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培訓 - 有關夏,商,周的故事

有關夏,商,周的故事

大夏(公元406年-公元431年)

大夏國是十六國時期在鄂爾多斯內陸建立的壹個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割據政權。公元407年,郝連勃勃仿照中原王朝政制,設立百官,建立大夏國,並在河套南端建立都城,名曰“統萬”(今烏審旗南靖邊縣北白城子)。自建國至公元431年為北魏所滅,立國凡25年。其最強盛時期,疆域“南阻秦嶺,東戍蒲津,西收秦隴,北薄於河”(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大致包括今陜西渭水以北、河套地區、山西南部及甘肅東部,河套地區是其統治的中心。公元431年正月,赫連定攻滅西秦,同年六月脅迫西秦民眾十余萬人,至今甘肅臨夏西北黃河南岸,正欲渡河時,遭遇吐谷渾首領慕璝率領的十萬騎兵襲擊,赫連定被俘,大夏滅亡。夏自赫連勃勃稱帝至赫連定被俘,歷二代三王***25年。

夏(公元618年-公元621年)

夏國是隋末唐初農民起義軍領袖竇建德所建政權。公元618年,竇建德便聽從了孔德紹之言,建國號為夏,改元五鳳,自稱夏王。竇建德的生活非常簡樸,因為他不不喜歡吃肉,常食菜蔬、脫粟之飯。其妻曹氏的穿著也同樣簡樸,手下的婢妾才也只有十幾人。攻克聊城後俘獲的宮女多達千人,並且都有姿色,但竇建德將宮女全部釋放。對隋朝的文武和萬余人“驍果”也都聽其自去。同時對有才能的官吏竇建德對此加以任用:以隋黃門侍郎裴矩為左仆射,掌選舉,裴矩替竇建德“創定朝儀,權設法律,建德大悅,每咨訪焉”《舊唐書·裴矩傳》,對夏政權的發展具有壹定的影響。公元621年,竇建德奉傳國等八璽降唐。竇建德所建夏國,也就此滅亡。七月十壹日,竇建德於長安遇害,時年49歲。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公元1038年至1227年)是指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於公元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建立的壹個封建政權。拓跋思恭占據夏州(今 陜北地區的橫山縣),建國時便以夏州得名,稱“大夏”。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壹直追蹤到唐初。這個時候黨項族開始強大起來。其中拓跋赤辭投降唐,被賜姓李,遷其族人至慶州(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內),封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黨項部首領拓跋思恭平黃巢起義有功,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 另壹種說法是西夏皇族是鮮卑族的後裔。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就自稱是北魏鮮卑之後。 《宋史》卷485《夏國傳》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遼史》卷115《西夏外記》:“西夏本魏拓跋氏後。”《金史》卷134《西夏傳》:“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舊姓為拓跋氏。” 08年2月29日新華社: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烏審旗納林河鄉排子灣村發現壹處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這座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中,出土了幾方十分珍貴的墓誌。墓誌銘用了大段文字記述拓跋部李氏家族起源經過,並明確表示其家族為“本鄉客之大族,後魏之莘系焉”。拓跋部李氏家族是“後搬到此地的大族,是北魏人的後代”,這又壹次把黨項拓跋部和鮮卑拓跋聯系在了壹起. 宋初趙匡胤削藩鎮的兵權,引起李氏的不滿。雖然他們壹開始服從宋的命令,但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 大夏(1362-1371) 元朝末年由明玉珍在四川建立的壹個王朝,後被明朝所滅。 1363年,明玉珍稱帝,建都重慶,國號“大夏”。1366年,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年幼繼位。1371年,明朝朱元璋派兵攻蜀,夏兵不敵,明升投降,夏亡,四川歸明朝統治。

西夏初期及中期

西夏建國後采取聯遼抗宋的戰略不斷入侵宋邊境。夏宋之間的戰爭壹直到1044年才平息。宋承認夏的割據地位,夏對宋稱臣。另外宋每年“賜”夏若幹財物。但同年夏與遼之間又爆發了戰爭。夏取得了與宋,遼平等的地位。 李元昊死後,他不滿2歲的兒子李諒祚成為皇帝,由其母沒藏氏專政。遼攻西夏,夏大敗,向遼稱臣。李諒祚子李秉常即位後被其母梁氏幽禁。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歸夏。梁氏又發動與宋的戰爭。失敗後被迫讓權於李秉常。李秉常死後他三歲的兒子李乾順即位,梁氏再攬大權。重新發動與宋和遼的戰爭。李乾順親政後采取依附遼,於宋修和的策略。戰爭逐年減少,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1115年金朝立國,開始發動對遼的進攻。1123年遼天祚皇帝兵敗逃到西夏。同時金使到西夏勸李乾順將遼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擊李乾順看到遼滅已不可挽回,答應了金的條件。從此西夏歸服金。 金滅北宋時西夏隨其尾跡而入,獲得了數千裏的土地。 李乾順死後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內發生了強大的饑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發生了巨大的人民起義。李仁孝的改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從桓宗到神宗

李仁孝死後,其子李純佑即位,政治腐敗,國勢日益衰落。1206年他的堂兄李安全篡位,殺李純佑。李安全改變了與依附金的政策,開始依附此時不斷強大起來的蒙古族。他發動了與金長達十多年的戰爭,使兩個國家被削弱,而且,他統治時期,西夏百姓十分貧困,軍隊非常衰弱,政治腐敗到極點,而李安全自己卻十分腐敗,沈湎於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處怨聲載道。再說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並沒有給他帶來蒙古的友好。早在1205年蒙古就開始進攻西夏。至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無以抵擋。1211年西夏內部發生宮廷政變,李遵頊篡位,李遵頊仍然保持著襄宗(李安全)的作風,西夏政治更加腐敗。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幫助成吉思汗西征,觸怒了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進攻西夏。1223年,由於李遵頊聲稱自己不願做亡國之君,便讓位給太子李德旺。

西夏的滅亡

西夏在襄宗、神宗壹再的腐敗下,終於病入膏肓,無可救藥,盡管獻宗李德旺是治國之才, 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權覆滅命運。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際抗擊蒙古。不料機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銀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質,才得免滅國。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勝後又開始對西夏的進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時已死,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黨項族也被滅族。西夏滅亡

商朝簡介

商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代是繼夏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自太乙(湯)至帝辛(紂),***十七世、三十壹王,定都安陽 前後經歷了將近六百年。

商王室

商王室是黃帝曾孫帝嚳之子契的後裔,因契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為商侯。到成湯時候,在伊尹的輔佐下,打敗了夏桀,建立商朝,被認為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的舉動。

建立商朝

在商湯滅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壹個以畜牧業為主的部落,在黃河下遊壹帶繁衍。商朝確立統治,就在黃河下遊的南亳(今河南商丘)建都,並先後六次在商丘建都;後來在盤庚時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所以商朝壹直也稱作殷商,商朝的勢力範圍也大大超過了夏朝。考古學家從安陽的小屯村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說明殷商時代文字已經得到充分廣泛的應用,發展得也比較成熟;漢字的結構在甲骨文中已經基本形成。通過對甲骨文的研究,使我們對商朝的了解更為詳細可靠。

貢獻

商朝對於天文天象的記載、對於幹支記時法的運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朝的農業和畜牧、養殖業發展都比較快,尤其是手工業,青銅器的冶煉與制造都相當成熟,各種常用的器具和禮器、酒器十分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的故事記載了商朝滅亡的過程。渭河流域周部落的首領武王姬發,聯合各部落討伐殷商,而當時統治殷商的商紂王也是壹個像夏桀壹樣的暴君,早已引起人們的忌恨。為了抗擊武王,紂王將大批奴隸武裝起來,而這些奴隸卻在前線倒戈,實際上是壹次奴隸起義,紂王在驚恐中自焚而死。商王朝滅亡了,被周朝所取代。 契之孫相土在位時,商的勢力進壹步發展,把附近的許多部落征服或納在它的控制之下。約公元前16世紀,成湯滅夏建立了商朝。都於亳(音同“博”)。湯建立商朝後,吸取夏朝教訓,實行“以寬治民”的政策,註意發展農業生產。同時四方征伐,把疆土擴大到西部的氐羌地區,商朝統治逐漸鞏固。 據載,從成湯至盤庚,商人“不常厥邑”,曾五次遷都,盤庚遷殷後商王朝在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發展,特別是武丁統治的五十幾年間,是商朝最強盛時期,武丁在商代諸王中頗負盛名。

立國

商湯立國後,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部落進行了征伐,取得了壹系列勝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記有:湯“十壹征而無敵於天下”。《詩·商頌·殷武》也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的記載,反映了商王朝在湯的統治下,已經成為強盛的國家。 商湯和左相以後,在處理政務、穩定政局、發展生產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仲虺死後,伊尹在政壇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湯時期重要的輔佐,政壇的壹位元老。 商湯死後,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中壬繼位;中壬死後,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乃商湯之長孫。據《史記· 殷本紀》記載:“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後,太甲修德遵法,諸侯歸服,百姓的生活比較安寧。這個故事,反映了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這個故事流傳久遠,伊尹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

遷都

不過,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鬥爭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壹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不過考古學家至今只發現了偃師二裏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這四個遺址的面積都很大,均在三、四百萬平方米以上。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裏頭遺址中部發現的壹號宮殿,面積達壹萬平方米。在洛陽偃師和鄭州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垣。安陽殷墟還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王陵區祭祀場。從這些發現與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麽關系,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壹致。

遷都原因

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 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鬥爭有壹定關系。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為人民的利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鬥的激烈。盤庚遷殷以後,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並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壹段時間,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後,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他四出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壹次發兵壹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彜、三聯這樣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祭天祀祖

祭天祀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史前時期的考古中曾壹再發現這類遺存。隨著農業的出現,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而產生對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壹種。祖先崇拜又叫靈魂崇拜。它源自對先人懷念,把夢中的情景理解為先人的靈魂作祟而產生。人們祭祀祖先,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開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內容發生很大變化。由於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就把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結合起來,創造了天或上帝這樣的至上神。從文獻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這個神,1899年因壹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並讓人們識讀。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並使商代歷史成為信史。安陽殷墟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蔔辭,記錄了商代社會中發生的許多事情。經過幾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豐富內容,為研究商代歷史開拓了重要的途徑。甲骨文中則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湯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號,鼓動軍士和同盟者去執行上帝的意誌,奮勇討伐。但天上的上帝與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對的。為了執行上帝的意誌,下帝通過巫與上帝溝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時,用五種祀典,對上甲以後的祖先輪番地、周而復始地進行。安陽殷墟王陵區的祭祀場中發現了上千個祭祀坑,武丁時壹次使用人牲達數百人。這種情況反映了商王對祖先崇拜的重視,因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滅亡

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後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四方諸侯也起來反叛。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不思改變,不聽忠諫,壹味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進壹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同時,他窮兵黷武,調集大軍征伐東夷,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也使國內兵力空虛。周武王的大軍打到商郊牧野,商紂王才組織力量,倉促應戰。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鬥誌,“前徒倒戈”,為武王的軍隊開道。帝辛看到大勢已去,逃到鹿臺,拿出珠玉寶貨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

東周

歷史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商周時期中原已進入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周邊的壹些地區仍相對落後壹些。因此,為財富及利益所驅動,周人與其它國族的戰爭幾乎壹直不斷。江漢流域是蠻族的根據地。昭王率大軍征伐南蠻,遭到蠻族的強烈抵抗,周朝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昭王也死於漢水之中。這是西周早期周王朝遭到的壹次嚴重失敗,從此失去了對南方各國的控制能力。穆王與宣王也曾南征,均未獲得重大的戰果。東方的夷族也時常侵擾周境,戰事不斷。噩侯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國東國」,壹直打到成周附近,震驚朝野。周王派西六師、東八師前往作戰,仍無力抵禦。後靠同姓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勝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時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時,犬戎的勢力逐漸強大,阻礙了周朝與西北各國的往來,穆王西征犬戎,「獲其五王」,並將壹批犬戎部落遷到太原,打通了周與西北各國的道路。以後,犬戎仍屢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寵愛褒姒,想殺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繼承人。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申侯勾結犬戎攻打周王,殺幽王於驪山之下,犬戎乘機掠走大量財寶。西周就此滅亡。宜臼靠諸侯的幫助,登上王位,是為平王。他遷居洛邑,從此,歷史進入東周時期。 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翌年(即公元前770年),幽王太子宣臼由鎬京遷都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遷後之周王朝為東周。周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傳二十五王,歷時五百壹十五年.。 在周幽王死後,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平王。鑒於鎬京殘破,又處於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衛等諸侯的衛護下,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王朝。據《左傳》記載, 左傳

春秋時***有壹百四十多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陳、蔡、吳及越等國。 春秋時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陜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戰國鐵犁鏵冠的出土,說明犁耕在中原已經得到推廣。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東周時期,以農田灌溉為重點的水利建設高潮逐漸興起。水利工程有多種類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東周的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傑出代表,後人尊稱為祖師。考古發掘所見東周的建築遺跡,多為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以瓦當最為常見,還有青銅鬥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築的宏偉壯觀。東周時期,大國爭霸,戰亂頻繁。各諸侯國為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幹線的基礎上,不遺余力地將道路擴展到更為遙遠險絕的地方,因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的發展。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 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後,僅剩下成周方圓壹二百裏,即今河南西部壹隅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布。 但天子以“***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壹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

百度上都有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