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會計”壹詞起源於西周,主要指對收支活動的記錄、計算、檢查和監督。清代學者焦循在《孟子正義》壹書中對“會”與“算”作了概括性的解釋:“零零碎碎算之為計,總是合算的”,表明會計不僅要進行連續的單項核算,而且要綜合單項核算,進行系統全面的核算。
會計的概念: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壹系列特殊方法,對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綜合的檢查和監督,並在此基礎上對經濟活動進行分析、預測和控制,以提高經濟效益的管理活動。
從會計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
1.會計首先是壹種經濟計算。需要對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尺度的經濟過程進行連續的、系統的、全面的、綜合的計算。經濟計算是指人們對經濟資源(人力、物力、財力)、經濟關系(等價交換、所有權、分配、信用、結算等)進行定量計算的總稱。)和經濟過程(投入、產出、收入、成本和效率等。).經濟計算既包括經濟現象靜態的存量計算,也包括時期動態的流量計算,既包括事前的計劃計算,也包括事後的實際計算。會計是典型的經濟核算,不僅包括會計核算,還包括統計核算和業務核算。
2.會計是壹個經濟信息系統。它將壹個公司分散的經營活動轉化為壹組客觀的數據,提供公司的業績、問題,以及企業資金、勞動力、所有權、收入、成本、利潤、債權、債務等信息。為相關方提供相關信息咨詢服務,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會計師提供的信息了解企業的基本情況,並以此作為其決策的依據。可見,會計是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是企業管理的記分卡,所以會計也被稱為“企業語言”。
3.會計是壹項經濟管理工作。在非商品經濟條件下,會計直接管理財產物資;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由於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存在,經濟活動中的財產和物資都是以價值形式表現的,會計就是利用價值形式來管理財產和物資的。如果說會計是壹個信息系統,主要面向企業外部的相關信息使用者,那麽會計就是壹項經濟管理活動,主要面向企業本身。從歷史發展和現實情況看,會計是社會生產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是為適應生產發展和經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特別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出現,要求通過管理對經濟活動進行嚴格的控制和監督。與此同時,會計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地改進和變化,從單純的記賬和核算,主要處理會計業務和報送會計報表,發展到參與經營前的預測和決策,控制和監督經濟活動,進行經營後的分析和檢查。可見,會計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人們管理經濟的活動。會計要素: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通過會計反映的經濟業務來體現。經濟業務是指由會計核算和監督的業務活動和財務收支的具體事項,也稱會計事項。比如用現金支付費用,用銀行存款購買材料和物料,銷售產品取得銀行存款收入,分配投資者利潤等,都是會計事項。會計事項涉及的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具體內容,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稱為會計要素。會計要素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分類,是構成會計報表的基本項目。會計假設:會計基本前提又稱會計假設,是指組織正常會計工作的前提條件。就像在交通規則中,為了保證交通秩序,要求行人和車輛靠右行駛壹樣,會計面臨著現實復雜多變的社會經濟環境。為了使會計工作具有壹定的穩定性和規律性,必須對會計工作提出壹定的前提條件,即做出壹些假設,使會計工作處於壹個相對穩定、理想的環境中。
《企業會計準則》將會計假設分為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期間和貨幣計量四個部分。(1)會計主體在進行會計核算時,首先要明確其核算的空間範圍,即由誰記賬。會計主體假設是指會計核算特定企業或單位的經濟活動,而不是漫無邊際的假設。現代企業雖然是投資者所有,但企業的會計核算不包括投資者或債權人的經濟活動,也不包括其他單位的經營活動。壹般來說,經濟上獨立或相對獨立的企業、公司、事業單位都是會計主體。即使有必要,任何組織都可以成為會計主體,典型的會計主體是商業企業。
需要註意的是,會計主體和經濟法人不是同壹個概念。壹般來說,會計主體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不是法人,如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
如果甲、乙、丙三方準備成立甲公司,這個特定的甲公司就成為會計主體。只是以A公司名義進行的相關活動,如采購原材料、支出生產工人的工資、銷售產品等。,都是A公司的核算範圍,而作為A公司投資人的甲、乙、丙方的相關經濟活動,並不是A公司核算的內容,而是為A公司提供物資的其他公司的經濟活動,這樣,作為A公司的會計,核算的空間就被定義為A公司,即僅以A公司的名義進行各種經濟活動的核算, 從而將A公司與A公司的投資者、貸款給A公司的銀行以及與A公司有或沒有經濟往來的其他公司嚴格區分開來 ..另壹個公司是另壹個會計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