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泰進入中國評劇院後,拜評劇老藝人張潤時為師,在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喜彩蓮、小白玉霜、魏榮元等的提攜和幫助下,演出了《小借年》《馬寡婦開店》《回杯記》《王定保借當》等傳統劇目。為了改變當時評劇以演“三小戲”為主的局面,中國評劇院把改革發展男聲唱腔定為重點工作。馬泰與編劇、導演、音樂工作者及老壹輩藝術家們合作,先後演出了《奪印》《金沙江畔》《野火春風鬥古城》《向陽商店》《會計姑娘》《阮文追》《鐘離劍》《孫龐鬥智》等劇目,塑造了壹系列歷史人物和社會主義新人的藝術形象,拓寬了評劇的表現題材,使評劇男演員登上了主角地位,把評劇推向了壹個前所未有的新時期。文革後他又陸續排演了《第二次握手》《野馬》《成兆才》《米酒歌》《評劇皇後》等,進壹步豐富了評劇的男聲唱腔和表現題材。他的表演及演唱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得到了觀眾的廣泛贊譽,成為了圈內外壹致公認的“馬派”。他的眾多唱段在老百姓中廣為傳唱、久唱不衰,如《奪印》中的“水鄉三月”“勸廣清”、《向陽商店》中與魏榮元先生的對唱“敘舊”、《金沙江畔》中的“高原風景極目望”、《四季長青》中的“傻子歌”、《鐘離劍》中的“哭祖廟”、《成兆才》中的“瞎子歌”等等。
馬泰先生善於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探索創新,在新音樂工作者的幫助下,根據人物的思想和劇情的需要,創作演唱了評劇男聲“反調大慢板”等新的板式。他的扮相俊美充滿陽剛之氣,他的嗓音寬亮圓甜富有時代氣息,他的演唱韻味醇厚獨樹壹幟,他的念白保持朗誦狀態又極富生活口語化,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各異、栩栩如生,他創立的評劇馬派藝術對劇種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馬泰先生在1963年的華北調演中演出《會計姑娘》《向陽商店》,榮獲表演獎。他後來演出的《米酒歌》《成兆才》《評劇皇後》《紅白喜事》等劇目獲北京市表演獎,其中電視劇《紅白喜事》獲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辦的首屆鷹象獎。
他灌制了《馬泰唱腔選》《中國百名藝術家唱腔選》《馬泰專輯》等音像資料。
鑒於馬泰先生對評劇事業的突出貢獻,他先後被列入《中國現代藝術家傳》《中華文化名人大辭典》《中國戲曲曲藝辭典》《北京名人錄》等典籍。
馬泰先生熱心扶植後人,藝術上從不保守,幾十年來先後收學生20余人,其中有黃兆龍、李惟銓、陳誌剛、張文鵬、趙立華、楊春立、尹國立、王文濤、李誌江、鄭全喜等。退休後,他仍然非常關心評劇事業的發展,全程參與了“中國評劇音配像工程”的錄制工作。他還積極參加各種演出和票友活動,不遺余力的推廣普及評劇藝術,直至逝世。
馬泰先生為評劇事業貢獻了壹生心血,他的功勛銘記史冊,人民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