立了審計報告集體研究討論制度,即審計委員會制度。這種做法可以有效降低審計風險,凝聚集體智慧,提高審計質量,我們必須始終如壹地堅持下去。

國家審計準則對審計報告的基本要求是“內容完整、事實清楚、結論正確、措辭恰當、格式規範”。筆者認為,隨著審計披露步伐的不斷加快,除了滿足上述要求外,審計報告的發展方向將是“讓大多數人看得懂”。審計報告的語言將更加通俗,專業術語將逐漸減少,規範化術語和通俗(包括口語化)描述並存,審計報告反映的內容將更加貼近政府中心工作、社會熱點乃至人民生活。

(3)增加審計的公開性,綜合利用審計結果。我國國家審計經過近十年的公開審計過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給審計機關帶來了巨大的綜合效益。國家審計要進壹步加強審計的公開性,確保審計工作的陽光和透明。在《國家審計與國家治理》的研究中,筆者曾提出中國國家審計審計公開的五項任務:壹是加強審計結果的綜合利用和審計公開,引起黨委、人大、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重視和關註,進壹步擴大審計報告的範圍;二是面向社會公開審核項目計劃,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第三,繼續推進審計公告制度,包括審理期間及時公告、審計結果公告、重大案件查處公告等。,並堅持將其全部公開;第四,邀請公眾和民主人士對審計工作進行監督,主動施壓,促進審計工作質量的提高;第五,向公眾郵寄審計報告,定期發布審計報告,建立網站發布審計報告,實施多樣化的國家審計產品輸出模式。除上述審計宣傳外,審計機關要註意運用審計信息、審計信息專題報告等形式,提煉、升華、拓展審計成果,做好審計成果綜合利用工作,推動審計工作向更高層次、更深階段發展。

四、審計後續階段的審計質量管理

(1)跟蹤審計整改情況,關註審計結果的落實情況。跟蹤審計整改是審計後續階段的壹項重要工作。審計機關的目的不是發現問題,而是督促被審計單位(地區)堵塞漏洞、完善制度、糾正問題、落實整改。“發現、完善、建立制度、降低風險”是高質量審計項目的基本要素。近年來,我局大力跟蹤審計整改情況。不僅設立了專職監督審計部門檢查審計結論的執行情況,還建立了審計組和監督部門雙重跟蹤檢查制度,每年向政府報告審計監督結果。審計監督加強了審計結論的執行,擴大了審計影響,提高了審計威信,取得了綜合審計效益,在今後的實踐中應不斷加強。

(二)定期交流審計經驗,建立審計項目工作總結制度。審計人員要善於從審計實踐中汲取經驗,總結教訓,促進自身專業能力的提高。審計項目結束後,審計組有必要相互學習、交流和討論。每個審計人員都要結合自己的審計事項,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經驗、不足、努力的方向和未來的打算,這對個人和整體工作都大有裨益。審計機關可以嘗試建立審計項目個人工作總結制度,每個審計人員應對上述交流學習情況進行書面總結,達到“完成壹個項目,總結壹個經驗,增長壹個能力”的目的。

(3)促進審計實踐向審計理論的轉化。審計理論是提高審計質量管理的有力武器,尤其是來自審計實踐的審計理論對審計質量管理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要鼓勵審計人員對審計實踐中需要註意的審計風險點、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和相對成熟的質量管理措施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概括,並提升到審計理論的層面,力爭通過全體審計人員的共同努力,使我們的審計質量管理理論水平再上壹個新臺階,進而指導和促進審計實踐中審計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