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培訓 - 挽救會計信譽危機的關鍵

挽救會計信譽危機的關鍵

從文化角度看,我國註冊會計師信譽危機的形成原因體現在兩方面:其壹,我國的傳統文化是註重個人的“修身養性”,而忽視正式的規則、制度和契約對人的行為所要求的規範化,因此,註重個體利益,而忽視集團利益是導致註冊會計師行業群體信譽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其二,我國長期的封建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造就的文化,與市場經濟的文化根基相去甚遠,封建體制所造成的人的“奴性”根植於每壹個行業主體,經濟體制的轉型在形式上可以快速完成,但由於市場經濟文化根基的缺失,使得人們在解脫依附後短期內思想行為上無所適從,在追求功利與誠信正直之間失去平衡,這就必然造成整個社會的道德滑坡。短期的職業發展歷程和社會文化背景的缺陷使得我國註冊會計師的職業文化難以形成。我國註冊會計師在保留中華民族勤勞善良的傳統美德的基礎上,應當充分吸收西方註冊會計師職業文化的精華,通過制度和準則的建設達到執業行為的規範化,以彌補文化根基的缺失,使我國註冊會計師不再遊離於這個世界性的職業團體之外。

、會計信息信譽危機的原因

會計信息信譽危機近年來變成壹種

普遍現象,沒有人清楚究竟有多少家公司

在會計賬簿上做手腳,只有公司醜聞敗

露、報表重編或是被分析師和媒體置疑

時,投資者才會知道真相。所以今天的投

資者、債權人等報表使用者對會計信息處

於壹種困惑狀態,他們不知道是否該相信

企業的會計報表。因此尋找會計信息信譽

危機造成的原因並將其影響降到最低程

度,對提高會計信息社會信任度是大有裨

益的。事實上,造成會計信息可信度差的原

因有兩種:壹是制度原因,二是人為原因。

1.制度不完善導致的會計信息信譽

危機。制度不完善所導致的會計信息信譽

危機通常是“非故意的過失”。如果會計信

息依據的是合法真實的原始憑證,且其產

生於合法的會計處理過程,但它反映的會

計信息卻不可信,這就是非違法性會計信

息信譽危機。從1993年會計制度改革以

來,經濟情況不斷變化,雖然相關的會計

法規不斷建立健全,但會計人員對經濟事

項的處理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會計

處理更多地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而

且制度、法規本身是根據壹定時期的經濟

環境所制定的,難免帶有壹定的主觀性和

時滯性,由此生成的會計信息與客觀情況

必然存在壹定的差距,結果造成會計信息

不實而使報表使用者產生疑慮。比如會計

原則應用的不完全性,其中最典型的要算

是謹慎性原則的應用。謹慎性原則強調預

計可能損失而完全不確認利得,特別是這

種利得有較大可能實現時,將會違背真實

性和可靠性原則。同時它將未來可能發生

的損失、費用提前計入損益,實際上又違

反了權責發生制原則。在謹慎性原貝0下,

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的運用,是對歷史成本

原則的背離。再如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

126經濟論壇2004·3

r_]鄒 香 -。壹- r '

存貨計價有先進先出、後進先出、加權平

均法;長期股權投資有成本、權益法;固定

資產折舊有加速折舊、壹般折舊方法;所

得稅有遞延、債務方法等。這些都為會計

信息制假的選擇提供了空間。會計核算中

會計估計的地方有很多:壞賬準備的計

提、固定資產使用年限和凈殘值的確定、

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以及或有事項的處

理,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

和資本性支出原則、重要性原則的選擇與

協調等,均存在多種備選的程序和方法,

由此導致會計信息難以統壹計量。

2.人為的違法性行為造成的會計信

息信譽危機。它是指“蓄意造假”或“故意

造假”的行為。這是當前我國解決企業會

計信息危機問題的重點和難點。之所以造

成蓄意或故意造假,原因很多,壹是管理

者私欲膨脹。過去很多企業的管理者並不

是真正所有者,而是代理人。代理人對投

入資本的保值增值程度不是很關註,他更

多關註的是自身的政績和仕途,“利潤決

定壹切”成為管理者的主要經營策略。加

之變造、虛構會計信息的預期收益遠大於

其成本或風險,因而會計信息被扭曲、虛

構也就不足為奇了。二是會計人員的非獨

立地位。多年來企業會計人員的工作受所

在單位的直接領導,其經濟利益直接由單

位負責人掌握、決定、幹預和操縱,根本沒

有獨立性。會計人員對單位的會計違法亂

紀行為若進行抵制,往往會受到領導的刁

難甚至打擊報復,使會計人員的權益得不

到保障。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會計人員

往往不願意或不積極實行會計監督,會計

信息失真便不可避免。三是內部控制制度

存在缺陷。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防止

企業會計工作上的錯誤、失誤甚至舞弊行

為,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保護財產的

安全性和管理的有效性。長期以來,由於

人們對內部控制存在很多誤解,加之企業

組織結構和人員素質等方面的原因,致使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普遍薄弱。有的企業根

本就沒有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有的雖然建

立了但很不健全,或者僅僅停留在紙上、

墻上和口頭上,而不落實在行動上。從實

際情況來看,有的單位連必要的會計賬目

都沒有,甚至燒毀會計資料(浙江江山造

紙廠兩次燒毀會計資料,涉及收入金額

567952.52元),會計基礎工作很不規範;

有的單位內部管理混亂,財務收支失控;

有的單位私設“小金庫”,隱匿資產,隱匿

收入;有的單位內部人員相互勾結,***同

舞弊,貪汙挪用資金。大量的經濟違法案

件,多是因為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管理上存在許多漏洞造成的。四是會計人

員業務素質低,職業道德差。壹些會計人

員在國家、社會,厶\眾利益與單位利益發生

沖突時,不能夠堅持原則,甚至***同作弊,

為違法違紀活動出謀劃策,直接參與偽

造、變造虛假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

報表。根據有關方面對壹千多名在崗會計

人員的問卷調查,有16.87%的會計人員

認為應堅持原則;有61.27%的會計人員

認為應當按單位領導意見辦,同時做好會

計上的“技術處理”;有21.86% 的會計人

員認為應直接按單位負責人的意見辦。由

此可見會計人員在職業道德與國家利益

相沖突時的選擇態度。五是外部監督不

力。外部監督包括政府部門監督和社會審

計監督。政府監督方面,仍存在監督職責

劃分不清、重復進行、對監督中發現的違

法違紀行為輕打輕罰等問題。社會審計監

督主要來自會計事務所方面。由於歷史原

因、市場不規範的因素以及自身利益的支

配,使得很多事務所將原則置之腦後,不

擇手段謀取經濟利益。如深圳華鵬會計事

務所為麥科特發行上市出具嚴重失實的

維普資訊

審計報告。湖北立華會計事務所為康賽集

團、活力28和幸福實業等壹些上市公司

作假,出具無保留審計意見報告。就連年

收入超過6000萬元,擔當國內6o余家上

市公司審計業務的“中天勤”會計事務所

也瘋狂造假。正因如此,會計信息信譽達

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狀態。

首先,由於虛假的會計信息使得有關

核算資料發生扭曲,掩蓋了某些矛盾,導

致社會經濟資源無效、不公的配置。其次,

虛假會計信息造成大量的國有資產流失,

給貪汙腐化、行賄受賄等違法行為和不良

風氣提供了溫床。最後,虛假的會計信息,

造成企業收入和利潤虛增,財政虛收,支

出得不到保障,致使企業出現大量的潛

虧、隱虧,影響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引起

國人的憂慮和關切,迫切需要我們尋求解

決的對策。

二、構建會計信息社會信任度的思考

會計信息是經濟信息的基礎,是經濟

決策的主要依據。基礎或依據出了問題,

必然導致經濟決策的失誤和經濟秩序的

混亂。因此,遏制和消除會計信息失信,重

塑會計信息信任關系,成為當前迫切應解

決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壹是加強法制建

設,二是提高執業環境。

1.完善會計法規,預防制度性會計

信息失真。外資企業、私營企業為了避稅

而編制虛虧實盈的會計信息,國有、集體

企業為實現經濟考核目標或獲取獎勵而

提供虛盈實虧會計信息,上市公司為操縱

利潤而提供虛假會計信息,雖然目的不

同,但結果都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

性受到壹定的影響。新《會計法》和《會計

制度》的頒布,成為遏制會計信息失真的

利劍。新制度在會計原則方面對歷史成本

原則、謹慎性原則等均做了修訂,在會計

計量、會計披露方面也有很大變動。會計

人員應充分領會新制度的內涵和意義,關

註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或可收回價值計

價,避免歷史成本產生的虛增收益,準確

把握謹慎性原則的實質,對不確定的事項

進行估計和判斷時力求客觀、公正,避免

主觀隨意性,確保謹慎性原則的適度運

用。要從制度上保證企業會計信息真實可

靠,盡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企業虛盈實虧、

短期行為等問題,預防合法性會計信息失

真,為投資者、債券人和企業管理人員決

策提供更為可靠的會計信息。

2.內冶外管相結合,形成有效的監

控機制。從會計工作的特點來看,要杜絕

做假賬的行為,必須堅持加強內冶與外

管,既要繼續加強外部監督管理,又要發

揮內部控制和約束機制的功效。首先,建

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實行內部監督責任

制,充分發揮內部監督的日常與全過程控

制作用,把壹些違法、違紀行為消滅在萌

芽狀態。其次,應健全和完善社會監督機

制。推行標準化執業制度,按照國際註冊

會計師執業標準、規範和方法開展業務,

提高監督質量,盡可能地減少因違規執業

等人為因素造成的會計信息失信。最後,

應強化政府監督。財政部門要認真完成新

《會計法》賊予其的對會計工作的監督權

和行政處罰權,對檢查出來的造假行為,

特別是對授意、指使、強令編造虛假會計

信息的行為,應依法嚴肅查處,並追究出

具虛假審計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有關

人員的法律責任;稅務部門要加大執法力

度,根據有關規定對納稅人的會計資料和

其他資料進行稅務檢查;其他部門應根據

有關法律、法規的授權和職責分工對有關

單位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但應註意避

免職責交叉和重復檢查。

3.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會

計信息生成者的素質。會計人員是會計工

作中最能動、最活躍的因素,是會計秩序

和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維護者,如果喪失

道德只能害人害己。如江西王某大學畢業

分配到某市壹國債服務部擔任出納兼現

金保管員,1999年5月至12月,他利用

工作之便貪汙1997年國庫卷94.03萬

元,在剛剛參加工作時就走上了犯罪道

路。因此,在任用會計人員時,應當審查會

計人員的職業記錄和誠信檔案,選擇業務

素質高、職業道德好、無不良記錄的人員

從事會計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註意開

展對會計人員的道德和紀律教育,並加強

檢查,督促會計人員誠實守信。在制度上,

要重視內控建設,完善約束機制,有效防

範舞弊和經營風險。

4.完善會計人員委派制,提高會計

人員獨立性。會計委派制度是壹種從所有

者的利益出發,為緩解國有企業存在的嚴

重代理問題而試行的壹種監督和管理措

施。會計委派制將會計人員從現行的所屬

機構人員編制及隸屬關系中分離出來,由

企業所有變為國家所有,確立了第三者的

法律地位,使之能夠站在中立立場上實施

法律監督與會計監督,從而客觀公正地記

錄和報送各種真實、準確的會計信息。它

具有監督經濟活動的全程性、及時性、監

督和管理的雙重性以及利益的獨立性等

特征,使會計信息質量有了制度保證。根

據會計委派制在實施過程中暴露的壹些

缺陷,在推行中必須註意以下幾個問題:

進壹步明確會計委派制的主體和客體;規

範會計委派制的實施範圍和委派方式;明

確委派會計的職責與權限;建立對委派會

計的激勵約束機制;制訂與會計委派制相

配套的管理制度,包括健全和有效執行原

始記錄管理制度、會計賬務處理程序制

度、內部牽制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成

本核算制度和內部審計制度等。

5.科學界定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

審計責任是針對註冊會計師而言的,它是

指註冊會計師在為企業出具審計報告時,

因未能通過審計發現和披露企業會計資

料中存在的錯誤、舞弊和企業經營風險而

被追究的責任。註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具

有既對被審計單位負責,又要對被審計單

位的利益相關者負責的雙重性。有審計責

任壹定有會計責任,有會計責任不壹定有

審計責任。當然,如果審計人員在審計過

程中確實遵守了壹般公認審計準則,保持

了職業上應有的彗I真和認真,但沒有查出

會計報表中的錯報或漏報而發表了無保

留意見的,就只能屬於審計風險。因此,審

計人員不應對該項錯報、漏報負責,被審

計單位管理當局應負會計責任。會計責任

不能替代、減輕或免除審計責任。同樣,審

計責任不能替代、減輕或免除會計責任。

雖然目前要將二者完全界定清楚還不現

實,但我們仍然要努力去減少造成兩者混

同的概率,這樣才能明確會計信息失真的

責任,提高會計信息的社會可信任度。界

定的方法是強化會計報告的認定,並將認

定程序規範化、認定工作法制化,以保證

認定結果的客觀性和公證性。建立法律責

任分擔制度,使註冊會計師對虛假的財務

報告負有連帶責任,尤其是連帶賠償責

任。同時,實施執業質量控制制度,並對審

計失敗進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