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培訓 - 酒泉過年的風俗習慣。

酒泉過年的風俗習慣。

酒泉人在春節前半個月(也就是臘月中旬)就已經開始了春節的準備工作。首先,每家每戶都要做壹次大掃除,叫做“掃屋”(掃房子),然後陸續買肉、菜等過年用品。農民殺豬殺羊多,燒饅頭燒魚換油換果(包括祭拜用的供品),忙得不可開交。臘月三十貼春聯,晚上各家燒香點蠟燭,迎竈神,拜家神。在此之前,首先要“清房”。

“打掃屋子”就是提前從野外挑選壹塊小圓石,帶回家,然後洗凈,放在廚房的火裏燒,拿出來放在馬勺裏,澆上半碗上好的黑醋,石頭立刻噝噝作響,散發出大量的石炭酸氣體。必須兩三個人同時行動,壹個拿著火把帶路,打開門,進入各個房間;做飯的人緊隨其後,繞著每個房間的四個角轉,讓房間裏彌漫著炭煙,出門時在門檻上倒些醋;第三個人提著燈籠跟在做飯的人後面,隨手關上門。三人壹行快速行走,避開石頭冷卻,沒有煙霧;最後送出大門,將石頭放回原處。這種做法也叫“打醋炭”。

臘月二十三是“竈神節”,又稱小年。當天,主婦們將其烙為“幹糧”(小月餅形狀),天黑時供奉給竈神。條件好的人也只好殺雞獻祭。然後把舊的竈神雕像取下來,換上新的。把舊竈神雕像和“竈王爺”壹起燒掉,把竈神送上天,向玉帝報告主人的勤勞善良。臘月三十晚上(除夕),家家戶戶都會燒香供品,放鞭炮迎接竈神歸來。同時,新竈神像兩側貼著“天道說好,回宮帶來好運”的對聯。

過了臘月二十三,就進入過年的準備階段,第壹件事就是“掃房子”。這時,全家總動員,下大力氣清理。這個好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臘月三十前幾天,所有的男人,無論大小,都要理發。“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成了口頭禪。這個習慣壹直傳承至今。

貼對聯也是酒泉春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貧富貴賤,貼對聯都是節日的視覺符號。大部分人在臘月三十大掃除後貼對聯、門神、花卉,有的甚至剪紙貼窗花,鮮艷有光澤,增添了春節的壹景。文人更註重對聯的內容來表現自己的文采。舊社會有些家庭請不到壹位先生寫對聯,就在碗底用墨水在對聯上印了七個圈。還有人在門上貼水墨畫鐘馗像,以驅除邪靈鬼怪。街門外還貼著“出門看幸福”“迎幸福收幸福”的短對聯,也叫“報條子”迎春。在房子的炕墻上貼“身體健康”、“福壽康寧”、“福地居”;在糧倉上貼上“好糧”和“稻谷滿倉”;連獸欄都要貼上“壞頭旺”、“牛羊滿欄”的標簽,祈求來年生活興旺,六畜興旺。

舊社會有臘月三十晚上坐夜(熬通宵)的習慣。據說晚上坐著可以延年益壽,所以又叫“長壽”。當晚,婦女們搶著做年夜飯(包括餃子),主人則給孩子們講家規家訓和歷史故事,或請識字的人看書(民間寶典),壹則勸善,二則作為家庭娛樂。大人壹般都是早上坐著等“神”。

從正月初壹到初四,農民不幹農活。所以,正月初五早飯後,農村家家戶戶都在門前點上麥稭,擺上供品,放鞭炮,趕著牛羊趕到現場,好吃草。人走過火,這叫“出門”,也叫“破五”。這意味著這壹天過後,是時候工作或出去工作或做生意了。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城市居民吃元宵慶祝,農村家庭則用白面蒸成“面牛”(比普通饅頭大,裏面有油面和糖)和“面鼠”供奉。贈牛意在保護牲畜,發展生產。“臉鼠”不使眼(稱“盲鼠”),是詛咒老鼠是瞎子,不糟蹋食物。

正月二十三,據說是女神補天的日子。在舊社會,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攤煎餅祭神,作為補天的標誌,至今仍有家家戶戶在這壹天吃煎餅的習俗。

立春去世三十天後,他震驚了。按照農歷,這壹天,氣候轉暖,冰雪消融,大地復蘇,草木生機盎然。這壹天大家都吃煎蛋,又香又有啟發,潤肺清胃。在農村,農民用清油或大油熬蘿蔔湯吐牛馬,清胃火。

3月3日,寒食節壹般被稱為冬季至日後的第105天,也就是清明節的前壹兩天。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的到來。介子推流放他國的晉朝公子重耳時,曾割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充饑。重耳後來當了國王(晉文公),就讓介子推掌管國家政權,做大官。可是介子推沒辦法,就和母親隱居在綿山。晉文公讓人把火燒山放了,逼著介子往外推,介子使勁推,不肯出來,撞到樹上死了。晉文公非常難過和懊悔。他將母子倆葬在綿山,建廟,改綿山為界山,並下令每年這壹天禁止燃放煙花,以表哀思。

清明節,地上的草發芽了,綠了。家家戶戶去墓地祭奠祖先。孩子們放風箏,年輕的男女去郊遊。

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生日,佛浴節。初壹到初八,酒泉人去文殊山、法莊寺趕廟會、布施、沐浴佛。

五月的端午節是紀念屈原投江的節日。城鄉的人們除了做年糕、吃粽子,還拿艾葉、柳枝、沙棗花貼在門上,防疫消災。女孩和年輕的妻子制作香包(也稱為“香包”)。他們把草藥、冰片、麝香用破布或紙包起來,紮成各種形狀,用各種絲線纏起來,放在胸前,以避疫。並互贈禮物增進友誼,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感情的信物。

農歷六月初六,城鄉的人都到田裏去攪艾草,帶回家煮湯給孩子洗澡,或紮起來掛在墻上消毒防病(艾草有清香味)。艾葉曬幹後搗成茸,用於針灸時治病。這壹天敦煌、安溪有洗沙浴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