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琴》作者是劉長卿,入選全唐詩第147 # 13 #的。這是壹首以物托誌的詩。詩人靜靜的聽著鋼琴,展現著鋼琴家的精湛技藝,借著老調的冷遇,表達著對自己天賦不足,知己難得的遺憾。全詩由贊美琴聲轉為感嘆時尚,流露出詩人超然自得、異於常人的情懷。
原文
聽鋼琴
作者:唐劉長青
林林七絲①,蒼松中的寒風②。
雖然我很喜歡這首古老的曲子,但今天大多數人都不彈了。
給…作註解
⑴(líng)①:形容涼爽、輕盈,也形容聲音清亮。絲:壹根“線”。
⑵松風:風入松林,暗示琴聲蕭瑟。琴曲中有“風成松”的標題。
翻譯
七弦琴奏出悠揚的曲調,聽著就像松樹的滾動聲。
雖然我很喜歡這首古曲,可惜現在的人都不彈了。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的題目是《彈琴》,劉隨舟集和全唐詩都是《聽琴》。從詩中的“聽”字來看,題目中有“聽”字是恰當的。
琴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民族樂器,由七根弦組成。所以第壹句以“七弦”作為琴的代詞,形象更具體。“玲玲”形容琴聲清脆,激起“松風冷”二字。《松風寒》寓意著琴聲隨風入松林的悲涼,極為傳神,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聽”字形容的是聽者的狂喜,可見琴聲之美妙。優雅平和的鋼琴曲往往能喚起聽者那種石上流水,風來松下的寧靜肅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之題,是壹語雙關,用心良苦。
如果說前兩句描述的是音樂的境界,後兩句則是議論式的抒情,涉及到當時音樂改革的背景。漢魏六朝,南清音樂仍用豎琴、七弦琴。到了唐代,音樂發生了變化,“樂言”成為新壹代的聲音,樂器主要是從西域傳入的琵琶。與此同時,大眾的欣賞興趣也發生了變化。受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感情的新音樂。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但畢竟成了“古曲”,很少有人能優雅地欣賞,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雖然”這個詞從贊美琴聲變成了對時尚的感受。《誰也不在乎了》中的“多”字,凸顯了相知者的稀有。有人用這兩句話來說人是時髦的,不要彈老調,意在表明作者的不合時宜,說得很對。劉長卿是清朝最好的。他壹生兩次被放逐,大腹便便,有壹種超脫世俗的情調。他的詩集有《幽琴》(李雜詩八首之壹):“月色全白,琴聲應是子夜。在頭發上,松林裏的寒風。雖然我很喜歡這首古老的曲子,但今天大多數人都不彈了。為這首歌投票,很難了解妳的朋友。”其中四首是聽琴絕句。“知音難”也是這首詩的主題。“如果妳寫壹首詩,妳必須知道妳不是壹個詩人。”詩歌只是寄托壹種自戀情緒的方式。
作者簡介
劉長卿(709~786),唐代詩人。宣城(今安徽)人。擅長五言律詩,唐玄宗天寶年間(65438+公元742年十月~ 756年七月)進士。在至德期間(756年7月~ 758年2月),任禦史、常州郡校尉,貶為嶺南巴校尉,後返回江浙居住。後來,唐代宗任命他為轉運法官。得知淮西、鄂豫轉運後,被誣貶為周目司馬。他的壹生坎坷,有壹些感傷的作品,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亂後中原地區的蒼涼荒涼景象。更多古詩詞鑒賞文章,請關註劉長卿詩詞全集專欄。()
劉長卿是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傑出詩人。劉長卿生平從未得到證實,《舊唐書》和《新唐書》均無傳記。劉長卿的詩以五言、七言為主,尤以五言為主,自稱“五言長城”(權德輿《秦校書序》、《劉隨舟歌集》)。新唐淑怡文誌記載他的藏書10卷,與翟軍杜摯和智齋陸淑解題相同。據《善本室藏書》記載,唐、劉《隨州》詩11卷,為明代宋版,詩10卷,文1卷。目前的《劉隨舟集》即《集賦叢書》和《劉隨舟集》即《四書叢書》都是這種11卷。《全唐詩》將其詩編為五卷。事跡見《唐詩年譜》、《唐代人才傳》。
傳統控制
卷147_13聽鋼琴劉長青。
做七絲,蒼松中的寒風。
雖然我很喜歡這首古老的曲子,但今天大多數人都不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