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體假設
會計主體假設是指從事經濟活動並需要對其進行會計處理和定期報告的特定單位。會計主體假設規定了財務會計應處理的交易、事項的空間範圍,從而規定了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與邊界。
會計上假設企業法人是壹個獨立的實體。會計關註的中心是企業而不是業主、合夥人。會計主體假設產生的原因在於恰當地維護業主投入到企業的資本的需要。
2、持續經營假設
即假定每壹個企業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會面臨破產和清算,因而它所擁有的資產將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擔的債務,也將在同樣的過程中被償還。若企業不能持續經營,就需要放棄這壹假設,在清算假設下形成破產或重組的會計程序。
持續經營假設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所揭示的只是財務會計信息產生的前提,以便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這些信息。如果企業出現了不能持續經營的狀況,例如企業進入了破產清算程序,會計便由持續經營會計轉向清算會計。
3、分期假設
這壹假設規定了會計對象的時間界限,將企業連續不斷的經營活動分割為若幹較短時期,以便提供會計信息,是正確計算收入、費用和損益的前提。
4、貨幣計量假設
這壹假設規定了會計的計量手段,指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其成果可以通過貨幣反映。它暗含了兩層意思,即幣種的唯壹性和幣值的不變性。
由於貨幣是衡量壹般商品價值的***同尺度,其它的計量單位,如實物計量和時間計量,只能從壹個側面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無法在量上進行比較,也不便於匯總經濟信息。因此,采用貨幣作為統壹的計量單位可以全面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收支等情況。
擴展資料
會計核算的四項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系。具體地說:會計主體確立了會計核算的空間範圍,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確立了會計核算的時間長度,而貨幣計量則為會計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沒有會計主體,就不會有持續經營;沒有持續經營,就不會有會計分期;沒有貨幣計量,就不會有現代會計。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會計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