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重要性原則運用中應註意的問題要正確運用重要性原則最重要的就是對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的重要性的判斷問題。
壹般來說,壹項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的重要程度的判斷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壹是判斷某個項目的重要性,應當考慮該項目的性質和金額是否重大,並進而影響財務報告使用者據以做出合理判斷;二是判斷金額大小的重要性,應當通過單項金額占直接相關項目金額的比重加以確定。
在進行重要性判斷時,應從報表的整體做全盤的分析考慮。
因此對於重要性的運用還需要考慮以下幾點:1、重要性概念總是針對會計報表而言的。
判斷壹項經濟業務是否重要應視其在會計報表中的錯報或漏報時,對會計報表使用者所作決策的影響而定。
若壹項業務在報表中的錯報或漏報足以改變或影響報表使用者的判斷,則是重要的;否則就不重要。
2、重要性的判斷離不開特定的環境。
不同企業或不同時間判斷重要性的標準也就不同,重要不重要是相對的,對重要性的評估需要運用專業判斷。
3、重要性的應用依賴職業判斷。
對於不同的會計主體或不同的經濟業務來說,重要與否是相對的,這就對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會計人員必須根據其所處的環境和實際狀況,從交易或事項的性質和金額大小兩方面判斷其重要性。
二、重要性原則在財務會計中的具體運用重要性原則在財務會計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會計賬戶的設置、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和會計信息的披露三個方面,具體就從以下這三個方面來論述:(壹)重要性原則在會計賬戶設置中的運用1、主營業務和其他業務在成本、費用方面的不同賬戶設置。
由於企業的經營活動並不是單壹的,壹般按其在企業中所占的地位分為主營業務和其他業務兩種。
在會計核算中,對主營業務的反映就是重要的會計事項,正是基於此,在會計賬戶的設置上專門設置了反映主營業務收入和成本增減變動情況的“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賬戶。
2、“預付賬款”和“預收賬款”賬戶的設置。
在會計賬戶的使用上,對於企業預付的貨款應該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如果企業在壹定時期內發生的預付貨款業務比較多,使得預付貨款在企業資產總額中占據了壹定的比重,那麽,預付貨款業務就是壹項重要的經濟業務,對於預付貨款需要專門設置“預付賬款”賬戶進行核算;相反,則不需專門設置“預付賬款”賬戶,而是將預付貨款合並在“應付賬款”賬戶中進行反映,以簡化賬戶的設置。
同樣,預收貨款的處理可采取預付貨款類似的方法。
3、“投資收益”賬戶核算的內容。
根據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對外投資取得的收益和發生的損失都是在“投資收益”賬戶中反映。
二者沒有分設賬戶進行核算,主要是因為對於除投資公司以外的其他企業而言,對外投資活動是企業在開展主營業務和其他業務以外所從事的壹項活動,是比較次要的,所以投資收益和損失就沒有分項核算。
(二)重要性原則在會計處理方法選擇上的運用1、個別計價法的選擇。
存貨發出計價眾多方法中的個別計價法是壹種針對數量不多的貴重存貨的單獨計價方法,以力求成本計算的合理和準確。
2、出租、出借包裝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攤銷。
對於出租、出借包裝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可以采用壹次攤銷法、分期攤銷法和五五攤銷法等方法攤銷。
在這幾種方法中,如在出租、出借包裝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數量不多、金額不大時采用壹次攤銷法,否則采用其他方法。
3、長期債券投資中發生的稅金、手續費等相關費用的處理。
根據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對於企業以支付現金方式取得長期債券投資時發生的稅金、手續費等相關費用,如果金額較大,應作為初始投資成本。
如果相關費用金額較小,則可以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三)重要性原則在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的運用財務報告是企業對外提供財務會計信息的重要手段,其中對於會計報表各項目的補充說明,以及對會計報表中無法描述,而又必需說明的重要財務信息的披露,依據重要性原則,因這些信息對於使用者的決策將會產生重大影響,應當進行披露。
會計報表的真實性是指會計報表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流轉情況反映的逼真程度。
由於現代經濟活動中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因素,使得會計必須運用合理的假設、判斷和估計才能進行有效的核算,因此,會計報表編報也必須運用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在特定環境下,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判斷或決策,它是會計理論與實務中的壹個基礎概念和基本原則。
在會計核算的很多方面都體現著重要性原則的精神,只有深入地領會這種精神,才能既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合理需求,又降低信息的提供成本,以最終實現“較小的成本、較大的效益”的目的。
2、審計中的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壹嚴重程度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
其在量上表現為審計重要性水平。
審計的重要性從以下幾方理解:1、判斷考慮的角度是報表使用人。
審計重要性雖然是註冊會計師作出的專業判斷,但是其判斷考慮的角度卻是報表使用人。
註冊會計師在判斷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的錯報或漏報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為依據的,而不是從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或註冊會計師的角度考慮的。
所以,註冊會計師在作出審計重要性的判斷之前,必須在充分了解報表使用人的基礎上評估會計報表使用者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錯報或漏報的容忍程度。
2、對審計重要性的判斷離不開特定的環境。
不同的企業面臨不同的環境,因而判斷重要性的標準也不同。
這個特定的環境包構企業的規模、所處的行業、企業所處的會計期間、會計報表使用者涉及的廣度等。
壹般而言,企業的規模與其重要性水平的相對比率成反方向,即,規模越大的企業,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越低;會計報表使用者涉及的廣度與重要性水平成反方向,即和會計報表使用者涉及的廣度會計報表使用者涉及的範圍越廣,其重要性水平越低。
3、審計重要性是對會計報表而言的。
判斷壹項業務重要性與否,應視會計報表中錯報漏報對會計報表使用人所作決策的影響而言。
若壹項業務在報表中的錯報漏報足以改變或影響報表使用人的判斷,則該業務的錯報漏報就是重要的,否則就是不重要的。
4、運用的領域是會計報表審計。
審計重要性只運用於會計報表審計中(即註冊會計師審計),其對政府審計(即財經法紀審計)和內部審計都不適用。
政府審計是為了評估被審計單位遵守法律法規的程度,對它而言,根本就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斷,只要是錯報和漏報都是重要的,不論其金額的大小和其性質,因為只要它是錯報或漏報,都違法了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內部審計主要是為了測試對組織內部的經營活動和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對它而言,也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斷。
5、與可容忍誤差之間的關系。
實質性測試的可容忍誤差由註冊會計師根據編制審計計劃時對審計重要性的評估確定。
重要性水平是審計人員審查工作質量的壹個可容忍的範圍,超過這個範圍是不能容忍的,因為超過這個範圍表明審計工作質量的下降。
實際上,帳戶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實質性測試的可容忍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