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hui(去聲)
二、kuai(去聲)
三、gui(去聲)
那麽針對於特殊的地名“會稽山”該怎麽讀呢?
《史記. 夏本紀第二》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
“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地理的名稱壹般是沿用本地的方言,搜索下有個叫“風前月下清吟”的這樣說:
有壹個故事,說的是壹群殖民者從非洲東北部亞丁灣西岸登陸,向壹個土著問路,問這是什麽地方。那土著當時提著個燒飯鍋,也不知道他們問什麽,還以為是問他手裏拿著什麽,便說“吉布提”(吉布提在當地就是鍋的意思)。殖民者壹聽,哦,原來這個地方叫吉布提。於是,殖民者在地圖上將這個地方標著為“Djibouti”。
這個故事不壹定真實,但至少可以說明壹個問題,很多地名都來自音譯,跟當地人的發音密切相關。想知道會稽山的真實讀音,且向當地人打聽打聽,相信他們更有發言權。從司機到漁民,從村婦到攤販,他們的發音都是壹致的,gui(去聲)稽山。
《廣韻》去聲十四泰韻古外切:“會,會稽,山名。”反切註音是“古外”,按照現在讀音就是“gui”去聲。
有人根據曰:“會稽者,會計也”,也就是統計功勞的意思,而跟古代的《周禮·天官·大宰》雲:“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鄭玄註:“會,大計也。”又《周禮·天官·小宰》雲:“聽出入,以要、會。”鄭玄註:“要、會,謂計量之簿書,月計曰要,歲計曰會。”聯系起來讀曰“KUAI”。
我覺得針對這個問題有必要明晰壹下。
細看《夏本紀》最後:“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襃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自虞、夏時,貢賦備矣。”之前說夏分封的諸侯,而下面的“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顯得很突兀。要是,也該在“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下。我覺得這是後人閱讀的註解,然後混入正文的可能性最大,贗文,因此不足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