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集數據的限制。由於外界因素,使得某些會計資料不在會計報表中列示,但它們對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非常有必要。這些會計資料都是表外信息。例如,由於競爭對手將某種新開發的產品投入市場,結果使本企業的存貨變得過時成為滯銷,這時企業以原始成本作為存貨的計價基礎,其計算結果就會變得不可靠。例如,在計算“應收賬款周轉率”時,分子是“銷售凈額”,它是銷售收入扣除現金收入、銷售折扣與折讓,以及銷售退回的余額,然而現金收入不可能在報表上列示。因為大多數報表的格式是固定的,與實際情況有壹定的距離,所以導致銷售凈額增大,高估了應收賬款周轉率,給信息使用者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2.可比性的不足。不同的企業由於會計處理時采用不同的會計政策,例如,不同的計算方法、計價標準等以及各自經營規模的不同,使得彼此的財務比率缺乏可比性。例如,甲企業與乙企業生產經營規模類似,甲企業存貨計價采用先進先出法,而乙企業采用後進先出法,這將導致兩個企業同期成本數據的差異,進而使利潤數據缺乏可比性。再例如,在采用比率分析時,雖然某壹企業連續兩年的資產利潤率均相等,但據此很難判斷哪壹年的品質較佳。
3.貨幣計量的制約。因為那些難以用貨幣計量的經濟事實不易在財務數據上體現出來,這種缺乏完整性的財務數據影響了其計算出的財務比率的綜合說服力。例如,A、B兩家企業的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乃至利息保障倍數等反映企業償債能力的財務比率完全相同,但有可能A企業的信譽遠遠好於B企業,這使得A企業的實際償債能力大大強於B企業。因此,其財務比率不能綜合體現A、B兩企業的償債能力。
表後,馬上再舉借新債l00萬元。這時的資產負債表可謂是“數字遊戲”。因此,財務指標的可信度往往受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全面性的制約。
3.集成度水平的禁錮。集成度反映數據和信息描述事實的綜合程度,集成度水平越高,信息的綜合程度越大。壹般說來,總括財務數據計算出的財務比率的集成度水平要高於局部財務數據計算出的集成度水平;加權計算出的財務比率的集成度水平要高於個別財務比率的集成度水平,如集成度水平過低,易導致使用者片面註意企業某壹方面的情況,而曲解整個經濟事實。反之,如財務比率的集成度水平過高,會掩蓋局部已經發生的問題。例如,“杜邦財務分析體系”中的所有者權益報酬率高度綜合地反映了企業的盈利能力。而通常企業的盈利能力是內外多種因素的函數,例如,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會使企業的盈利水平上升,企業管理狀況惡化會使企業盈利水平下降,在兩者的綜合作用下企業所有者權益報酬率有可能不會發生顯著變化,若只看到這壹集成度較高的財務比率,企業的有關方面就不能及時發現企業管理方面出現的問題。
4.財務比率分析滯後性的局限。財務比率分析是壹種事後的分析活動,針對分析中發現的問題,盡管有關方面采取了補救措施,但是有可能因為情況已發生變化而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