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了解壹個企業的經營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企業的財務報表可以為我們提供壹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這幾乎是每壹本財務分析的書籍、每壹篇文章和每壹個授課者普遍持有的觀點。通過財務報表的數據,計算出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流動比、速動比、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等等,對企業的經營狀況有個總體了解;根據這些比率加上壹段時期銷售收入、利潤額等等的變化計算出壹段時期的復合增長率,對企業的前景進行預判。筆者所在的銀行業在授信業務中,對企業的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損益表---尤為重視,這是授信企業必須提供的必備要件,也是銀行關註的重點。然而,企業的財務報表真的能有這麽大的作用嗎?筆者對此壹直存疑。工作之初,筆者在審核企業財務報表時,更擔心的是真實性。後來漸漸發現即使各項數據客觀、真實、及時,僅靠分析財務報表依然無法預判企業的未來前景。
壹、財務報表反映的都是 歷史 的數據
表面看,企業的潛在投資者、銀行可以查閱到企業多年的財務報表,進行比較、分析。但是這壓根不是真正的動態分析,而是壹種似是而非的靜態分析。因為這些數據都是 歷史 的數據, 歷史 上的動態已經成為 歷史 。愈加豐富的 歷史 數據雖然能使我們對企業的過去有更多的了解,但是對預判企業的未來並沒有提供多少幫助。即使是企業的最近的當期財務報表,依然是 歷史 的數據;即使這些數據很亮眼,但反映的依然是企業的 歷史 狀況。如果想當然地認為從這些 歷史 數據的分析中可以預判未來,那就錯了。因為這些數據背後隱藏著財務報表根本反映不出來的的秘密。
這壹組組精確的 歷史 財務數據是無數人行動的結果。這些人既包括企業存續期間的決策者、管理者、具體生產的從事者、市場推銷者等等,又包括企業的供應商、合作者、市場監管者等等;還包括企業產品的無數消費者。盡管 歷史 上這些人曾經和企業發生聯系,但是沒有任何理由假設這些人在未來依然會和這個企業發生同樣甚至更多的聯系。實際情況是:或者是有新的聯系者加入進來,或者是原有的聯系者不再聯系,或者這兩種情況同時作用;更好的情況是原有的聯系者繼續聯系,不斷有新的聯系者加入進來;那麽,更差的情況是原有的聯系者不斷失聯---特別是消費者---而無新人加入。那些利用 歷史 數據分析預判未來的人顯然忽視壹點---我們處在壹個變動不居的世界。這些分析盡管有比較、有分析、有過去甚至更久遠的過去,看起來是動的,但實質依然是靜態分析,因為分析的數據無壹例外所涉及的都是過去,而不是未來。
和任何過去的經驗壹樣,對 歷史 數據的分析只是偶爾能對未來規劃提供幫助,但它說不出任何對於未來直接有效的東西。 這種分析不僅在邏輯上不成立,而且也有違我們的經驗。因為,如果 歷史 的數據對未來起著關鍵性作用,那麽百年老店也就會壹直生存下去。而事實恰恰相反,無論哪家百年老店,只要消費者不再對它垂青,那麽它就會在市場上消失。筆者甚至曾經看到過,有些商家居然打出“三年老店”招牌的這種令人詫異的事情。
二、現行會計核算方法不能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
這壹點在固定資產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按照現行會計記賬方法,固定資產的凈值體現為固定資產原值減去計提折舊。這顯然是不正確的。例如壹些專有設備,盡管按照折舊計算依然凈值很高,但是由於專有設備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並沒有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這些設備只能按照廢舊物品來處理---凈值非常低。而通常情況下,土地恰恰相反。雖然我國的出讓土地有出讓年限,但由於壹些城市的擴充,土地變得越來越值錢,按照出讓年限計提折舊計算土地的凈值,顯然無法反映土地的真實價值。
當然,這些只是技術上的問題,是可以人為修正的。例如:計算機原有的折舊年限為5年,現在調整為3年 。真正的問題在於現行的會計核算方法違背基本的經濟學原理。 現行的會計核算方法都是以 歷史 成本作為依據對資產的價值進行核算。 而根據經濟學原理,資產的價值取決於利用該資產生產出來的消費品的價值,並不是取決於 歷史 成本。 這些原理也被經驗反復驗證。經驗告訴我們: 歷史 上,隨著壹些商品被淘汰,那些生產這些淘汰商品(被淘汰並不意味著 歷史 上沒有輝煌過,如錄像機等)的資產如果不能轉變其他用途,價值會大大降低至零,甚至是負的。
根據上述經濟學原理,即使是在會計核算上數額相等的倆份資產組合分別生產不同的、甚至相同的消費品,它們的價值依然不同,這時資產價值取決於利潤率---銷售消費品的收益。盡管會計核算價值相等,但是能帶來10%利潤的那份資產的價值顯然大大高於僅能帶來5%利潤的那份資產。這種方法的錯誤在於,其隱含壹種假設:有成本的資產在使用期即使不斷減值,也依然具有壹定的價值。但這個假設不是不證自明的。
三、財務報表無法反映資產的互補關系
在財務報表中,反映的僅僅是壹個個精確的數據,對數據之間的關系並不能真實反映出來。在企業運轉過程中,各種資產是需要互補的。並不是資產數額越大,資產的價值就越高。例如生產面包需要工人、場地、機器、面粉、水、油、糖、鹽、酵母等等,即使這些資產要素面包生產商都掌握,但是如果缺乏燃料,面包依然無法生產出來。即使上述資產增加十倍,由於缺乏燃料,也依然無法生產出面包。那麽在燃料沒有補足之前,這些資產的價值也就大打折扣。而這些互補關系在財物報表上根本體現不出來。如:筆者在第壹個問題分析時指出,財務數據是無數人行動的結果,其中包括供應商。供應商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包括供應商的更換也包括原有供應商經營狀況的變化---對企業未來的經營,進而形成財務數據會產生影響。
還要補充壹點,企業從啟動生產到產品變成商品是需要時間的。經常看到報道:某車企1分鐘生產1輛 汽車 、某手機廠商10秒鐘生產1部手機,似乎生產周期非常短。但是這只是從 汽車 (手機)的總產量/總的生產時間計算的壹個平均時間。這個平均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無論 汽車 也好、手機也罷都需要大量的零部件,這些零部件的生產時間顯然和生產手機成品的平均時間有沒有直接關系的。例如哈耶克指出:以眼鏡為例,假如生產鏡架需2天。生產鏡片需要1天,我們能說眼鏡生產的平均時間是1.5天嗎?顯然不能。因此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必須在壹段時間內掌握生產消費品的所有互相補足資產的集合。 因此,這些互相具有補足性的資產的價值取決於壹段時間以後消費品的價值。這也是對分析第二個問題原理的補充。
顯然,即使是現金,如果不從生產過程中抽離出來而作為生產的補足資產,它的價值也取決於未來壹段時間生產出來的消費品的價值。如果投入生產的資產不能完全補足,那麽現金就會逐漸消耗殆盡;如果未來消費品不被消費者認可,現金就會白白消耗。
四、財務報表無法反映資產的結構
財務報表更多地體現為壹定的量的數據,但是資產---確 切地說投入到生產過程中的資產應該稱之為資本---是具有結構性的。 在分析第三個問題時,筆者曾經隱含地指出了資產的結構性特點,在這裏再舉壹個例子,對資產的結構性進行進壹步地分析。
例如:銀行在授信過程中非常強調抵押品,並委托專業的評估公司對抵押品進行評估。評估公司通常采用三種方法。壹種是市場預期法;其原理是資產的價值取決於利用該資產生產出來的消費品的價值,但其對市場預期分析大多依然采用 歷史 數據,預期的可信性是值得懷疑的。壹種是快速變現法,由於等到貸款---特別是固定資產貸款---到期真的需要資產變現償還時,這需要經歷壹段時間,顯然資產變現價格受變現時的供求關系影響。現在的評估價值和未來的價值是不壹樣。
第三種方法---資產重置法。也就是按照重置價格減去計提折舊計算出資產的凈值。 這種方法的問題在於僅僅考慮了資產的量,而沒有考慮其結構。 因而對該方法錯誤的分析能清晰地體現資產的機構性特點。在筆者例證中---那些生產錄像機的廠房、設備即使重置出來,依然沒有價值。因為不會有互補的其他資產補足進來。如果這種資產不能轉作他用,即使售出,也不會有很高的價值,購買方只能拆毀當廢品賣掉。資產的結構性特點壹方面體現為互補性,另壹方面體現為替代性。如果原有的廠房和其附著土地被同時出售,必然會將原有廠房炸掉,興建新的資產,原有的資產被新的資產替代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會有壹些資產閑置,這是因為由於資產的結構性特點,如果缺乏補足資產或者沒有資產可以替代它,就只能閑置了。
可見,財務報表雖然能夠提供壹些有價值的信息,但無法根據財務報表得出有關企業未來經營狀況的結論。如果僅僅依靠企業財務報表預測未來,那麽難免會出錯。
作者: 長樂未央 公號: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