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邵氏電影公司是壹家成立幾十年的大電影公司。幾十年=歷史遺留問題會很多,處理不好可能積重難返;不小心很難顧及到很多細節,細節往往決定成敗。80年代初,邵氏影業高層將目光從電影轉向電視劇。因為當時邵氏影業的財報壹年比壹年差,又恰好公司在經營TVB的時候也大賺了壹筆,所以逐漸減少了對電影的投入。
第二,蕭伯納幾十年的制作體系早已難以跟上時代。這使得肖很難讓電影像以前壹樣受歡迎。再加上演員選擇不合理,很多優秀的演員離開了邵氏,另立門戶。這些演員中的許多人後來成為了肖的強烈反對者。比如鄒文懷、李小龍和許冠文。這些都是在香港電影界有很大影響力的演員和導演,但都被邵氏拒之門外。但是,如果他們當初真的被蕭接受了,在蕭的僵化體制下,他們可能很難取得後來的成就。
再加上徐克、黃百鳴、麥家等人的崛起,香港電影界形成了邵氏、嘉禾、新藝術城三足鼎立的局面。
最致命的是,因為香港本土票房崩盤,邵氏高層把目光投向了國際市場。邵氏電影公司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軍好萊塢。公司投資了《地球大災變》《銀翼殺手》等好萊塢大片,但票房並不理想,基本上是虧損的局面。這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壹根稻草。
如果決策正確,邵氏電影公司或許會成為像華納兄弟壹樣的百年電影公司可惜,沒有更多的如果,錯過了時代機遇的邵氏影業只能逐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
邵氏電影曾經是六七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標簽,甚至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十三太保、洪泉大師、方世玉和洪熙官等。都是邵氏電影的經典。
20世紀70年代末,肖開始走下坡路。我認為應該有三點:
壹、香港影視發展趨勢。從50年代到70年代,香港電影輝煌壹時,從香港引進了中國大陸和許多亞洲國家的優秀電影。邵氏也在邵氏的帶領下將邵氏電影推向高潮。正是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然而,80年代以後,隨著香港經濟的緩慢發展和周邊國家優秀電影的湧現,香港電影大搖大擺地向前發展。
二、邵氏集團內部原因,外部發展迅速,而邵氏內部生產體系固步自封,沒有與時俱進。此外,壹些優秀的導演和演員已經成家立業,肖氏的精神領袖也逐漸老去,尤其是80年代以後,肖氏將目光轉向電視領域,無暇顧及電影領域,而電視又未能給肖氏帶來榮耀,於是肖氏跟隨肖氏電影的沒落,逐漸沒落。
第三,在蕭氏沒落的時候,錯誤的海外投資讓本已處於強弩之末的蕭氏雪上加霜,起到了摧枯拉朽的作用,加速了蕭氏的沒落。
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的邵氏電影公司,從1958成立,到六七十年代的巔峰,再到八十年代的衰落,經歷了近三十年。這個影視帝國是中國電影史上的最高,是中國電影的驕傲。由於80年代各大電影公司的崛起,如嘉禾,以及時代的進步,邵氏的電影風格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肖有著獨特的眼光,並很快將他的註意力轉移到電視上,也就是現在的TVB(無線電視)。轉讓後影響力大,收到的效益大,經典劇層出不窮,比如《射雕英雄傳》。這是邵逸夫深謀遠慮的結果,因為任何行業都有其興衰。邵氏電影壟斷20多年也是奇跡,不可能永遠這樣。雖然在80年代就停產了,但也不能斷定是衰落,只是轉型,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說明邵逸夫的做法是正確的選擇。
1957年,50歲的邵逸夫從南洋北上赴港。
那時候邵氏兄弟在影視圈早就小有名氣了。早在1925,四兄弟就以其雄厚的家底在上海成立了“天壹”影業公司。老大邵醉翁任總經理兼導演,老二邵存任會計兼編劇,老三邵仁枚負責發行,老六邵逸夫壹邊讀書壹邊幫兄弟們幹活。
在兄弟們的共同努力下,“天壹”壹度成為老上海三大電影公司之壹,並將業務發展到香港、廣州乃至東南亞,成為享譽海外的跨國公司。
上世紀50年代,南下的邵氏兄弟恰逢香港百年壹遇的發展機遇,五湖四海的精英雲集。
但負責香港業務的二哥邵存仁並不專註於制作,而是專註於建設影院,很快被競爭對手國泰壓制。
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成立的第二年,雷厲風行的邵逸夫來到香港。後來,它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花了很多錢來顯示它非凡的企業家精神。
他花巨資在清水灣買了壹塊6萬多平方米的地,開山填海建電影院,從美國買設備。由他壹手打造的邵氏影城,鼎盛時期擁有1300多名員工,被外媒譽為“東方好萊塢”。
▲蕭伯納的經典書名。
邵毅的保守主義很快被邵逸夫和他的第三個兄弟邵仁枚拋棄。
為了徹底奪取二胎的生產權,邵仁枚和潤潤潤想出了壹個“以壹杯酒解兵”的招數。邵毅60大壽時,他們當眾宣布:“二哥辛苦了,現在老了,不如退休享受幸福。”
邵毅被他的弟弟逼進了皇宮,他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懦弱。他雖然放棄了制作權,卻被肖的大刀闊斧的施工所困擾。他先把老邵氏制片廠賣了,然後他買的新華影院不放邵氏電影,而是首映西方電影。
直到1961,邵存才正式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家族生意壹分為二。
邵氏公司大起大落期間,權力鬥爭貫穿始終,江湖恩怨成為香港影視圈無休止的話題。
路是藍色的,為了開山林。成立之初就面臨兄弟分家的邵氏公司,內憂外患。
跑跑跑跑跑跑,兢兢業業,談起了自己的工作。他說:“我做事的態度是做好每壹件事,哪怕是最小的壹部分。在壹切都完美之前,我絕不會放松。”
來自邵氏家族的導演張徹親眼目睹了邵氏的奉獻精神。根據他的記憶:
“(邵逸夫)幾十年如壹日。每天9點上班,上班前練兩個小時氣功,不間斷。上班的時候,我解釋主管的工作。我寫了壹張紙條,每個人壹張。到了工廠,第壹份工作就是看導演前壹天拍的毛片,站著看,壹邊做提手動作。”
邵逸夫曾說他沒有娛樂,看電影是他的工作和娛樂。他自稱是世界上看電影最多的人。80歲之前,他每年要看六七百部電影。
為了保證影片的質量,邵逸夫嚴格控制影片。他說:“觀眾看了爛片壹定很不開心。他們看多了就會對妳失去信心,不如把爛片燒掉。”
在邵氏成立初期,邵氏拍過無數電影。“邵氏出品必是好片”的口號絕不是壹句空話。
在邵艱難發展的同時,邵存的離開所帶來的問題也很快暴露出來。
邵村人有三個兒子,其中次子邵最為突出,深受賞識。邵毅從邵氏公司辭職後,邵仍被其六叔留用為總經理,成為邵氏早年的中堅力量。肖打算把他培養成肖電影事業的接班人。
然而,邵毅人不願意,因為他們被他們的弟弟排擠。他們不想讓兒子“為別人工作”,命令邵退出邵氏兄弟。邵不願違背父親的意願,只好向六叔遞交辭職信,前往日本,從此杳無音信。
邵走後,周乃文接任總經理。邵逸夫不願意將權力委托給外人。周乃文只負責分銷領域,由邵逸夫壹手提拔的鄒文懷負責公司的規模。
鄒文懷多年來為肖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的職位壹直僅限於宣傳總監和生產經理,最高時他也只是副總經理。在這期間,總經理換了好幾次,即使他沒有掌握實權,他也總是在鄒文懷的頭上。
鄒文懷非常沮喪。他再怎麽努力都無法獨立,更別說股東了。肖氏是家族企業。早在成立之初,公司章程中就寫著,主要股東只能是邵氏家族。
這壹安排為鄒文懷日後逃離肖伯納的魔爪,走向獨立鋪平了道路。
當時邵氏的對手國泰航空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優秀電影,讓邵氏有點著急。鄒文懷為邵逸夫公司出謀劃策,並以兩倍的薪水從國泰航空公司聘請了香港最受歡迎的女演員戴琳。
▲林彪。
真名叫程,他的父親是廣西的大人物,曾幫助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戴琳被導演李翰祥譽為電影界幾十年都找不到的明星。不幸的是,她嫁給了龍五,雲南國王龍雲的兒子。
1964年,戴琳因婚姻問題自殺,時年30歲。此後的很多年裏,香港人壹想到不吉利的美女,就會提到戴琳。
戴琳轉投邵氏後,在1958出演了電影《丟西姆的故事》。這部電影由李翰祥執導,在第五屆亞洲電影節上獲得五項大獎。
李翰祥出生於美術專業,癡迷於戲劇。他年輕時拿著偽造的高中畢業證申請高考,被查出取消了學籍。1948積極參加各種學生運動,卻在變法前夕南下湘江,躲過了事後的文化浩劫。
李翰祥是邵氏最器重的導演之壹,他的黃梅調電影成了當時邵氏的壹大標誌。
1963上映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由李翰祥編劇並執導,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在臺北上映後,創下了臺北連續62天的紀錄,總票房收入超過800萬新臺幣。
當扮演反串梁山伯的女演員淩波訪臺時,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和成千上萬的市民排隊觀看。為此她獲得了第二屆金馬獎“最佳男演員特別獎”。這個獎的原因是評委不知道是給她頒發男主角獎還是女主角獎。
《梁山伯與祝英臺》讓臺灣省變成了壹座“瘋狂的城市”,在接下來的30年裏,臺灣省電影市場壹直被香港主導。正如臺灣省演員張艾嘉所說,臺灣省電影人覺得只要有香港演員,就是好電影。
就在李翰祥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國泰航空背叛了他,支持他在臺灣省成立國聯公司。李翰祥想成就壹番事業,並在臺灣拍了壹些好電影。但由於經營不善,沒幾年就瀕臨倒閉,只能1971回香港。
聽說李翰祥要回到蕭伯納身邊,蕭伯納本想拒絕,還是他的三哥邵仁枚既往不咎,勸他“咱們拼了錢,不爭氣”。李翰祥重回邵氏,東山再起,開辟了騙術片、言情片、清宮片等新的商業片。
即使拍情色片,很多後來的導演也比不上這個老司機。
李翰祥的結拜兄弟胡金銓也因《肖》而成名。胡金銓是個科學家。後來他第壹個用彈簧床拍光跳,靈感來源於學理工科。
他把中國武俠片介紹給世界,拍出了《來跟我喝壹杯》《龍門客棧》等經典影片。來跟我喝壹杯被稱為新武俠片的開山之作。
然而,胡金銓和肖也經常發生分歧。
1964年,胡金銓為肖伯納導演了抗日電影《大地的孩子》。因為當時壹些東南亞國家實行反種族法,日軍暴行和中日軍隊對峙的鏡頭在影片上映前就被肖大量刪除,尤其是有國旗的鏡頭。胡金銓對此並不滿意。
後來,胡金銓的電影《紅胡子》本來是在臺灣省外景拍攝的,鄒文懷與臺灣簽了合同,但邵逸夫下令停止拍攝。後來,這部電影由臺灣的其他導演拍攝,並改名為《山賊》,由胡金銓擔任掛名編劇。
不久,胡金銓離開邵氏公司去了臺灣省。
與胡金銓* * *聯手打造武俠片江湖的是另壹個肖,張徹。
張徹出生於浙江的壹個軍閥家庭。早年,他成為壹名政治官員。他先是在上海擔任文化比賽委員,然後去了臺灣,得到了蔣經國的提拔。身處官場,張徹總想著官癮,但在權力鬥爭中頻頻落敗,不得不退出政壇。從那以後,他沈迷於性,並與女演員李湄有染,所以他誤當了導演。
剛到香港時,張徹在國泰工作了壹年,然後被邵氏挖走。當肖擔任編劇的導演時,張徹每天都會收到肖的壹張小紙條,上面寫著指定的項目。除了鄒文懷,很少有人能享受到這種待遇,可見蕭伯納對張徹的期望。
張徹沒有讓他失望。
上世紀60年代,高瞻遠矚的邵逸夫采用了鄒文懷提出的差異化策略,這與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在香港的流行不謀而合,於是有意打造壹個“武俠世紀”。在此期間,邵氏終於超越了他的對手國泰航空,電影業達到了頂峰。
以為首的武俠片,其電影中的人物不同於所擅長的女俠、儒俠,更像是先秦時期就存在的遊俠、刺客。“他的話將是真實的,他的行動將是富有成效的。他已許以至誠,不愛其身,去學者之境。”
由張徹執導,1967上映的《獨臂刀》,成為第壹部票房過百萬的港片,壹舉奠定了張徹的江湖人地位。
《獨臂刀》出自香港“四大才子”之壹倪匡之手。
1957年,倪匡從廣州偷渡到澳門,後轉戰香港。起初,他只在壹家染料廠工作,偶爾給《真理報》投稿。沒想到,他誤寫了東西,成了作家。
倪匡也寫武俠。1965年,金庸在辦《明報》,寫小說《天巴龍部》。他有事要出國壹個月。如果天龍八部連載暫停,讀者很難接受,但金庸忙不過來,只好請倪匡來做。
臨行前,金庸告訴倪匡,永遠不要寫小說《死了》裏的人物。金庸壹走,倪匡就把小說裏的阿紫弄瞎了。金庸回來後發現倪匡完全釋放了自己,把劇情改得面目全非。
面對質疑,倪匡笑著說:“不是我弄瞎了他,是丁春秋弄瞎了他。”
倪匡在武俠電影的劇本上很有成就,但他寫完壹部作品後,就和錢撇在壹起了,所以內容經常被導演修改。他改金庸的小說,別人改他的劇本。
倪匡對此壹點也不介意。他開玩笑說自己寫的是《獨臂刀倪匡》。這部電影之後,他和張徹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合作。
張徹電影中的英雄帥氣自然,樸素的服飾充滿陽剛之氣,眉宇間時常沈郁,於是上演了悲壯英雄的故事。
李修賢、狄龍和姜大衛都是張徹的得意門生。
姜大衛出生於壹個表演世家,他的哥哥蔣昌年作為童星出道。江昌年後來藝名“秦沛”,也是香港著名演員。他們的母親在父親去世後再婚,並生下壹個兒子,名叫董成義。
娛樂圈的兄弟並不少見,但是秦沛、姜大衛、東升義的名字完全不同,而且還是兄弟,估計會讓很多人大吃壹驚。
▲張徹的帝王英雄姜大衛。
張徹憑借《獨臂刀》獲得了“百萬導演”的稱號,但肖伯納手下還有壹個導演叫“楚婉”。
這個人就是楚原。
楚原從小就對海派電影著迷。解放後,他在廣州上大學,學習了許多前蘇聯的電影理論著作。65438到0954他逃到了香港。
楚原原本想成為壹名演員,但他太矮了,所以他不得不發展成為壹名編劇和導演。也許他無法擺脫對表演的癡迷。楚原晚年不時客串影視劇,楚原在成龍的《永不服輸》中飾演反派。
現在提到香港電影,很多人還是認為小時候在錄像廳和電視上看的國語電影是內地引進的配音版。其實70年代香港以國語片為主,李小龍的電影都是國語上映,80年代重新上映後才改成粵語。
楚原的武俠片《古龍》在港臺上映時也配有普通話配音。他說:“古龍的對話是普通話裏最有趣的。”
但是是楚原讓粵語電影復活了。1973年,他的粵語電影《七十二家房客》上映,轟動香港,成為當年的票房冠軍。這部電影影響深遠,以後衍生出各種影視劇。
然而此時的香港電影江湖,已經不是邵氏壹家獨大了。
▲《七十二房客》劇照。
張徹曾為鄒文懷寫過壹句話:“朋友與酒千鬥,半張人間紙;天下如棋,先手強。”
在香港影視圈的棋局中,鄒文懷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邵氏的大軍。他為肖工作了n年。雖然很受蕭伯納器重,但也屢受掣肘。
1970年,60多歲的邵逸夫心情很好,有很多喜事。十幾年的老對手國泰航空終於停止了生產業務,而離開臺省的“造反派”李翰祥日子也不好過,遲早要倒閉。
後來,邵逸夫把紅顏知己方逸華帶到肖伯納身邊,負責采購部。歌手出身的方逸華做了多年的妾。直到62歲時,她才正式嫁給了被稱為“六姨”的邵逸夫。是她把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稱為“四大天王”。
邵氏在壹個小小的香港重新構建了大中華文化。他說,“我拍電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和願望,核心觀眾是中國人。”因為邵的存在,香港成為當時華語電影的中心。
就在這個時候,傳來了壞消息。邵逸夫的第壹任得力大臣鄒文懷爵士帶著壹批邵氏舊將離開,成立嘉禾公司。
鄒文懷說:“在壹個地方呆久了的人總會想改變。況且我和邵老劉其實是壹類人。我們兩個人在壹小片世界裏,真的太擠了。”
嘉禾成立之初,不成氣候。鄒文懷計劃拍攝的第壹部電影是與日本合拍的《盲人摸象大戰獨臂刀》。獨臂刀男主角王宇受邀繼續出演,有點噱頭。
雖然鄒文懷參與了“獨臂刀”系列的制作,但並不明顯這是壹個假冒的肖。《盲人摸象vs獨臂刀》壹上映,邵逸夫就起訴鄒文懷,指控嘉禾侵犯版權。
反目成仇的邵和鄒為此打官司,花了上百萬的律師費。直到電影放映結束,他們還在爭吵。
然而,鄒文懷並沒有效仿。他和他的嘉禾很快就找到了對付肖的武器,還是大殺器。他是李小龍。
1970在美國發展的李小龍接受港媒采訪,表示只要薪水和劇本合適,他會回香港發展。肖率先聯系了他。結果,他不僅報酬過低(2000美元),而且態度傲慢,這讓驕傲的李小龍非常不滿。
肖的片酬壹直是個坑。
雖然Shaw在成立之初也花了很多錢來吸引戴琳等著名的流行歌星,但它壹直堅持家族經營模式,並從那時起實行月薪制,而簽約Shaw的員工往往不得不忍受長期合同和低工資。
60年代拍粵語片的陳寶珠,每年拍幾十部戲,身價百萬,但工資不超過壹萬。
當時演員的片酬甚至比武術家還低。曾涉足武術的姜大衛曾告訴張徹,他寧願做替身也不願做演員。
李修賢曾經談到過肖伯納的管理制度,說演員晚上不準外出。
邵氏的老員工說起以前的雇主,經常說“邵老板養了很多人”,卻很少誇邵氏的福利有多好。
另壹方面,時至今日,明星的片酬依然很高,還有所謂的陰陽合同。有的人逃稅8億。如果當時的肖氏演員知道這件事,大概會認為這是天方夜譚。
▲鄒文懷和李小龍。
龍哥和肖談過之後,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於是求助嘉禾。
看到李小龍的價值,鄒文懷慷慨地提出7500美元作為工資,並承諾滿足他的其他要求。李小龍很滿意,和嘉禾簽了兩部電影。
1971李小龍的《唐山大兄》上映,創造了香港票房紀錄。
李小龍火了,嘉禾活了,鄒文懷笑得合不攏嘴,肖只能在家生悶氣。
壹向睿智的蕭,此時卻迷茫了,屢次錯失良機。李小龍爭奪湘江的時候,曾為邵氏效力多年的“冷面喜劇演員”許冠文帶著自己的劇本來和邵氏談合作,想導演,想演出,甚至想分紅。
分紅?不會吧。
看到潤潤邵逸夫太摳門,許冠文還去嘉禾拍了喜劇《鬼馬雙星》,針對港人的賭博心理,用當地粵語俚語編織段子,自然大受歡迎。1974在香港上映後,票房達到625萬,再次破紀錄,正好彌補李小龍去世帶來的損失。
到1981年,許冠文先後為嘉禾創作了《瘋狂的錢》、《半斤八兩》、《賣身契》、《現代保鏢》等影片,均獲得當年票房冠軍,壹時風頭無兩。
▲《半斤八兩》海報。
有的人懷念壹輩子。此時的香港電影市場已經超出了邵氏的控制範圍。對於電影公司來說,市場就是錢的來源,票房才是王道。
香港電影進入黃金時代,新藝術城、德寶、中華之星、英皇等公司相繼崛起,但邵氏的電影事業卻日漸式微。
1987年,邵氏電影公司正式停產。雖然在90年代與TVB組成了“大都市”,但沒有趕上港片黃金時代的末班車,很快就沈寂了。
蕭伯納並沒有退隱江湖,而是把壟斷電視行業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
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成立,邵逸夫是TVB的重要股東。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邵逸夫在電影市場上逐漸走向失敗,但他精心打造的TVB卻進入了壹個體制化的時代,在觀眾競爭中奏響了壹曲凱歌,這在電視劇、音樂、綜藝中都是非常具有開創性的。
改革開放之初,TVB制作的《射雕英雄傳》、《上海灘》等經典電視劇被引入內地,引發收視狂潮。從那時起,每個中國觀眾都會有幾部印象深刻的TVB電視劇。
▲《上海灘》劇照。
TVB 1972無線電視藝人培訓班,為中國電影產業持續輸送了大量人才。
周潤發、吳孟達、任達華、林嶺東、杜琪峰、陳玉蓮、呂良偉、黃日華、劉德華、梁家輝、吳鎮宇、劉青雲、吳君如等。都走出了TVB的藝術家培訓班。
1982,兩個弱冠軍的年輕人同時進了無線藝人培訓班。
他們是好朋友。其中壹個小時候就立誌要當演員,另壹個只是被他拉去陪考。結果那個想當演員的小夥子不幸落選,而陪考的那個卻因為長相帥氣意外被錄取為11的學生。
周星馳落選,梁朝偉錄取。
周星馳毫不畏懼,通過不懈努力,成功擠進TVB,常年在電視劇中跑龍套,與成為“無線五虎”之壹的梁朝偉(其他四位分別是、劉德華、和唐·)不可同日而語。直到被李修賢發現,周星馳的事業才走上正軌,被譽為“喜劇之王”。
此外,TVB從1973開始評選“港姐”。香港電影裏美女太多了,這個選美比賽幾乎覆蓋了大半個國家。趙雅芝、張可頤、邱淑貞、鐘楚紅、米歇爾·莫妮克·賴斯、凱西·周、蔡少芬、袁詠儀等。都參加過港姐的選拔。
無論是培訓班學員還是港姐,這些人壹出道就打上了邵氏的印記。有些人是從跑龍套開始,忍受了很多年的艱辛和磨難。有些人事業壹帆風順,步步高升,後來成為香港影視界的中堅力量。
邵氏的傳奇不僅僅在於影視,更在於邵氏的慈善。在壹個世紀的生活中,邵逸夫的善良值得中國所有企業家學習。
從1985開始,邵逸夫的目光轉向了中國大陸。他說:“中國強大的關鍵在於教育和培養人才。把賺的錢捐給教育,做點實事,是我最大的心願。”
▲邵逸夫。
香港只有壹個邵氏,但中國大陸有多少個邵氏大廈?這是壹些網友在邵逸夫去世時提出的問題。
壹位網友在微博中貼出了壹張圖片,顯示他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逸夫樓,找到了近3萬棟樓,幾乎遍布全中國。幾乎所有來自不同地區的孩子都能在他們當地的學校找到壹棟逸夫樓。
據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潤邵逸夫20多年來累計向內地捐款40億港元,在內地援建教育醫療項目6000多個,覆蓋31個省、市、自治區。
這個百歲老人,開創了壹個影視江湖,直到晚年依然行動自如。談及養生秘訣,他說,第壹要努力,第二要經常笑,第三要天天練武。
當邵逸夫隱退到深山中養老時,香港電影正走向衰落。
上世紀90年代,臺資大量進入香港電影市場,壹些電影人下定決心要在1997年前大賺壹筆,於是向臺灣省電影人爭取大量投資,粗制濫造。1993,臺灣省八大電影制作商與香港電影工業協會協商降低演員片酬,並提到“* * *有250多部臺資港片未按期交付”。“爛尾”投資不勝枚舉,香港電影最終失去了臺商和臺灣省市場的信任。
1997前後,曾經在香港影視中舉足輕重的黑幫資本也相繼退出,香港電影失去了壹個很大的依靠。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賺錢,本土市場日漸式微,似乎已經無力回天很久了。
2014,65438年10月7日,邵逸夫去世,享年107歲。
那時,邵氏電影的輝煌已經成為歷史,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早已過去。
參考資料:
魏俊子:《香港電影史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張徹:《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版。
趙衛方:百年蕭的歷史貢獻,當代電影2014 05。
傅抱石劉輝:在香港建構“中國”:邵氏電影的大中國視野,當代電影,2014,05。
劉淇:《論六七十年代香港武俠電影的成熟、演變及意義》,上海戲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盾上兩個字母破了風水,不怕生錯象,就怕起錯名。
主要由於邵逸夫爵士的去世,TVB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不是衰落,而是勇敢撤退。他培養了無數的香港明星,他不是明星媽媽嗎?
很難做到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