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培訓 - 中華兒女為國爭光的故事

中華兒女為國爭光的故事

楊振寧說:“崔琦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雖然不出乎物理學界的意料,但還是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喜悅。我想這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感受。”楊教授也說:“應該是不久後中國科學家再次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消息。”然後“為什麽中國人的土地上還沒有出現壹個獲獎的專業?我的看法是,這只是時間問題。基礎科學的前沿發展很快。趕超世界級的研究中心並不容易...我認為應該是在20年之內,在中國發展出壹個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專業。”

10月3日,美籍華人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繼、、、、褚之後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崔琦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但是,他並非出身書香門第,而是出身貧苦農民家庭。祖籍中國河南省寶豐縣範村。因為家境貧寒,早年他和三個姐姐來到香港謀生。崔琦靠助學金完成了高中學業,並公費去了美國深造。大學畢業後,他進入貝爾實驗室,鍥而不舍地追求,最終攻克了科學的堡壘,成為舉世聞名的偉大科學家。

窮人的兒子,誌氣不差,小小年紀就出類拔萃。

1939年的壹天,中國河南省寶豐縣範村崔的家裏,誕生了壹個男嬰。他是崔琦。崔琦的父母都是農民。父親叫崔長生,母親叫王雙仙。他們生活在陸地上,辛苦壹年也吃不飽穿不飽。崔長生依然不拿鄰近的佳縣景家窪煤礦,以賣煤為生。

崔琦剛斷奶就被送到我叔叔家,他和他的三個姐妹在那裏長大。由於崔琦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父母非常愛他,希望他能上學,有壹個光明的未來。崔琦和他的三個姐妹都在我叔叔家學習。他們有三個叔叔,大叔叔王之渙跟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後來死於河南省鄭縣。在叔叔們的幫助下,崔琦完成了學業。寶豐解放後,崔琦回到了家鄉。

在崔琦和父母住在壹起的那些年裏,她不僅幫他們做家務,還在地裏幹活。他會拔草,收割,種地,幹各種農活。然而,村民們記得最清楚的是,2歲的崔琦成了村裏小學的代課老師。那時,因為崔琦個子矮,他只能在課堂上寫黑板的下半部分。那時,小學裏只有兩個老師,所以崔琦必須教所有的科目。崔琦什麽都好,語文、算術、常識、體育、美術、唱歌等課程都講得有條不紊,條理清晰。

當時,除了教學,崔琦還經常帶領學生進行宣傳。無論演什麽節目,崔琦總是壹身黑粉出場:他口齒清楚,發音清晰,每個人都說他演什麽角色都很在行。給村民們印象最深的是崔琦驚人的計算能力和非凡的記憶力。土改時,村裏丈量土地,別人都丈量了,都記錄了,唯獨崔琦沒記錄幾塊地。負責丈量土地的人問他:“齊,妳怎麽不記得了?”崔琦說:“量壹量就知道了。”崔琦使用了心理筆記。把幾塊劃等號後,他只是說了每塊地的確切數字。老會計拿綽號“壹面旗”的那塊地來試探崔琦,但崔琦算出來的畝數壹點也不差。他不禁對崔琦的計算能力深信不疑。

崔琦的母親對她兒子的教育非常嚴格。有壹件小事村民們至今還記得:那天,壹個瓜農丟了他的瓜,說是崔琦偷的。崔的母親知道後,讓在院子裏跪了很久。許多人無法說情,直到崔琦說:“我不會再偷了。”。事實上,崔琦沒有偷瓜,但是丟瓜的那家人認錯人了。這件事說明崔的教子有多嚴!

父母為自己的遠見而自豪。

雖然崔琦的父母是文盲,但他們很有遠見。他們堅持讓10歲的兒子遠離家鄉,出去讀書。那時,崔琦的三個姐妹都在香港。崔琦遠離父母,去找她的姐姐和四個兄弟姐妹。她很無助,在香港努力工作謀生。崔琦於1952年就讀培正中學二中,於1957年畢業於六中。上世紀50年代的培正中學還是壹所私立中學,學費昂貴,這讓家境貧寒的崔琦無法獨自承受。然而,勤奮聰明的崔琦每年都獲得獎學金,這使崔琦能夠在自助和幫助下完成中學學業。

現任浸會大學助理教務長的蔡子平博士是崔琦的同學。他說,崔琦在中學讀書時,不僅物理成績優異,語文、英語、化學也成績優異。同時,他的歌聲也特別好聽。

培正中學校長鄭說獲得諾貝爾獎是港人和培正中學的榮譽。他還說,他代表培正中學向崔琦發去了賀信,並向學生們宣布了這個好消息,希望學生們以崔琦為榜樣。

從培正中學畢業後,崔琦前往美國深造,壹步步探索科學之路,最終取得了驚人的成就。1958年,19歲的崔琦赴港赴美國伊利諾伊州奧斯塔學院深造。1967,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因為學習成績優秀,科研能力強,於1968考入世界著名的貝爾實驗室進行研究。在那裏,我取得了壹個又壹個傑出的成就,包括為此獲得諾貝爾獎。1982年,他被愛因斯坦曾經擔任教授的普林斯頓大學錄用,成為這所著名大學的年輕教授。

據崔琦的學生說,崔琦為人隨和,思維敏捷,對學生要求嚴格,在師生中有很高的威望。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李繼群等人介紹,崔琦非常關心祖國,經常與中國留學生談論祖國的發展。

1998年4月,崔琦獲得了僅次於諾貝爾獎的富蘭克林獎,以至於很多同事都以為他會上壹層樓就去,因為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比如居裏夫人、愛因斯坦,都是在獲得福柯獎之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1998 10 10月13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科學院發言人宣布,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將授予三位在美國工作的科學家,其中包括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美籍華裔科學家齊。得知這個消息後,崔琦本人也很平靜,按照醫生的約定照常去醫院驗血,根本沒有把中獎當成天大的喜訊。然而,崔琦獲獎對他的母校培正中學來說卻是史無前例的大事,因為這是這所中學的第壹位諾獎得主。如果崔琦的父母知道壹些地下的事情,他們會為他們在墳墓裏的兒子感到高興和自豪!

把電子變成“液體”“不要對榮譽較真”

崔琦從1998獲得了諾貝爾生物學獎。主要成果是他和德裔美國科學家斯托默從1982開始研究“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時,發現“電子可以形成壹種新的量子流體”,並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壹些特殊的性質”。1983中,斯坦福大學的勞克林教授解釋了實驗結果。因此,與司、老壹起獲得了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這三位科學家中,崔琦出生於中國河南,自1982以來壹直是普林頓大學的教授。拉夫林1950出生於美國,目前是斯坦福大學的教授。斯托爾默1949出生於法蘭克福,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普林斯頓大學說,崔琦的研究工作起源於壹個名叫埃德溫·霍爾的學生在1978年的發現。霍爾發現,當壹個金片放入磁場中,並使其與磁場表面形成壹定角度時,電流會以壹種特殊的方式流動。這種現象被稱為霍爾效應。

1982年,當時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崔琦和斯托默用半導體砷化鎵和砷化鎵鋁進行了霍爾效應實驗。在強磁場和低溫的條件下,他們堆疊了兩塊不同的半導體晶片,壹塊是砷化鎵,另壹塊是砷化鎵。所以他們發現電子聚集在兩種半導體的界面上,密度非常大。然後他們把這個界面的溫度降低到只比絕對溫度高十分之壹(約-273攝氏度),再加上壹個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100倍的超級磁場。這時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壹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流體具有壹些特殊的性質,比如電阻的消失,以及壹個分數電子電荷的奇怪現象。壹年後,勞克林教授解釋了他們的實驗結果。在這個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們有了壹些重要的發現。

他們的研究可能會進壹步發展微電子技術。英國皇家科學瑞典學院,三位科學家發現了這種新的“量子流”,即壹種具有某些特性的流體,比如超流性,就像液氦壹樣。對於研究人員來說,這些流體的意義在於,它們可以揭示更多關於物質內部結構和動力學原理的信息。而且可能會導致在這種改變的狀態下操縱電子的技術,從而改變計算機內存的性能,所以這是對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

這三位科學家並沒有對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相反,他們更加謙遜。當獲獎的消息傳到崔琦的學校時,每個人都向他表示祝賀。他照例笑著說“謝謝”,還說“不要把榮譽當回事”。

崔琦以平靜的心情看待這壹世界上最高的學術成就。中獎後,他不會改變日常生活。在學校的同事、朋友、學生眼裏,他是壹個治學嚴謹、教學認真、生活簡樸、為人謙遜的學者。

崔琦有壹個幸福的家庭。他的美國妻子叫琳達。他們在奧古斯塔大學相遇。那時,崔琦是學校裏唯壹的中國學生,而琳達是挪威人。然而,他們並沒有在奧古斯塔學院引發愛情,他們的愛情始於他們在芝加哥大學的重逢。崔琦說,“有誌者事竟成”。琳達說,他們的愛情反映了崔琦標新立異的個性,因為在那個時候,涉外婚姻確實是壹件很不尋常的事情。崔琦夫婦有兩個女兒。第壹個叫艾琳,現在在哈佛大學攻讀藝術史博士,第二個已經從醫學院畢業。

與崔琦同時獲獎的斯托默在接到獲獎消息後“麻木不仁”。他說,“今天會發生什麽...這就是將要發生的事情;我會很忙,但沒關系。”

斯坦福大學的勞克林教授說:“我想把這個地方作為壹個臨時平臺,告訴人們大自然是多麽神奇,我想讓他們知道,只要他們敏銳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充滿了新事物。”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

1953大學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當遺傳學老師。三年困難時期,糧食特別緊張。袁隆平親眼看到,路邊、田野、碼頭上躺著饑餓的人,很多人得了水腫。有壹次,袁隆平在路上看到壹個農民從很遠的村子回來換“糧食種子”。他充滿了好奇,問:“妳為什麽跑這麽遠去換糧食種子?”農民簡單地回答,他說:“如果種子好,產量可以增加。”這句簡單的話給了袁隆平很大的啟發:肥料、勞動力等投入都是壹樣的,就是通過調整種子,可以提高產量。我是壹名農科學生,也是壹名遺傳學家。我應該做些事情來改進品種。

1961的壹天,袁隆平在選種時發現了壹株水稻,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如果他得到了寶藏,他認為他已經選擇了壹個特別好的品種,並種植它用於第二年的實驗。他急於“栽贓”成龍。誰知道水稻種子抽穗後,後代又高又矮又矮,生育期又長又短,良種的優勢就面目全非了。失望之余,他受到了啟發:種種跡象表明,這種優秀的水稻植株不是純種的,而是自然雜交的,因為純種是不會分離的。為什麽不搞混水?三十出頭的時候,袁隆平開始挑戰傳統的基因理論。

“文化大革命”初期,龍源身邊的壹些人被關進了牛棚。有壹天,工作組對“鬼鬼小組”的負責人和壹個體育老師說:“妳再準備壹張床,明天再有壹個人加入妳的隊伍。”床準備好了,床上寫著“袁隆平”的標簽。袁隆平得知這壹情況後,吃飯前對正在休產假的愛人鄧哲說:“妳要做好心理準備。明天我被批評後,就進牛棚。”鄧哲安慰丈夫說:“沒關系。我們不是反革命。我們就壹起當農民吧。”

他們沒想到,最後國家科委給湖南科委和安江農校的公函救了他。在此之前,袁隆平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壹篇關於雜交水稻的文章,引起了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世義的註意。他認為這是壹個很有前途的科研項目,聶帥請示了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元帥後,也表示支持。工作組想批評袁隆平,說“新賬舊賬要壹起算”。於是,在調查袁隆平的檔案時,他們求助於這封公函。當時懷化在千陽地區,人才匱乏。地委書記孫秀濤得知這壹情況後,將袁隆平列為重點保護對象。

1969年,海南島的壹個民間學術研討會上,有兩位院士。他們認為自花授粉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當時年過40的袁隆平強烈反對。四五十個年輕人站在他那邊,最後兩個當權者走了。後來,科學院又增加了壹位新院士。由於兩位老院士的反對,袁隆平兩次未能置評。對此,袁先生說:“現在想想,我都覺得對不起他們。我不應該年紀輕輕就這麽咄咄逼人,讓他們無法下臺。即使有不同看法,也要態度謙和!”

從65438到0970,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已有6年。他的助手先後用了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次雜交組合試驗,仍未能獲得壹個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為100%的雄性不育系。為什麽會這樣?壹連串的問題浮現在腦海裏。他綜合分析比較了各種雜交組合的效果,最終認識到上千次實驗中使用的雜交材料的遺傳關系過於接近。於是他調整了研究方案,提出了遠緣野生稻與雜交水稻雜交的新思路。接著,他的助手李碧湖在海南島發現了壹種花粉敗育的野生稻——“野稗”,為雜交水稻研究的成功找到了突破口。然後成功培育出第壹個雄性不育系,1973實現三系配套,育成第壹個優勢較強的雜交組合“南優2號”。從65438年到0976年,三系雜交稻在我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增產20%。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博士提出的壹個尖銳命題。袁隆平相信中國人民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吃飯問題,他決定再創高峰。袁隆平覺得,三系法雖然大大提高了產量,但也存在配套性差、制種環節多等不足。所以他提出了育種方法要從三系走向兩系,再走向壹系的戰略思想。1987,雙系統方法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項目,袁隆平擔任負責專家,主持全國16單位參與協作研究。從65438到0995,兩系雜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受兩系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的啟發,兩系雜交高粱、兩系雜交油菜、兩系雜交棉花、兩系雜交小麥已研究成功。中國的作物育種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輝煌。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方面的成就贏得了全世界的欽佩,因而在國際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先後獲得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洛德基金會的讓-克洛德獎、美國範斯特基金會的世界拯救饑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糧食安全獎、日本日經亞洲獎、日本世界糧食安全獎。面對接二連三的榮譽,袁隆平沒有陶醉,依然在探索。他的目標是培育高產優質的超級雜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