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公式為CAPEX=戰略投資+滾動投資。
二是OPEX(Operating Expense),即收益性支出,與當期收入相關,計入當期損益,包括日常支出和當期攤銷的資本性支出。
計算公式為:OPEX=維護費用+營銷費用+人工成本(+折舊)。
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在會計核算中應當合理劃分。支出的收益與本會計年度相關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支出的效益涉及幾個會計年度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這兩項費用的劃分是出於會計核算的需要,也就是會計中兩個非常基本的概念:權責發生制會計,要求公司在交易發生時記錄收入和費用,而不是在現金交換時記錄。雖然這種解釋看起來很簡單,但在實踐中卻是壹團亂麻,現金流量表有助於投資者理清頭緒。)和匹配原則。這些是會計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如果妳對讀會計博士不感興趣,知道概念的含義就夠了。沒有必要去鉆研這個理論...
收入支出和資本支出的劃分是否合理,與企業財務狀況的真實程度和凈收入的確定密切相關,尤其是樓主提到的通信企業——著名的世通,很大程度上死於對收入支出和資本支出劃分的過度操縱。
由於會計準則和制度無法窮盡列舉企業日常業務中的所有會計事項,會計處理自然具有壹定的靈活性——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就像避稅和逃稅壹樣,盈余管理和會計操縱在實踐中沒有明確的界限。
利潤=收入-費用。如果把壹項本應屬於資本的支出作為收益性支出,作為當期費用處理,肯定會減少企業當期的利潤,相應增加企業未來的利潤。相反,壹項本應盈利的支出被視為資本性支出,會增加企業當期的凈收益。
舉個簡單的例子:A、B兩家完全相同的企業,稅前利潤65438+萬。現在假設兩家企業都在54.38+10月的6月購買了壹項價值6萬的專利。如果A進行資本支出(假設專利壽命為5年),企業購買該專利的成本將增加6/5 = 654.38+0.2萬。反之,如果B進行收益性支出,則企業B當年購買該專利的成本增加6萬,企業B當年的稅前利潤為10-6 = 4萬。
所以對於非上市公司來說,往往會多支出壹欄收入,這就是所謂的“稅盾效應”。由於金錢的時間價值,盡可能晚繳稅,從長遠來看可以增加企業的價值。
但對於上市公司和部分國企來說,由於短期業績考核壓力大,很多傾向於多列資本性支出——尤其是在企業業績下滑的時候。火燒眉毛,誰這麽無私的為後期管理?!即將公布的報告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企業短期報表好看,說不定管理層就能借此跳槽(上市公司)或者升職(國企),留下爛攤子,讓後人操心...
因為通信企業很多大額支出不容易區分是收益性支出還是資本性支出,即使是資本性支出,也不是壹個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所以會計職業判斷的空間很大。當然,凡事都有個“度”。如果像世通那樣極端,無法用會計職業判斷來解釋,那就死定了...
參考資料:
搜狐。com資本支出和OPEX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