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培訓 - 會計核算與國民經濟核算是什麽關系?具體說明兩者有什麽區別和聯系?

會計核算與國民經濟核算是什麽關系?具體說明兩者有什麽區別和聯系?

從歷史形成和發展過程來看,國民經濟核算從概念、框架及記賬方法等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會計核算的思想。同時,國民經濟核算也需要利用會計核算、特別是企業會計核算資料。因此,兩種核算存在著壹定的相似性。但企業會計核算之間又絕不是完全對等、簡單包容匯總的關系,而是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本文擬就核算對象、目標及核算要素、原則、方法等基本問題,對國民經濟核算與企業會計核算進行比較分析,以期澄清對二者關系的壹些認識問題。

壹、 核算對象和目標

會計核算的對象是壹個特定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其核算目標是通過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為公眾提供信息。主要服務對象是企業所有者(業主)和債權人等投資者或潛在投資者以及企業管理者,為他們提供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財務信息資料。

國民經濟核算的對象是壹國國民經濟活動整體。從內容看,它包括壹國當期生產、分配、消費、積累、對外經濟往來諸方面的活動;從主體上看,它包容了壹國從事不同經濟活動的所有經濟單位。因此,國民經濟核算與企業會計核算構成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上各自獨立的核算。在核算目標上,國民經濟核算作為壹個數據信息體系,主要是為了各種宏觀經濟分析、政策制定和決策服務的。與會計核算相比,更多地體現其分析性框架的功能。

不同核算對象和目標決定了核算內容的差異。企業會計核算明顯地具有下述特點:第壹,強調資金量的核算,以資產(資金運用)和權益、負債(資金來源)作為基本核算恒等式,把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歸納為“先進->購入商品存貨->銷售->收取賬款->現金”的不斷循環,視收入為貨幣資金的增加,費用為資金的消耗;第二,強調收益尤其是投資收益的核算,它體現了投資者關心的焦點,因而損益使企業會計最重要的報表,盈利是最受關註的問題。

相比較而言,國民經濟核算所提供的數據資料盡管采用統壹的貨幣單位計量,卻更加重視經濟過程中的實際流量,常常通過對價值量作物量和價格的分解,通過價格縮減,來觀測經濟流量及其變動狀況。除在金融交易中是對資金量本身進行核算外,其余價值量資料更多地體現了對表現各異的經濟流量以價格為同度量因素所做的綜合。在具體核酸中,國民經濟核算遵循生產。收入、支出三方等價平衡式為核算框架,以生產作為核算的核心;重視比之便冬季對經濟總量的影響,強調以核算期市場價格作為估價基礎。此外,國民經濟核算特別強調國民經濟內部各產業、機構部門的分量核算,從數量上測度各部門之間及內部的結構關系,整個核算的出發點從國內來看是全方位的。會計核算與國民經濟核算在這些方面的差異是基本的,由此還導致出其他壹系列差異。

二、 核算的基本概念

從構成兩種核算的基本概念看,有些國民經濟核算指標與會計核算指標基本壹致,有些則是企業會計核算無法體現或無法直接體現。下面對具有壹定可比性的概念進行分析比較。

(壹)資產、負債和權益(凈值)

國民經濟核算和會計核算對資產的定義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關於資產的分類。會計核算依據資產的流動性,將資產區分為流動資產、長期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和其他資產;國民經濟核算則首先強調資產的形態,要求區分金融資產與非金融資產,然後再作進壹步分類。這兩種處理有聯系也有區別。例如,會計核算將那些可以在壹年內或超過壹年的壹個營業周期內變現或耗用的資產定義為流動資產,包括現金、存款、短期投資、應收給預付款項、存貨等。這裏,以“壹年”為標準來區分固定資產與存貨、長期債權與短期債權,這是國民經濟核算所沿用的,但將存貨(屬非金融資產)與現金、存款等金融資產項目放在壹起,則不符合國民經濟核算的要求。

關於負債和權益(凈值),兩種核算的定義表面上看來具有相似性,實際上,由於核算的立足點不同,相似的定義下包含著內容的重大差異。企業會計是立足於投資者(業主)投入資本之外對外承擔的債務相應地,權益作為投資者(業主)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主要體現為投入資本和與此相關的資本公職、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等。國民資產負債核算中,將企業部門與其他部門的關系統壹明確為資金使用者與提供者的關系。其它部門作為投資者(業主)對企業的直接投資,企業會計是為權益,國民經濟核算則是為企業對國家、居民、國外的負債。因此,利用會計資料進行國民資產負債核算,負債與權益資料必須中心組合。應將權益數據按照資金來源進行細分,分離出其它各部門對企業部門的投資。

(二)收入、費用、受益於總產出、中間消耗、增加值

收入、費用和收益是企業會計核算的重要概念;國民經濟核算中在性質上與上述概念相近的是總產出、中間消耗和增加值。但這兩組概念在內容上又是有區別的。

第壹個區別是總產出的確認標準不同於會計對收入的確認。企業會計依照銷售發生來確認收入,國民經濟核算中的總產出則是依照生產而不是銷售作為紀錄的時間標準。不同確認標準的選擇在於不同的核算目的。對企業來說,只有產品銷售出去才意味著企業經濟過程的終結和真正實現。國民經濟核算的基礎總量是當期生產總量,他不直接受是否銷售的限制。產品生產關系到壹國經濟價值是否增加,而銷售是壹國內部的交易,只涉及產品在哪裏實現(使用),不涉及是否實現問題。

第二個區別是費用與中間消耗的內容的不同。中間消耗是指生產過程中對各種非耐用物品和服務的耗費,即勞動對象的耗費(計算凈增加值時,中間消耗還包括勞動資料的耗費即固定資產磨損),而會計中的費用除以上內容之外還包括或勞動的耗費(工資及工資性支付)和壹些計入生產費用的稅金(如燒油特別稅)等。差異的根源依然和核算目的有關。企業會計從投資者(業主)角度認識問題,勞動者與政府是與投資者和企業對立存在的,對活勞動耗費和稅金的支付是為獲取收入而不得不完成的支付,外在於企業收益,因而應作為費用並在收益計算中扣除。國民經濟核算強調在原有經濟價值上的增值,只有原投入的中間產品消耗才屬費用消耗,勞動者與投資者壹樣,使已投入生產要素參與企業生產、創造增值的主體,因而對勞動者的支付與對投資者的支付壹樣,都是新增加值的經濟分配行為。

以上兩個區別決定了利潤和增加值的區別。壹方面活勞動費用和生產銷售過程中的納稅是利潤計算的扣除項,但卻是增加值的構成要素;另壹方面,利潤已銷售為基礎,是銷售收入中實際實現的收益,增加值則以生產為基礎,是當期生產價值中所包含的新增加值。這樣,利用會計資料計算增加值,除利潤資料外,還須從費用數據中分解出其它增加值要素部分,最後還要註意生產與銷售口徑差異的影響。

三、 核算原則

明確核算原則是為了規範核算行為,使整個核算保持統壹的處理。有些原則是所有經濟定量核算都應遵守的,如真實客觀性,橫向可比性、縱向壹致性、反映及時性等。另外壹些核算原則也是不同核算都須明確的,但由於多種原因是不同核算所做的規定可能不盡相同。還有壹些原則則是某壹種核算所特有的。下面我們就後兩類原則對會計核算和國民經濟核算進行比較分析。

(壹)記賬基礎

記賬基礎即記賬時間原則,壹般有兩種:依照經濟活動自身發生的實踐作為記賬的依據,稱為權責發生制;以貨幣收支實際發生的時間加以記錄,稱為現金收付實現制。

企業會計遵循權責發生制來記錄其收入和費用,即收入應在銷售完成之後加以確認,費用則應以實際消耗發生來確認,支出也以經濟行為發生的時間和數額計入相應期間。對那些貨幣收支與經濟業務時間不壹致的情況,會計通過應收、應付、預提、攤銷、遞延等賬戶處理手段,反映在資產與負債諸項目中。

國民經濟活動也有實際資源流和貨幣流量方面。由於國民經濟核算比較側重於經濟活動實際流量的核算,因此它全面貫徹了權責發生制,涉及的範圍包括產出、消耗、收入、消費、投資諸方面。

由此看來,兩種核算在記賬基礎上有著壹致的選擇——權責發生制。但是,由於對收入有不同的確認原則,因此兩種核算貫徹權責發生制原則,涉及的範圍包括產出、消耗、收入、消費、投資諸方面。

由此看來,兩種核算在記賬基礎上有著壹致的選擇——權責發生制。但是,由於對收入有不同的確認原則,因此兩種核算貫徹權責發生制的前提並不相同。如果確認收入有三種試點選擇及生產完成、銷售完成和收回貸款,那麽兩種核算只是在否定第三種選擇上取得了壹致。國民經濟核算是在生產層次上貫徹權責發生制,而會計核算則主要是在銷售層次上貫徹這壹原則。

(二)配比原則

會計核算的配比原則要求在核算當期盈虧(利潤)時,要依照各期間內的相關收入和費用進行正確配比。這首先表現在從經濟性質上應有因果關系,即收入是由於壹定費用耗費而產生;其次是實踐上的壹致性,即屬於某期間的費用必須與相同收益期的收入相配比。

國民經濟核算在計算壹部門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當期凈成果——增加值即國內生產總值時,強調要保證中間消耗與總產出相配合,中間消耗的計算範圍要和總產出保持壹致,以保證準確反映當期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這也是配比原則的應用。但是由於總產出與收入概念的差異,配比原則在此是建立在生產基礎上而不是銷售基礎上,這是兩種核算配比原則的基本差異所在。

還須指出,會計關於收入與費用的配比是在歷史成本(實際交易成本)原則下在資金層面上成立的,是當期收入的資金與所花費的資金的配比。它註重內容上的配比,卻不重視收入與費用中內涵的價格是否壹致。而國民經濟核算原理規定,在計算增加值時,中間消耗同總產出壹樣,都應按照現期市場價格估算。因此國民經濟核算的處理方法,是以經濟意義上的配比為基礎,不僅在所屬時期、所含內容上,而且在價格上都體現了配比。兩種核算在這壹點上的差異,在計價原則的比較中可詳細看出。

(三)計價原則

會計原則和國民經濟核算都是以貨幣為統壹計量單位的核算,從而對資產及相關流量采用何種價格,兩種核算都是為核算的關鍵問題。在可供選擇的多種計價方式中,現行企業會計采用歷史成本即實際交易成本作為計價基礎,即對資產根據其購入成本計價,不考慮資產的重置和變現價值;使用資產形成的經營費用也壹起歷史成本加以估算。采用歷史成本計價原則,使核算具有客觀性,也十分符合企業會計從投資者角度核算資金及其收益的特點。但是這樣核算的資產量是不同時期購買價的混合量,經營費用也是資產混合量在當期的派生流量,而收入則總是以當期價格計算。顯然,只有在幣值基本穩定前提下,這種計價才有效而合理。為貨幣購買力和物價持續變動(比如物價上升,貨幣購買力下降)時,如此處理的結果是壹方面造成低估資產價值,另壹方面因當期價格的收入與歷史成本的費用向派別而高估受益,將持有資產產生的損益記入當期經營的利潤並加以分配。

國民經濟核算原則上規定,對各種經濟交易均以當期市場價格作為基本計價基礎,在沒有貨幣交易情況下,估價則根據指出的當期成本和可參照的市場價格做出。通常稱此為機會成本原則,即按使用物品與服務是預料到的選擇機會估算成本,而不管以前的購買價格是多少。這裏包含兩個要點,壹是強調核算期當期而不是歷史各時期的價格,二是強調以市場價格而不是生產成本作為估價基礎。

國民經濟核算之所以采用了與企業會計不同的處理,主要因為國民經濟核算是對經濟流量與存量的核算,不是單純資金量的核算。壹國國民財產是歷期積累下來的社會產品總和,而不是歷期貨幣投資量的總和,它需要統壹的價格作同度量因素來加以綜合;同樣,以當期總產出扣除中間消耗(本期或以往時期生產)計算當期國內生產總值,其前項與後項也應以同壹時期的價格計價,以保證最終產品實物量與價格量的相互對應,使生產計量與分配、使用計量保持壹致。

由於計價原則不同,造成了國民經濟核算利用會計資料的最大障礙。首先,企業資產負債表的有關資料不能直接匯集成企業部門和國民資產負債表,不僅因為前者是個時期價格的混合量,還因為會計核算對在制品和制成品存貨適宜生產成本計價的;第二,會計中有關銷售和存貨資料不能直接推導出企業總產出;第三,會計中有關生產費用的資料不能直接調整為中間消耗;第四,會計中的利潤資料不能等同於國民經濟核算的企業部門營業盈余,這是由第二和第三點決定的。由此以下,許多流量包括企業部門可支配收入、儲蓄、投資都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

(四)劃分收支性質原則

企業會計核算原則規定,應將支出區分為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受益性支出是指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發生的支出,應計入當期損益,在損益表中反映;資本性支出是指與當期和以後時期收益有關的支出,應計列為當期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然後在本期和以後時期逐步計入費用。

依據收支性質加以劃分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得到了更廣泛地體現和定義,壹般將與當期收益有關的手指成為經常性收支,與資產有關的收支則成為資本性收支。這壹原則要求,第壹,在計算增加值過程中,中間消耗應僅限於與當期生產耗費相關,不能擠入與未來使其收益有關的支出或耗費;第二,也是更重要的,要區分立足於增加值基礎上所產生的經常性收支和與資產變動相聯系的資本性收支。經常性收支涉及增加值的收入分配和消費、儲蓄活動,它們不會影響支出者與收入者的資產負債變動;資本性收支包括實物投資、資本轉移及金融交易活動,收支的發生會對交易雙方的資產負債關系產生直接影響。

兩種核算關於劃分收支性質原則上的壹致性,無疑有利於資料的轉換和應用。盡管在具體操作上還須作細致的研究,但它為進行壹下資料的匯集轉換奠定了基礎:從企業收益分配資料到國民經濟分配核算的各種收入流量,從企業資本收支資料到國民經濟有關投資核算的各種流量。

(五)其它

謹慎原則是企業會計核算所特有的,它要求在核算中對壹切可能發生的費用和損失都應合理預計入賬,而對可能取得的收入則不能提前入賬。這壹原則從根本上說是要保證對投資者提供比較穩健的信息,防止其產生任何偏於樂觀的收益預期。顯然這壹原則與會計核算的目的緊密相連。國民經濟核算沒有功利性目的,無須體現謹慎原則,企業會計在謹慎原則下采用的特有核算方法如壞賬準備金計提,存貨計價後進先出法、加速折舊法等,會影響國民經濟核算對會計資料的應用,但這種影響不是根本性的。

另外,交易者分類原則和生產、收入、支出三方等價原則是國民經濟核算特有的原則,對於以單個企業為核算對象的會計核算來說,這些原則是根本不必要的。

四、 核算方法

企業會計的基本核算方法是借貸記賬法。作為壹種復式記賬法,它要求分項目建立T型賬戶,每壹賬戶都分為借貸雙方,分別記錄與以賬戶有關的增加、減少及期末余額;任何壹項經濟業務的發生,都將以相等的數額分別計入至少兩個對應賬戶的借貸方。

國民經濟核算也采用了賬戶和復式記賬方法。但由於宏觀核算的特殊性,國民經濟核算方法與不完全等同於企業會計,主要差別在於:

第壹,企業會計采用借貸記賬法,賬戶要嚴格區分其性質,不同性質的賬戶借與貸有不同的增減含義。國民經濟核算在大部分情況下(除國際收支表)均采用簡單的復式記賬,對每壹賬戶的左右兩方直接標以支出與收入、使用與來源、資產與負債表,每壹項經濟交易只要同時計入壹個賬戶的收入(來源)方和另壹個賬戶的支出(使用)方即可。

第二,任何壹筆經濟交易都涉及交易雙方,同時引起實際資源和資金的相向流動。以復式方式描述這壹交易,即可以用甲方放棄實際資源,乙方取得實際資源(或甲方取得資金、乙方放棄資金)來表示,也可用乙方取得實際資源放棄資金(或甲方取得資金放棄實際資源)來表示。企業會計核算始終以本企業為立足點,即站在交易的壹方來描述企業與外部間的交易。國民經濟核算在描述各交易主體(部門)之間在各種經濟活動上的聯系時,包括了經濟交易的雙方,是從兩方分別描述的,因此在賬戶記錄上表現為四式記賬,即從甲、乙雙方分別做復式記錄。

采用復式記賬方法,意味著國民經濟賬戶有著基本壹致的結構和平衡關系,從而為資料的利用轉換提供了方便。但由於交易者分類原則和四式記賬法這些特殊性,從交易壹方描述經濟活動的會計資料不壹定完全滿足國民經濟核算從交易雙方所做的描述。如果能對企業會計核算資料按照交易對方的性質加以區分,那麽無疑會大大提高資料的可利用性。如投入資本和負債按照資金所有者的性質, 融資方式分組,產品銷售按照購買者性質分組,不僅有助於正確記錄企業部門的經濟交易,還可為其他部門(企業部門對應方)的記錄提供參考材料。

綜上所述,由核算對象和目的所決定,國民經濟核算與企業會計核算在概念、原則、方法等方面既有***性,也有個性。國民經濟核算要利用企業會計核算資料,必須首先解決兩個問題,第壹,轉換有關概念的內涵,尤其要將建立在銷售基礎上的壹系列概念調整為以生產為基礎的經濟轉換。如何實現上述轉換,需進壹步研究和在實踐中摸索。

值得註意的事,會計核算模式也是壹個逐漸發展的過程。以往幾百年間,它形成了壹套較為嚴謹並得到了公認的理論和方法體系,然而近幾十年來,經濟現實的變化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會計模式,使之出現了許多新的發展,如出現了增值會計、通貨膨脹會計等。會計的新發展使得它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關系更加接近了。如增值會計註重反映企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並對企業投資者和勞動者的關系做了重新認識;通貨膨脹會計則著重反映國民經濟狀況對企業核算帶來的影響,強調以現期成本作為估算資產、確定受益的估價基礎。隨著增值會計的出現,會計核算的配比開始由銷售收入與銷售成本的配比向生產收入與中間性消耗的配比擴展,等等。這些核算思路和內容,較之傳統會計,要更加接近國民經濟核算的要求。我國推行的新會計核算制度仍然是國際傳統會計方法。因此,我們在研究國民經濟核算與企業會計核算的關系時,既要著眼於現行會計核算模式,又必須註意會計制度的新發展。

高敏雪

原載《統計研究》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