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培訓 - 嶽飛的直系子孫譜?

嶽飛的直系子孫譜?

嶽飛後代分布

嶽雲二子壹女:長子嶽甫,女兒嶽大娘,三子嶽申。

嶽甫字葆真,南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六月二十八日生,理親嘉泰四年(1204年)九月二十四日卒,壽年六十七歲,葬西湖上。嶽雲遇害時,嶽甫才四歲,隨母鞏氏及祖母李氏、叔嶽雷流放岑南。壹壹六二年孝宗皇帝恤錄時,嶽甫二十五歲,從岑南回,初居潭州(今長沙市)北裹廂,同年十月十八日,聖旨補嶽甫嶽申承信郎。嶽甫受寅教郎,宗正卿,供職吏部郎中。初居杭州錢塘奠厥古守嶽飛嶽雲墓。襲神武後軍統制。隆興初元(1168年)七月十九日,嶽甫承務淮西時,向孝宗皇簾請復江州(九江)田宅,孝宗皇帝準奏發還。後嶽甫刺使寧波。晚年歸居杭州,相與置田,崇奉王祠,作中興小歷,善書法。歷任朝請大夫,吏部尚書,贈中奉大夫。嶽大娘適張宗本,授武進校尉。嶽申授保義郎,官真州防禦使。

嶽甫生子七:嶽覲、嶽覿、嶽峴,嶽規、嶽靚、嶽冫見、嶽觀。嶽甫後裔初居蘇杭,後散居各地。現初步考證,有二支的去向如下:嶽甫長子嶽覲湖南益陽壹支,嶽甫次子嶽覿浙江杭州壹支。

嶽雷有四子二女。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十月十八日,嶽雷四個兒子嶽經、嶽緯、嶽綱、嶽紀,聖旨封承信郎②。二個女兒嶽二娘、嶽三娘,景定二年(1261年)婿俱補進武校尉。後嶽雷長子嶽經、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授承事郎,監賀州銀場③。其後裔居福建漳南。嶽雷二子嶽緯,景定二年授將士郎,任夔州將領,嶽緯長子嶽間見,景定二年授承信郎,後裔多居臨安。嶽雷三子嶽綱,景定二年授武德郎,任江西副總領,封尚書,初居九江,後遷臨安。嶽雷後裔多由臨安散居金壇金沙、白塔橋、溧陽城、青安橋、龍莊、汰塘等地。嶽雷四子嶽紀,景定二年授修武郎,任鎮江提典醫學,其後裔多居臨安、常州現考證嶽雷後裔從常州遷出後,有兩支的去向如下:壹支遷居河南安邱縣解護莊,壹支經湖廣荊州轉雲南鎮雄縣太坪壩,後散居雲、貴、川三省。

嶽飛冤案昭雪後,嶽霖由江州來宜興,邑人感嶽飛之德,爭相奉迎,並置田宅於邑之東北四十裏之唐門村留嶽霖定居。以後嶽霖雖歷官在外,但總是以唐門為家,於隆興元年(1163年)將父親的衣冠安葬在唐門橋後的壹個天然的《金鉤釣月地》上,這就是唐門村有名的歷史古跡《嶽飛衣冠冢》。嶽霖卒後也伴葬嶽飛衣冠冢之北,即是唐門有名的《纘忠侯霖公之墓》。嶽霖留居宜興的後裔,是長子嶽琮之後,嶽琮又名嶽璞,賜名嶽旗,授承信郎,致仕封尚書,居宜興縣,六傳至嶽浚(嶽飛九世孫),博學好義,官百門尉,積書萬卷,壹時名士,卒於明洪武十年(1398年),壽年八十二歲

嶽浚子三:長子嶽岱,為萬石支祖;二子嶽巖,為湛瀆支祖;三子嶽崧,生子二:長子嶽文升、遷居湯陰,次子嶽文景,為長溝、湯堰、唐門支祖。

嶽文景三傳至嶽洵(嶽飛十三世孫)由長溝遷居知義莊,傳今巳有叫十七戶,六十余人。今宜興唐門智義莊二十七世孫嶽宗雷,為宜興縣先進教師,二十八孫嶽錦堂,壹九二七年參加過毛澤東同誌領導的秋收起義,還有嶽祖德遷居北京1070信箱;有嶽柏榮遷居武漢市航空路青年大街四十三號,有嶽風麟遷居北京大學任教,有嶽嗚嗥遷居上海市武進路247號;他們都是壹九四九年後從宜興唐門智義莊遷出外地工作的嶽霖後裔。

嶽霖長子嶽琮永泰後裔,系由宜興陳渡支經砒淩,囚宮遷甘肅莊浪永泰堡繁衍,俗稱永泰世系。

十六世孫嶽大舟,先任廣西漓江衛指揮,後進駐甘肅臨洮。

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嶽大舟子嶽仲武贈榮祿大夫;

傳十八世孫嶽文魁贈少保三等;

傳十九世孫嶽鎮邦、為清代左都督紹興總兵。嶽鎮邦長子嶽異龍,以功歷任遊山參將,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擢升為四川提督,後轉任山東省總兵,妻王氏封壹品夫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因老母年高九十,退休回川敬母,二年後嶽升龍病逝於川,雍正四年(1716年)追謚敏肅。

嶽升龍的弟弟嶽超龍為天津總兵。嶽超龍曾用名“劉傑”入伍,聖祖垂詢,復本嶽姓。因功擢刀東川營遊擊,雍正二年(1724年)授河州協付將。雍正六年(1728年)任天津總兵,雍正八年(1730年)任湖南提督,雍正十年(1732年)病卒。嶽超龍子嶽鐘璜任提督。嶽升龍子嶽鐘琪,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九月二十三日生於河南新鄭,雍正五年(1727年)升任四川大將軍督總元帥。

嶽鐘琪字東美,身長赤面、臨陣挾二銅錘,重百余斤,多智略,禦眾卒嚴、***甘苦。先任文職官,後因戰功晉升,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鎮守邊關、定亂豐功,清高宗稱之為“三朝武臣巨擘”,誥授光祿大夫,奮威將軍、三等公、四川提督、川陜總督、陜西巡撫、寧遠大將軍、加少保、復加太子少保、兵部尚書銜,賜號威信。抱病平亂,乾隆十九年(1754年)二月二十八日死於軍中,葬於成都,壽年六十九歲,禦賜祭葬,謚襄勤,清代以漢人拜大將僅他壹人,列有《嶽鐘琪傳》。

妻宋氏封壹品夫人。嶽鐘琪子五:長子嶽溶,雍正六年(1728年)任山東巡撫。乾隆元年(1739)調江西光祿寺卿,後封為福建按察使,廣東巡撫。乾隆十八(1753)、授鴻臚寺卿,轉通政使參議。嶽鐘琪次子嶽氵田,任侍衛。嶽鐘琪三子嶽氵田封主事。嶽鐘琪四子嶽方任都司。嶽鐘琪五子嶽靜封大安營參將,壹等輕車都尉。

其後二傳至二十四世孫嶽嗣儀,任國史館協修兼秘書。

嶽嗣儀長子(飛二十五孫)嶽開先為中華民國陸軍少將,侍從武官;嶽嗣儀次子嶽湧先為政事堂法制局編譯;嶽嗣儀三子嶽疇先為河南省城東區警察署長;嶽嗣儀四子嶽豫先為北京大學分科學生。

嶽霖長子嶽琮,二傳至嶽遘(嶽飛五世孫),字奉天,遷居山西洪洞。

六傳至嶽宣(嶽飛九世孫),號可道,著有《金華全集》;

七傳至嶽芳(嶽飛十世孫),號中有,為元時名儒;

八傳至嶽峻(嶽飛十壹世孫)更名嶽永清,明初由洪洞遷洛陽東郊寺裏碑村;

十三傳至嶽明(嶽飛十六世孫)分為東南兩塋:

嶽明長子嶽世英居東,為東塋始祖,嶽世英四傳至嶽崇輔(嶽飛二十壹世孫)、生子四:嶽鵬、嶽鶚、嶽鶴、嶽鴻,居寺裏碑村東,稱為東四門。嶽明次子嶽世思居南,為南塋始祖,嶽世思三傳至嶽居安(嶽飛二十世孫)遭明季世亂,舉族皆逃,唯居安壹人未嘗稍離,生子八:嶽崇泰、嶽崇牧、嶽崇華、嶽崇瀆、嶽崇恒、嶽崇嵩、嶽崇坤、嶽崇陽,居寺裏碑村北,稱為北八門。嶽居安的堂弟嶽呈秀生子四:嶽崇岐、嶽崇峒、嶽崇峙、嶽崇巍,居寺裏碑村南,稱為南四門。

以上十六門,傳今已三十余代,占寺裏碑村總戶數的三分之二,約三百余戶,壹千二百余人。從清康熙年間修譜的字輩為:“崇鐘性生,文至德顯,忠繩先啟後”。清光緒年間續穆宗譜時,又增加字輩:“明道成義榮前耀昆”。

嶽霖三子嶽珂後裔。該支原居江蘇丹陽,南宋未年因避賈似道之害而遷居。

嶽飛六世孫嶽涇從丹陽遷出,經湯陰轉遷山西洪洞縣。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十壹世嶽仲名,從洪洞遷居山東陽谷縣壽張鎮鬥虎店。

明洪武年間,十二世孫嶽岱由山西洪洞遷直隸大名府清豐縣大流鄉大嶽莊村,傳今三十余代。河南清豐縣大流鄉大嶽莊村及四周六個自然村,居住著幾千余名嶽飛後裔。清豐縣大流鄉大莊村嶽喜方,為嶽飛三十二世孫,現年五十三歲,他給筆者來信述介該支壹九八二年修譜、壹九八三年集資建嶽廟、每年二月十五日請縣劇團演戲慶賀嶽飛誕辰等情況並申請參加嶽飛後裔聯誼會。

明英宗年間,十四世孫嶽田功,從鬥虎店遷南嶽樓。

後十九世孫嶽致和從南嶽樓遷居臺前縣孫口鄉西關路村,傳今已三十余代。

該村的三十三世孫嶽彩彪先生,現年六十四歲,中***黨員、村會計。

山東省梁山縣的嶽飛後裔,與河南臺前縣的嶽飛後裔同屬壹個支系,即由丹陽→洪洞→陽谷轉遷而來。

明英宗年間,十四世孫嶽大功嶽田功兄弟由陽谷壽張鎮鬥虎店遷出,嶽大功遷壽張王靈店,嶽田功遷臺前縣。

明嘉靖年間,壽張王靈店壹帶遭災,十八世嶽九卿轉遷到梁山縣黃花寺,即今梁山縣小路口鄉嶽樓村,傳今已四百余戶,散居在梁山縣小路口、拳鋪、馬營、鄆陳、趙固堆等鄉鎮的十三個自然村多嶽氏人丁已達2500余人。

居住在山東萃縣古城北關的嶽飛後裔,系二十二世孫嶽支行由鬥虎店分遷到山東萃縣古城鎮北關的。

壹九九O年五月十六日,萃縣古城鎮的嶽喜慶、嶽喜雲、嶽彩林三位先生給筆者來信說:萃縣嶽姓居住村有四十個,雖然都系嶽霖後裔,但遷入渠道卻大為不壹:有自山西直接遷來萃縣朝城的壹大支,居住區散布十八個自然村(待考)。有自湯陰遷來萃縣現城鎮嶽法村和古雲鄉西李樓村的壹支(待考)。由鬥虎店遷來萃縣古城北關村的嶽飛後裔巳繁衍到壹千余人,有二十五世分遷到山東鄆城縣北關村壹支,現繁衍到二百余人,有去外地工作落戶的壹百余人,留居本村的有七百余人

安微碭山的嶽飛後裔,系嶽霖三子嶽珂支系。

嶽珂次子嶽見(嶽飛四世孫),宋封丞事郎,傳五世孫嶽逍,任鄂州江夏承;

傳六世孫嶽涇,歷任承德鹽、太平州酒庫;

傳七世嶽琳,度宗時為金部主事。壹二七壹年元滅南宋,嶽琳隱藏外地,晚年暗歸杭州,卒後葬杭州靈隱寺。

其後二傳至九世孫嶽堅壹,仕山東省金鄉縣縣令而定居該縣;

三傳至十二世孫嶽彥聖遷安徽肖縣黃柏口嶽家灣①。

明萬歷年間,四傳至十六世,子孫繁茂,遷動更異:

十六世孫嶽宗,嶽贊遷肖縣桃山、嶽贊仕江蘇吳縣,為縣教喻,嶽贊孫嶽鐘靈(十八世)任陜西渭南縣知縣,創建忠武王祠於桃山、設立祀田三百畝。

十六世孫嶽高遷張家口。

十六世孫嶽訪遷安徽碭山縣西北官莊鄉嶽坑村,傳今巳三十余世。

三十四世孫嶽增江先生,現年五十八歲,已退休在家。

丹陽嶽氏系嶽霖三子嶽珂後裔。

早在紹興十壹年,嶽飛遇害時,嶽飛三子嶽霖才十二歲,由嶽飛好友貢文憲公隱留家中並掛官隱居丹陽紫陽渡(今丹陽全州培棠村),後孝宗皇帝對嶽飛冤案昭雪時,嶽珂曾任丹陽縣令,頗有政績。在位期間,有壹年酷暑,丹陽南鄉發生壹起案件,嶽珂帶領三個隨從私行察訪,路過紫陽渡,在壹甘棠樹下休息,這棵甘棠樹枝繁葉茂、花香撲鼻。嶽珂暗暗盤算,這是個好地方,讓後代在這裏安家,回家後夫妻商量壹番,決定讓老大住到紫陽渡去。過了幾天,嶽珂坐轎到紫陽渡,叫隨從把甘棠樹周圍的雜草鏟除,種上二鬥黃豆,後來將黃豆葉作綠肥,培植甘棠。從此當地人民將紫陽波改名為培棠,以紀念嶽珂在此培植甘棠之意。加上培棠又是貢文獻公當年救嶽珂父親嶽霖掛官隱居的地方,嶽珂感貢文獻公救父之恩德,在培棠建《報本祠》,《報本祠》尚未峻工,嶽珂調任常州尹。

嶽珂的二兄嶽琛即遷居弟署,繼弟誌而峻工《報本祠》,祠內供貢文憲公與飛祖並享厥祀,血食千秋,報本永遠。

嶽珂二兄嶽琛初授承信郎,後任南贛都督。丹陽各地嶽飛後裔***有六百多戶、二千余人,分布在十多個自然村,其中居住較集中的有全州培棠村四百余戶、城郊湯甲鄉嶽家村壹百多戶、橫塘鄉廟古寺村壹百多戶、香草村十多戶、萬巷村十多戶,還有留雁莊等處也有少數散居戶,傳今已三十余代。

筆者曾分別於壹九八七年十壹月和壹九八九年四月兩次專程到丹陽查訪那裏居住的嶽飛後裔,會見了已退休回居培棠村的嶽萬壽先生,市農機公司業務股長嶽逸民先生,湯甲鄉嶽家村的嶽發坤先生。查閱了壹九八三年由嶽逸民嶽發坤二位先生獻給國家並保存在丹陽文化館的《雲陽培棠嶽氏宗譜》和《掛譜》,即《雲陽嶽氏本支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