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裏,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壹,也是世界上國內儲蓄率(指銀行儲蓄額占GDP的百分比)水平最高的國家之壹。世界銀行的統計顯示,從1978年以來,中國平均GDP增長率達到9.83%的高速經濟增長在全球206個國家和地區居於第2位(僅次於非洲資源國家博茨瓦納)。但是,由於中國資源的浪費、生態的退化和環境汙染的嚴重;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義國內儲蓄率”的真實性。換句話說,中國國內儲蓄率中的相當部分是通過自然資本損失和生態赤字所換來的。中國經濟增長的 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得的。而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又使真實儲蓄率下降。
面對這壹緊迫課題,中國學者並未等閑視之,多年來壹直在潛心研究。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首席科學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教授指出,從政府層面上,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理論與實踐大致經歷了4個階段;1951-1981年實行的是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1982-1991年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階段:1992-1995年正式啟用市場經濟核算體系;1995年至今,初步進入“綠色GDP”階段。在現階段,國家制定的能源價格、資源價格、環境價格、生態補償規則、企業成本核算、綠色稅費額度、世貿綠色仲裁等,都要以綠色會計制度為依據。在學者專家的努力下,我國巳開始啟動“綠色核算”的準備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造成水土流失和沙塵暴由西向東不斷蔓延,但這些在GDP中沒有反映。阿聯酋等國家靠出賣石油、木材等資源維持GDP增長。若幹年後,資源賣光了,又會怎樣呢?這樣的GDP能是社會實際財富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反映嗎?
總之,從社會角度看GDP,它將積極產出和消極產出壹視同仁地算在經濟指標之中。例如,教育、服務於老人、小孩的勞務所得與制造武器、香煙等具有同等價值。從環境角度看,它把自然資源當成了自由財富,隨意掘取和使用,而對資源耗竭及經濟活動造成汙染帶來的資源質量下降卻沒有考慮和反映。從經濟角度看,它只記錄可見的,可以價格化的勞務,而諸如家務勞動、婦女生育、誌願者服務等對社會非常有貢獻的非市場經濟行為,卻被摒除在外,部分或全部地忽略。
我國環境汙染的種類主要有水體汙染、大氣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農藥汙染和噪聲汙染5種。其中,水體汙染造成的損失主要有人體健康和勞動能力的損害、農作物的損失、畜牧業損失、漁業損失、工廠停工停產損失以及工業用水處理費用的增加。大氣汙染造成的損失主要包括人體健康的損害,二氧化硫、氮化物對農作物的損害、酸雨對森林的損害、酸雨對建築材料及建築物的腐蝕損害、城市家庭衛生清潔所增加的費用。固體廢棄物造成的損失主要是占用土地。其中風化和燃燒對大氣環境以及雨水淋浴對水體環境所造成的危害已包括在前兩項中。農藥汙染所造成的損失主要是有機氯化物對農作物的汙染。噪聲汙染帶來的損失主要是對人體神經系統的傷害以及噪聲引起的突發性心臟病死亡的損失。還有因各種環境汙染引起的環境糾紛損失等。
用制度保障綠色發展 7地試點綠色GDP核算
按照2015年1月1日實施的新環保法要求,地方政府對轄區環境質量負責,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實行環保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制定經濟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對環境的影響。
為落實這些要求,今年3月底,環境保護部重啟綠色GDP研究項目,致力於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
2015年下半年,環保部將支持環境規劃院牽頭推進試點和研究等工作,指導各試點地區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對試點地區進行核算技術規範培訓。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是上半年環保部牽頭的壹項重要改革。為配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改革,環保部開展了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工作,推進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納入司法鑒定管理體系,開展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方法研究,指導地方開展典型案例評估,如甘肅武威榮華工貿騰格裏沙漠汙染事件環境損害評估等。據透露,下半年,環保部將繼續推進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管理體系與司法鑒定管理體系的銜接,探索成立國家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專家委員會,繼續推進土壤地下水環境損害評估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模型工具開發。
此外,2015年上半年,環保部配合推進“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改革工作,就國家統計局提出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方案(討論稿)》《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討論稿)》,組織對方案“水資源質量及變動表”提出修改建議。
根據《“十二五”全國環境保護法規和環境經濟政策建設規劃》,環保部將在下半年進壹步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推動以市場手段解決環境問題。結合“環保綜合名錄”,研究將更多高汙染產品納入消費稅征收範圍;在部分商品享受消費稅減免政策研究中,將環保作為重要前提條件;發布“關於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推進企業環境信用信息系統建設,與國家信用信息平臺對接;逐步建立環境汙染責任保險投保企業信息更新和公布制度,年底將繼續向社會公布全國投保企業名單,引導社會公眾關註企業環境風險及其應對手段。 我國在國務院的統壹規劃和組織下,2000年以後開始了大面積退耕還林、還草和生態移民等工作,同樣屬於生態補償的壹種形式。
我國已經“入世”,與世界經濟正在接軌,“綠色核算”便是接軌的保證之壹。“綠色核算”在我國的準備工作啟動已兩年了。宏觀理論在國際上已處於先進水平,微觀制度的實施還要有壹個過程。有國家、政府的重視,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更多的企業。將會以綠色會計報告呈交,我們的國家將會以“真實 GDP”與世界經濟接軌。
中國在竭力應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後果,這引起了不少關註。據說,有10個省已在嘗試測算並報告“綠色GDP”。“綠色GDP”是中國最新五年規劃的中心,節約、環保的經濟增長是其首要任務。據估計,中國每單位GDP能耗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9倍。中國政府希望將能源密集度在5年裏降低20%,即便對計劃經濟而言,這也實屬不易。那麽,中國何以實現其目標呢?
首先,鑒於中國在蒙特利爾會議上的聲明,中國應考慮貫徹《京都議定書》的規定,盡管作為附件壹以外的國家,中國沒有這種義務。如此壹來,中國將承認其作為全球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的責任,這也許比人民幣升值更重要,而這些措施對於自我生存也是必需的。了解政策討論的駐華專家表示,中國已預測了未來50年的能源選擇,根據《京都議定書》控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很明顯,這就是為什麽中國在蒙特利爾宣布,它已經在削減溫室氣體,並承認其空氣汙染的嚴重程度。
第二,中國可建立壹個內部排放交易機制,按中國自己的規則運行。該機制在珠江三角洲和香港試點後,其規模可能在10年內發展為全球最大。
第三,中國的汽車引擎必須實現飛躍,先使用混合動力,然後使用氫燃料。中國的汽車增長預測讓人瞠目,這或許使中國成了唯壹能使這些技術在經濟上可行的國家。比如可以通過壹項方案,讓公交車和政府車隊采用這些技術,或向購買這些車的車主提供稅收減免,或兩種方法同時采用。
第四,中國應通過已融入中國經濟和生活方式的各種技術,把所有這些都聯系起來。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已表明,技術能降低中國的碳排放,同時把石油和天然氣進口限制到占消費的30%。這只比“壹切照舊”的情況多花費3%到5%;而假如“壹切照舊”,中國將背負巨大的排放重擔,而且8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氣都將依賴進口。把重點放在替代能源上,尤其是潔凈煤(包括煤氣化)上,加上碳捕捉和封存,將有助於降低排放和對進口能源的依賴。
中國也可從日本這個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國家那裏獲得啟發。中國的工業巨頭,可與為創新尋求新市場的日本集團攜手。中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壹汽已與日本豐田在吉林開始生產豐田的普銳斯(Prius)混合動力中國石油生產商中海油(CNOOC)最近試圖確保長期供應失敗,其中略有絕望意味。為保持經濟增長,中國這條巨龍在尋找越來越多的能源,而能源效率有助於抑制這壹情況帶來的社會和地緣政治後果。中國政府著手讓能源價格更加接近市場價值,這也會起到作用。能源利用效率越高,所需的能源就越少,我們為未來的操心也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