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的四個階段目標
企業成立初期此時的企業,對市場有著極快的反應能力,但因規模有限,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比較單壹,人員管理點不多,所需的資金量也比較小,幾乎不存在制度建設和正式規劃,企業會計也停留在記賬、報稅的層次。這時往往會出現以下問題:會計人員水平有限,缺乏嚴格的審核環節,核算的準確性和規範性較差,存在業務來源不穩定和資金安全等隱患。此外,“船小好調頭”,業務的靈活性會產生許多賬外項目,賬面核算不完整,不能反映真實的經營狀況。這壹階段的內部控制,壹是需要充分利用復式記賬的會計系統,強調會計人員必須熟悉業務並且誠實可靠。二是加強管理層監管,管理者或業主本人對日常業務進行頻繁接觸,擔負起許多日常工作,盡可能少授權,“事必躬親”,關鍵的控制點例如合同訂立、收付款、重要發票、銀行票據、印鑒等必須掌握在管理者或業主手中,即使沒有條件親力親為,也需要在較短的後續時間內進行上述資料的復核。企業存活階段這個階段,企業以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滿足客戶,從而穩定了相當的客源,這時的組織機構仍然非常簡單,制度建設也是根據業務的需要剛剛起步,會計工作可能有了初步的分工:出納崗位和會計崗位相分離。壹些職能崗位產生,如采購和行政等等。這時往往會出現過於註重業務的擴張,而忽視了企業的控制,在這些企業裏,最具權威的部門往往是市場營銷部門,而本應監督和控制該部門的財務人員卻不得不為之服務,雖然從短期來看,註重業務拓展的確能給企業帶來收益,但時間壹長會影響企業的形象,不利於企業長遠發展。這壹階段的內控,可以采用建立簡單的財務制度和授權措施,如制定費用標準、借款限額、采購專人負責等,除要求出納人員嚴格執行以外,還要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會計人員或機構定期審核調賬。這時的內控存在壹種缺陷:雖然有了崗位的分離,但仍由少數員工兼顧多種職能,甚至是互相制約的職能,導致以上內控措施難以落到實處。因此需要管理者不斷研究改進主要的內控系統,把握住關鍵部分,有效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選擇關鍵控制點。在具體選擇時,可考慮以下幾個環節:選擇關鍵的成本費用項目;選擇關鍵的業務活動或關鍵的業務環節;選擇重要的要素或資源。例如,報銷審批、資金調度、銀行對賬單、交接手續、電腦操作密碼等,特別是重要崗位上的重要員工,管理層應熟悉其信用背景,對聘用期間的表現評價、實際能力和缺點等方面建立員工檔案。除了特定的會計報告外,盡量從多渠道獲得關於內控系統的報告。在重大項目上,多聽取壹些專業人士如律師、保險咨詢人、會計事務所的意見。企業擴張階段企業進壹步成長,進入較大範圍的市場,組織機構不斷擴大。這時由於資金、存貨的運作量不斷增大,企業面臨的風險增大,因為管理點或部門快速增加,也加大了資金調配、費用失控的風險。這個階段容易出現的問題是:過於重視會計系統的控制,忽視業務系統的控制,控制手段不恰當、控制效果不理想等,致使控制的實施仍停留在事後。在這個階段,往往會計環節上已經做到了準確的核算和賬務處理,定期核對、盤查各項資產,能夠提供完整的會計信息。在此基礎上,內控制度必須向各個工作節點上滲透,廣泛參與到業務流程的事中控制,緊貼業務建立起壹套控制制度,從資金、存款、信息、賬務四個方面保障企業內部安全。為配合這個階段的管理需求,應適當地建立內部牽制制度。內部牽制指對具體業務進行分工時不能由壹個部門或壹個人獨立完成壹項業務的全過程,而必須有其他部門或人員參與,並且與之銜接的部分能對前面已完成工作的正確性進行檢查。保證每類經濟業務的處理均經過不同的部門、崗位或人員,使每壹部門、崗位和人員的工作或業務記錄受到壹定的牽制,各部門之間也能夠相互檢查與監督,防止和減少錯弊的發生。內部牽制制度由適當授權、不相容職責分離、憑證和記錄、獨立檢查等環節組成。由於企業規模的限制,此時的內控制度建設應註意成本效益原則,單從內部控制角度而言,內控制度的環節、措施等越復雜、嚴密,控制的效果也可能越好,但是企業建立、維護和修訂內控制度的政策、程序、措施等,總要付出壹定的代價,內部會計控制的環節越多、控制的措施越復雜,相應的成本也就可能越高。實際工作中,企業發展到這壹階段,往往聘請既懂管理又懂財務,並且具有良好大局觀念和系統思維的專業人士擔任分支機構負責人或財會部門負責人,來理順企業內部控制的需求,並掌控內控的設計和運行成本。企業成熟階段企業在已有市場中處於領先地位,或進入多元化發展,在較大範圍的市場進行競爭,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管理環境比較復雜,這時已經有必要設立內審崗位或單獨設立內審部門,財務工作的兩項基本職能——核算和監督相剝離,監督功能由內部審計人員和機構負責,從而有效地、強有力地保障完整的內控系統。內部審計控制是根據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目標和管理要求,按照壹定的方法、手段和程序而對業務活動或工作環節所進行的審查、調節等控制活動,其主要程序是查明問題、比較標準、分析差距與錯弊、提出建議與措施、監督糾正。企業可以根據公司實際情況確定內部審計機構的隸屬關系,內審機構可以隸屬於董事會、總經理、財務部以及監事會等機構。如果內審機構不健全或不打算設立,企業可以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對企業的內控系統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檢來保障監督作用。內審人員或獨立審計師的作用是:壹是通過特定的內審崗位,那些源於基層的詳盡信息將很方便地傳達到管理層,“上通下達”,幫助管理層獲知壹些已經存在並且可能對政策制定產生重大影響的信息;二是內審可以很大程度上依賴相關會計記錄的準確性,有更多時間去評價高級管理層的行為,特別是非常規交易,進行必要的審計測試。企業發展至此,運用內審的優勢不僅僅局限在審計報告上,更重要的是內審人員或審計師對企業加強管理、規避風險,實現本單位目標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