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素養成為信息時代的大眾基本素養。如今,對視覺信息的感受與處理能力在生活中普遍需要,視覺素養能力的高低將自然而然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情趣與生活質量。對“美”的“解蔽”,不僅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心靈。視覺素養培養成為必需關註的國民教育問題。藝術已走出象牙塔,視覺素養不再僅僅是藝術工作者的專利。許多人看似缺乏藝術細胞,卻並非與視覺素養無緣,同樣具有視覺素養的可塑性。現代社會分工中,除了專業藝術工作者,還有相當多的職業需要具備視覺素養能力進行相關的創作,如教師、大眾傳媒、各類設計(城市建築設計、服飾產品設計、包裝用品設計、廣告影視設計、網頁設計等)。他們所具備視覺素養能力的高低將深刻而廣泛地影響社會的文明風貌和人們的精神狀態。大眾對視覺信息的“讀、解、用”的修養和能力,需要經過長期的培養訓練和文化熏陶才能提高,而提高的效果如何則取決於進行相關創作和應用的工作者的視覺素養。
美國藝術心理學家阿恩海姆在《視覺思維》壹書中曾說:“在那些致力於培育自己的感性能力的人中——藝術家——有不少人對理性采取不信任的態度,認為它是藝術的敵人;另壹方面,那些從事理性思維的人,又喜歡把理性思維說成是壹種完全超越了感知範圍的活動。”他指出,這種根植於西方文化傳統的偏見,實際上已給人類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和危害。由於這種偏見的作用,感知與理智、藝術與科學變成相互排序、迥然相異的東西。正是由於這種分裂,藝術家把自己封閉在象牙塔內,清高孤傲,自成壹體。科學家不問藝術,教育家忽視藝術,所有正規中學和大學都把藝術作為可有可無的東西,整個社會都把藝術當成生活的點綴品。這樣壹來,人們便喪失了壹個通向真理、通向認識自身和社會的重要途徑。
阿爾文.托夫勒在他早期的未來學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類社會正在孕育三種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計算機文化文盲和視覺文化文盲。掃除視覺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徑就是使國民具備視覺素養。時代的發展,要求教育尤其是教育技術工作者及時關註視覺文化教育和開展視覺素養培養工程,將其納入大眾教育的必修內容之中,以期引起人們足夠的關註、研究和行動。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看到的並不是相同的圖像。在這些不同的世界圖像面前,我們怎麽確定真假、辨別正誤?人們總是把自己看到的世界的圖像當作世界的真實,而忽略個人的差別。造成這個錯誤的原因是我們無法看到別人看到的圖像。有沒有壹個獨立於我們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人們究竟能否獲得壹個真實世界的景象?這些問題成為認識論難以終結的哲學問題。當我們對某壹件事的註意足夠集中時,我們會對其他的事物視而不見。決定我們看見還是看不見的規則是什麽?是習慣,是沈積已久的經驗,是本能。本能決定把什麽信息處理成顯意識,把什麽信息處理成背景。顯意識是壹個某些信息被淡化為背景,而某些信息被凸顯的過程。因此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壹個包含被淡化信息的世界,是壹個經過主觀處理的感知世界。
決定成像的最淺層條件是社會習俗,最重要的因素是語言和理性。包含在語言文化中的價值理性常常排斥世界的多樣性,因為理性總是傾向於選擇那些盡量不與原來的經驗和習慣相矛盾的答案。愛因斯坦說:物理世界的規律不是發現的,而是發明的。在矛盾無法調和時,理性則設法在更大的範圍內得到調和。經過理性的有條不紊的加工,世界就變成了壹個有意義的、有序的世界,而壹個多元的世界就漸漸被驅逐於視野和意識之外。
長期如此的過程,養成了人們的觀察與思維的習慣,並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意識世界。無形之中不知不覺地局限著人們的觀察視野,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世界觀的形成——這是視覺與意識之間的深層次關系!揭示出這壹點意義非凡,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視覺素養的培養何等重要!它不僅僅事關觀察習慣和文化素養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它對思想意識與世界觀的形成發生著極其深刻的影響!視覺素養的培養對在世界全球化過程中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具有本質的意義——人類不僅需要繼承和創造多樣化的文化,更要培養自身多樣化的“看”的習慣並能夠理解其深刻的內涵——這是視覺素養培養研究的本質意義與獨特價值。
人的真正的知識是以主觀和客觀這兩個對立面的交會、融合為前提的,並且是壹種經過中介而實現的活動。最重要的中介之壹便是“視覺”。視覺在主觀“理性”活動和客觀“自然”規律之間建立了聯系,視覺成為知識的來源和根據。可見,直觀這個元素對我們壹切知識的形成都起著奠基性的作用。
直觀包含無意的和有意的“看”。“無意的看”是天性、本能,“有意的看”則取決於習慣和經驗。所以,有意的看對意識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選擇作用。因此,培養“有意的看”的習慣,也就是在培養“人的思想意識”——人的壹種最重要的素質!如何從最初級、最簡單的直觀開始,而逐步發展到最高級的,即美感的直觀?這正是視覺素養培養研究要解決的理論和實踐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