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對電大會計教育的客觀認識
電大會計專業實行遠程電視教學或廣播教學與面授輔導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多年來,由於中央電大堅持統壹教學計劃、統壹考試的正確方針,強調教學質量是電大的生命線,電大會計教育質量不斷提高。但是,電大會計教育也存在壹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反映在專業素質上,學生知識面太窄,很多會計畢業生只懂財務會計,不懂企業管理,缺乏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理論脫離實際,對會計實務了解不多;第二,在人才市場上,電大會計專業的畢業生競爭力不夠。這是因為,目前我國各高校培養的普通會計人才較多,而高級會計人才較少。企業願意吸納壹批道德修養好、懂會計管理、與外界聯系溝通能力強的會計人才;他們不願意雇傭只懂會計理論,動手能力差,對企業管理知之甚少,不善於與人交往的畢業生。以上兩點既是對會計教學的分析,也是未來教學改革的方向。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會計(審計)專業現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會計課程較多,其他相關經濟理論課程和專業課程太少;課程不夠,課時少。以財務會計專業兩年制(全日制學習)教學計劃為例。必修課19門,其中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設置的必修課9門,省設置的必修課4門。會計課程占必修課程總數。超過50%。會計課程占必修課總學時的64.7%。這明顯反映出電大作為專科層次的會計教育課程較少。按照目前的教學計劃,除了會計課程,只能安排思想品德課、應用寫作等少數課程,其他課程都不安排,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具體麥克米倫學生的學習生活並不緊張,甚至有點松散。因此,有必要根據電大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適當調整課程結構,增加課程門類。
二、電大會計教學改革的對策
1.確立新形勢下的培養目標
多年來,電大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壹直沒有明確具體的界定。目前,在教學計劃中,會計(審計)專業的培養目標規定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壹定理論水平和較高實踐技能,以基層財務會計、審計為重點的應用型高等專門人才。”這種培養目標過於宏觀,對人才能力的概括模糊不具體,部分內容不便於用客觀標準衡量,在辦學實踐中更難以落實。同時,上述培養目標也反映出重視知識教育,忽視素質教育的偏向。因此,我們應該重新確立電大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
任何教育的培養目標都關系到壹個時代的經濟發展。在265,438+0世紀的門檻上,知識經濟已經開始出現,工業經濟正在迅速向知識經濟過渡,這將改變傳統經濟的特征,從而不可避免地對經濟工作和會計教育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會計教育目標必須適應和滿足知識經濟發展對會計提出的要求。那麽,電大會計教育應該確立什麽樣的培養目標呢?我認為,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知識經濟的新形勢,電大會計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良好專業技能和高素質的應用型會計人才。也就是說,電大會計教育的目的不應局限於把學生培養成會計人員,而應著眼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使之成為應用型人才。因此,電大會計(審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應體現以下幾個方面:壹是通過教育使學生具備較高的職業素質;第二,通過教育訓練,學生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競爭意識;第三,通過專業的教育和實踐,使學生具有壹定的市場意識和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調整課程結構,拓寬知識領域。
市場經濟的整體結構是復雜多變的。會計人員要真實地反映和監督任何經濟活動,不僅要記賬、算賬,還要根據不同的經濟環境和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很顯然,缺乏廣博的知識是無法勝任這份工作的。因此,針對電大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不盡合理的現狀,我們應該對課程進行全面的設計和調整。在這方面,發達國家的壹些做法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美國AICPA在1988采納了壹個建議,即進入會計行業的學歷要求,將於2000年實施。它要求其未來成員完成150學時的教育,其中會計教育僅占16-26%,工商管理教育占23-30%,其他普通教育占40-53%。這壹提議反映了壹名合格的會計師應具有廣泛的知識結構,特別是相關的經濟和管理知識。很難想象壹個不了解公司持續經營戰略和市場信息,不了解金融和財政措施,不了解股票和債券的會計,能夠處理好經濟業務,幫助企業做出正確的相關決策。對比發達國家會計教育的壹些好的做法,可以看出我們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l)課程重復,這在專業課程中尤為突出。重疊的知識界面和不科學的課程體系是課時浪費的主要因素。
(2)課程整體結構不合理。專業課太多太細,基礎課和相關經濟課太少,不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3)教學方法落後。無論主講課,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對課程內容進行“滿堂灌”,抑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4)教材理論滯後於經濟發展的現實,往往讓教師和受教育者都無所適從。此外,壹些相關經濟學教材的內容和類別反映宏觀經濟活動較多,微觀經濟活動較少,部分教材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不利於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基於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實施素質教育的壹個重要問題是統籌規劃,調整課程結構,適當增加基礎課和企業管理課的比重,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本著打好基礎的原則,基礎課除了經濟數學、基礎會計與統計外,還應開設西方經濟學、外語、計算機科學等相關人文學科。
在企業管理學科中,主要開設市場營銷、管理學、商法、財務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等反映微觀經濟活動規律的微觀經濟學等課程。
對於會計教育來說,要重視通才教育。應開設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金融學、審計學、審計專題或財務會計案例分析等課程,砍掉相關部門會計,如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工業會計等。這樣,雖然減少了會計課程的比重,但由於註重會計理論的培養和實際業務的操作,學生很容易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只要熟悉相關部門或行業的會計制度,就可以獨立工作。因此,作為專科層次,電大會計教育的合理比例應該是:普通基礎教育40%,企業管理教育30%,會計審計專業教育30%。在實踐中,教學計劃應增加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數量,但應減少每門課程(包括必修課)的學時,以增加學生自學和討論練習的時間。
3.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會計學不僅是壹門高度科學的學科,也是壹門高度實踐的學科。學生在課堂和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不經過實際的考試和動手操作,是無法深刻理解並有機地運用到實踐中去的。因此,加強實踐教學是會計教育加強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客觀要求,大大縮短了學生成為專業人才的過程。解決這壹問題的主要途徑是增加實踐教學在整個會計教學安排中的比重,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有效措施二是創建會計實驗室,讓學生通過模擬經濟實踐處理會計業務,以深入理解會計理論。要充分重視會計實踐教學,精心安排,嚴格要求,不能流於形式,以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
4.改進教學方法,註重素質培養。
為了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不僅要調整課程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而且要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根據會計專業的特點和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教師角力的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多提問,多引導學生,鼓勵他們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針對會計學科的實踐性,註重案例教學,將知識傳播與案例分析有機結合。對於案例分析,也要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只是起到引導和啟發的作用。教師先講解決某壹問題的要點、原則、要點,然後學生根據教師講授的要點認真分析研究案例,培養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我們應以“壹分為二”的觀點看待當前電大會計教育,重視其存在的問題。據此,應確定新的培養目標,適當調整課程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改進數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大量有競爭力的應用型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