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管理目標發展綜述
根據現有資料,財務管理目標主要表現為:
(1)利潤最大化。這個目標是從19世紀初開始形成和發展的,它的起源是亞當?史密斯的企業利潤最大化理論。有學者明確指出,“把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總目標是壹種客觀選擇”(何清波,邢建平,1998),“國有企業管理目標的完整表述應該是:在履行足夠的社會責任的基礎上追求利潤最大化”(齊,1999)。以利潤最大化為理財目標是合理的。壹方面,利潤是企業積累的源泉,利潤的最大化給了企業可靠的營運資金來源;另壹方面,利潤最大化不僅滿足了所有者增加私人財富,也使社會財富最大化。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所有者經營逐漸被員工經理經營所取代,企業利益多元化。在這種情況下,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是不合適的。這不僅是因為利潤最大化的概念模糊不清,不能反映利潤與投入資本的比例關系,還因為即使實現了利潤最大化,如果不考慮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合理利益,未來企業資本的來源也會受到影響。
(2)凈現值最大化。20世紀40年代後期,西方金融界開始關註資本在企業內部的有效分配以及企業在資本市場中的作用。與1951喬爾?隨著JoelDean的資本預算的公布,金融界開始討論如何在各種資產之間分配財產資源,以提高現金流的凈現值。如果企業所有投資項目的凈現值最大,企業的凈收益也就最大。資本才能真正實現增值最大化。因此,將現值最大化作為當時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考慮了時間價值對資本增值效果的影響,明顯優於利潤最大化目標,但從根本上克服了利潤最大化目標的缺陷。
(3)每股收益最大化。20世紀60年代,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和股份制企業的不斷發展,每股收益最大化逐漸成為西方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這在科學上更進了壹步,因為這裏的“收益”有時間的概念,“每股”有投入資本的概念,即單位在壹定時期內投入資本(每股,而不是每元)所獲得的收益, 第二,沒有考慮公司股利政策對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 如果企業的目標只是每股收益最大化,那麽企業永遠不會分紅。
(4)股東財富最大化。這是近年來西方財務管理中流行的觀點。股東財富最大化是以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來衡量的,其中考慮了風險因素。因為風險的高低會對股價產生重要影響;還考慮了貨幣的時間價值,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克服企業追求利潤的短期行為。因為無論是當期利潤還是預期的未來利潤都會對股價產生重要影響。然而,這種觀點也有其不足之處。首先,強調股東利益,而對企業其他相關主體的利益關註不夠,不利於處理現代企業財務活動中產生的各種財務關系。其次,股票價格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不是所有因素都是公司可以控制的,將不可控因素引入財務管理目標是不合理的。再次,只適合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很難適應。
(5)企業價值最大化。所謂企業價值,就是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取決於企業的潛力和未來盈利能力。企業價值最大化充分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風險價值和通貨膨脹價值對企業資產的影響,克服了企業追求利潤的短期行為。因此,有學者認為,這壹觀點反映了對經濟效益的深刻理解,“它是現代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景新,,劉俊言,1998)。但這種觀點還是受到了批評:壹是概念模糊。大多數學者認為“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就是股東財富的最大化”(劉貴生等人,1997)。但也有學者認為,企業價值和股東財富不是同壹個概念。”企業價值相當於資產負債表左側的資產價值”,而股東財富應該是“相當於資產負債表右側的所有者權益價值”(王慶成,1999)。二是計算難度。如果用未來企業薪酬的貼現值來衡量企業價值,“理論上相當合理,但實踐中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方法雖然科學,但“資產評估通常用於企業經營方式、資產流動、產權變動,在企業日常管理和業績考核中費時費力,實際上很難奏效”。
王慶成,1999。
(6)所有者財富最大化。這種觀點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應表述為所有者財務最大化”(郭富初等,1997)。在中國的國有經濟改革中,所有者的概念已經被所有人所接受。對於股份制企業,股東是企業的所有者,而對於非股份制企業,投資者是企業的所有者。所有者對企業的評價標準主要是自己的財富能否最大化,因此所有者財富最大化必然成為財務管理的目標。既符合業主以外的企業經濟當事人的利益,也符合整個社會的利益。
(7)資本運動合理化。這種觀點認為,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應該是實現企業資金運動的合理化。(王孝德,楊丹,1994)資金運動合理化是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出發點,通過對企業籌資、投資、消費、收入、分配等各個環節的控制和對企業各種資產形態的有效管理,使資金的使用達到相對適應、合理的狀態。其基本內容是實現企業資金流、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科學統壹和協調。這種觀點的缺陷在於:壹是目標本身無法直接量化,比如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等目標的表述都是量化的財務管理目標,難以量化資本運動的優化目標;第二,資本運動是籌資、投資、分配等壹系列行為過程,資本運動的優化是企業財務過程的優化,這仍然沒有回答財務管理的最終目標是什麽。
⑻最大限度地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學者提出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應該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最大化(李端生、李,1998)。這種觀點認為,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必須是經濟目標和超經濟目標的高度統壹,是對所有者和其他主體利益的最佳考慮。它不能僅僅是壹個非常具體的、量化的、明顯帶有傾向性的金融指數。必須全面兼容,能夠充分反映企業的持續經營和穩定發展能力,有利於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財務管理目標是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大化。筆者認為,這種觀點的可取之處在於:第壹,在財務管理目標中可以充分考慮企業管理的最高目標;第二,使企業的財務思維跳出資金管理的局限。其不足之處在於,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大化是壹個綜合性很強的企業目標,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無法涵蓋。“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大化”本質上是企業管理的最高目標,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應充分反映企業的經營目標,但二者不能等同。
(EVA最大化。這種觀點認為,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應該是EVA最大化(艾誌群,2002)。EVA是公司營業利潤和資本成本之間的差額。它是對企業在某壹年的利潤抵消了資本的機會成本後的經濟利潤的衡量。EVA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可以將所有者的財務管理目標與經營者的財務管理目標緊密聯系起來。所有者主要基於企業EVA的增長來獎勵經營者,並妥善處理經營者與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EVA考慮了企業所有投入資本的成本,有利於經營者盡壹切可能提高資本運營的效果,賦予其更大的靈活性;EVA最大化的本質是企業經濟利潤最大化,也是在經營者利益平衡下股東財富最大化。但這種觀點的不足之處在於,過分關註EVA容易使企業忽視其他契約關系的主體利益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除了上述九大財務管理目標,理論界也不斷提出新的見解。如有學者提出以權益資本利潤率最大化的目標來衡量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王慶成,1999);有學者提出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應表述為: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主要目標,由社會責任、增值額、最佳效用等壹系列輔助目標組成(張濤,1999);有學者提出“財務決策只有以長期資本增值最大化為目標,才能克服財務活動的短期行為”(魯,1996);有學者提出“投資者、經營者、社會利益最大化”(朱,1996);有學者提出,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應該是分層次的,其根本目標是資本增值;直接目標是利潤;核心目標是經濟效益(張先治,1997);有學者提出,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應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下,追求有效增值的最大化和相關利益的協調(張卓、程凱和鄧明然,2002)。
二、財務管理目標的研究應受到重視。
(壹)財務管理目標研究的起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財務管理目標的出發點可以歸納為兩種方式。第壹種觀點認為,財務管理的目標是企業所有者的目標。因此,財務管理的目標應該是“所有者財富最大化”、“EVA最大化”、“資本運動合理化”、“長期資本增值”。第二種觀點認為,企業的剩余索取權應由所有利益相關者持有,包括股東、債權人、經營者、員工、政府和公眾。因此,財務管理的目標應該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投資者、經營者和社會利益最大化”。這種區別本質上是兩種企業觀的區別。壹種是“所有者觀念”,認為企業是所有者的企業;二是“實體觀”,認為企業具有獨立於所有者的人格。從金融環境和經濟理論來看,“實體概念”更符合現代社會的實際情況。首先,發達的資本市場具有投資主體分散、投資目的多元化的特點。其次,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是明晰產權關系,即區分出資人所有權和法人財產權,促進兩者分離,這就需要確認企業的主體地位。再次,現代經濟學認為,企業是壹系列生產要素之間的契約。壹些評論者指出,不應將資本所有權與企業所有權混為壹談,重要的是消除根深蒂固的觀念,即企業歸證券持有者所有。這可以說是“實體概念”的經濟學基礎。最後,未來的社會將是壹個知識經濟社會。除了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還有其他形式的資本,如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在壹些企業中,這些已經成為會計系統的壹部分。所以“實體”這個概念更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
(二)財務管理目標的結構
有評論提出,理財目標單壹。即使財務管理目標是分層次的、多元的,但在具體制定時也有各種不同。例如:①財務管理目標按範圍不同可分為總目標和分目標,後者包括籌資管理目標、投資管理目標和運營管理目標。②財務管理目標分為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前者又分為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③財務管理目標應分為所有者財務管理目標和經營者財務管理目標,後者是“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④根本目標是資本增值,直接目標是利潤,核心目標是經濟效益。
筆者認為,第壹,財務管理目標通常是指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沒有必要按照財務主體來劃分財務管理目標。第二,財務管理目標具有層次性特征,子目標或具體目標是實現總體或基本財務目標的手段。第三,整體財務目標要從“實體概念”出發,考慮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第四,當企業的經濟體制、資本市場、行業、組織形式不同時,真正能影響財務管理目標的利益相關者也不壹樣。諸如
: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利益優先;資本市場不發達時,企業主要靠貸款融資,債權人有“發言權”;在高科技和知識型產業中,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更為重要;在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中,經營者和所有者往往是同壹個人,財務管理目標的確定要簡單得多。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財務管理目標的多元化特征。
(三)財務管理目標的評價指標
有些評論家不討論財務管理目標的評價指標。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財務管理目標不是指標計算,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認為財務管理目標是“某壹指標”的“最大化”,所以沒有必要再討論財務管理目標的評價指標。關於財務管理目標的評價指標的第二個分歧是,有些評論者認為只有壹個這樣的指標,而大多數強調財務管理目標結構的評論者設計了多個指標。第三個區別是在指標的具體設計中使用哪個(哪些)指標。
筆者認為,首先,財務管理目標不是財務管理目標的直接評價指標。比如營銷管理以“顧客滿意度”為目標,其評價指標可以是質量投訴數量和“回頭客”數量。其次,財務管理目標的評價指標是財務管理目標的量化表達。既然財務管理目標具有內在結構,其評價指標也應該是壹個系統。至於如何設計、計算和使用這些指標,還需要進壹步研究。
三、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研究的發展趨勢
我們可以看到,我國財務管理目標的制定經歷了壹個不斷重復和變化的過程。以利潤最大化到財富最大化再到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發展過程為主線,中間有資金流合理化、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大化、權益資本利潤率最大化等觀點。現在有人提出了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是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觀點。哪壹種更適合中國企業,還有待時間的檢驗。本期的諸多觀點表明,財務管理目標已經引起了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廣泛關註,同時也說明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理論研究並不成熟。立足現狀,展望未來,筆者認為,我國學者對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大趨勢:
(1)“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是目前主流的學術觀點,其他很多新觀點都是圍繞著企業價值最大化這個中心點在修修補補。
(2)註重協調企業多邊財務關系主體的相關利益,是確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重要基礎。這裏的相關利益者包括所有者和經營者、企業內部員工、企業債權人和其他合夥人,只有充分考慮這些相關利益者的利益,財務管理目標才是合理的。
(三)重視將社會責任引入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內容。雖然對於如何在企業財務目標中體現社會責任還沒有明確的討論,但是許多學者已經開始關註企業財務目標中的社會責任。有人認為承擔社會責任是實現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基本約束條件;有人認為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財務的目標之壹等等。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未來的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中,必須考慮社會責任和社會利益。
(四)在確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時,應更多地關註企業的長遠利益。學者們對利潤最大化等財務管理目標的批評,反映了學者們對容易導致企業短期經營行為的財務管理目標不是好目標的預期。因此,學者們的研究成果試圖建立壹個有利於企業長遠發展的財務管理目標。在這樣的理財目標中,體現了資金的時間價值、運營的風險價值和長期收益。
(五)區分不同類型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將成為該領域的研究趨勢之壹。在我國目前的研究中,壹些學者開始討論中小企業、虧損企業、高科技企業、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業的財務目標。揭示了研究的壹個趨勢: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正在逐步深化,向具體化發展。應該說,這壹研究思路是正確的,它將有力地促進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研究的示範性和針對性。同時,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可能在企業內部進壹步分解,總體財務目標將具體落實到各級管理者的財務管理目標。
參考資料: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文獻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