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春,遼陽地委撤銷,學院由遼寧省農機廳和遼陽市委領導。無機工程專業隸屬遼陽市,由遼陽市委領導。其他專業改為農業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屬省管,由省農機廳領導。1960 5月31遼寧省人委編遼(60)504號文件,將遼陽工學院省屬部分改為遼寧農業機械學院,校名由農業機械部陳正仁部長題寫。專業包括農業機械設計與制造(二年制和三年制專業,四年制本科),汽車拖拉機與制造,內燃機設計與制造。1960是遼寧省教育大發展的壹年,學校招生任務翻了壹倍多。原來的校舍只能容納500人,但當時要招700人(大專400人,中專300人),矛盾突出。遼陽市要求遼寧農機學院另選址建設。為此,省計委遼計計字(60)冀號。105和省基礎委簡子諾。171聯合通知遼寧農機學院將遷至旅大瓦房店。1960 10完成了遷校任務。搬到學校後,正好國家處於困難時期,基礎設施無法馬上啟動。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借用了部分房屋供師生學習生活。當時分散在瓦房店鎮七個地方,相距十幾裏,教學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當時教職工117人,其中幹部30人,教師65人,工人22人。在校生636人,其中專科生488人,中專生130人,轉學生18人。為了滿足辦學的迫切需要,1961年至1962年,先後修建了1659平方米的瓦房。學校根據“八字方針”和“高教60條”精神,總結了近幾年辦學的經驗教訓,重新制定了壹些規章制度,穩定了教學秩序,同時上級陸續派出了壹批領導幹部,充實了學校的領導班子,使學校工作再次取得進展。
1962年夏,根據中央“八字方針”精神,省文教會議決定撤銷遼寧農業機械學院,成立遼寧農業機械工業學校。農機學院農機、汽輪機、內燃機、電力專業有188學生,到錦州理工學院就讀。錦州工學院中專300名學生到遼寧省農業機械工業學校學習。
遼寧省農業機械工業學校成立後,郭沫若同誌題寫了校名。1963開始招生,設置機械制造、農機制造、鑄造(1964取消)、儀器儀表(1964新建)等專業,學制四年。農機工業學校成立後不久,學校的隸屬關系由省農機廳領導變為省機械廳領導。調整後,學校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1964年全省投資建設教學樓4680平方米,1965年建設學生宿舍1900平方米。與此同時,它建造了金屬加工車間、鑄造廠、實驗室和學生食堂。購置了壹些教學儀器和機械,在壹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學和生活條件。截止1965年末,在校學生501人,教職工132人,其中教師55人,幹部39人,工人38人。
1965年5月“文革”開始,9月1968日學校“革命委員會”成立,學校遭到嚴重破壞。
1970遼寧省革委會決定將沈陽農學院農機系、鐵嶺農業機械化學校與學校合並,成立遼寧農業機械化學校,合並後教職工313人。1971舉辦了三期短訓班,培訓學員570人。1972開始招收中專,包括農機制造(學制三年)和農機使用與修理(學制兩年)兩個專業,招生243人。
1973年5月遼革發[1973]94號決定將沈陽農學院改為遼寧農學院,改為遼寧農業機械化分院。當年開始招收220名專科生,開設農業機械使用與修理、農業機械設計與制造、拖拉機設計與制造三個專業。同年舉辦了農機管理幹部短訓班,培訓學員100人。1974,在校大學生220人,農機教師59人。
1975年6月,遼革發[1975]61決定撤銷遼寧農學院及其分校。遼寧省農機分院、旅大農學院、旅大農學院農機系合並組建旅大農學院,成為旅大農學院農機系,增設農業電氣化專業。1975、1976共招收480名大專生、104名農機技師、500名農機函授學員。
粉碎“四人幫”後,遼革發[1977]79號決定撤銷旅大農學院,遼革發[1978]4號決定恢復沈陽農學院,隨後遼革發[1978]30號通知恢復沈陽農學院農機系,瓦房店成立省級農業機械化學校。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有了很大的發展。為加快農業現代化人才培養,1978、1979年,學校以沈陽農學院瓦房店大學班名義,招收農機制造專業本科生四個班***151。1980年學校被教育部定為省重點中專學校,招生1343人,從1980到1987 * *。為提高農機幹部管理水平,省農機局於1980在該校成立遼寧省農業機械化幹部學校,先後舉辦了10期幹部培訓班和教師培訓班,培訓學員393人,560人來自大連大學和地方廠礦。
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學校逐漸從單壹的農業機械化學校轉變為農業工程學校。為打破行業界限,擴大服務範圍,4月29日,1986,根據“遼高教通字[1986]76號”文件精神,學校更名為遼寧省農業工程學校。更名後,隸屬關系不變,黨的組織關系仍受中共大連市委領導,行政仍受省農業局領導。學院規模不斷擴大,1986招生270人,1987招生280人,當年畢業200人,年末招生782人。到2000年,共有65,438+0,600名學生,其中包括240名職業學生。專業設置方面,1986有機械制造、企業電氣化、農業電氣化、企業管理、村莊建設五個專業。1987起,新設財務會計、用電、外貿業務、市場營銷、工業與民用建築、模具設計與制造、計算機及應用、機床數控技術應用、秘書與檔案、企業供電。
1999經遼寧省教委、遼寧省計委批準,學校隸屬熊嶽農學院,開設農業電氣化技術、汽車與工程機械運行維護、城市建設三個專業的高職教育。2000年,增加了計算機信息管理和機械電子技術專業,高職學生從92人增加到240人。截至2000年底,學校占地面積12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600平方米。開設了17個中等教育專業和5個高職專業,在校生1600人。教職工273人,其中專兼職教師113人,高級講師39人,講師62人,總價值301000元。“城市建設”專業是全省50個教學改革試點專業之壹。
1987-1990,學校為長春光機所舉辦了第壹期函授課程,培養了20多名學員。從1994開始,大連理工大學、沈陽農業大學在校內設立函授站,提供大專學歷教育。2001,學校取得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函授招生資格。該校有600多名函授學生。
從1991年到1999年,學校兩次參加全國辦學水平評估和評選評估。初評學校在全國107農機中專學校中排名第二,僅落後黑龍江省農機學校0.02分,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機辦學水平評估壹級學校。該校在全省150中專學校中排名第九。1994年8月,國家教委批準該校為全國重點中專學校。65438-0999教育部復評中等職業學校,全省排名第七。2000年5月,教育部批準該校為國家重點中學。
2000年8月18日,遼寧省教育廳、遼寧省計委等十家單位聯合下發《關於部分高中布局調整的通知》(遼教發[2000]7號),決定將遼寧農業工程學校並入大連水產學院。65438年2月28日,學校正式掛牌,成立大連水產學院,定名為大連水產學院。接受大連水產學院的統壹領導,實行相對獨立的管理,是學校辦學史上的轉折點和裏程碑。它適應了遼寧省教育改革的需要,符合全省教育布局調整和全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形勢,有利於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水平。
2010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大連水產學院更名為大連海洋大學,學院更名為大連海洋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2014更名為大連海洋大學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