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戰役指揮方面,戰爭中對指揮員的個人要求非常高。
赤壁之戰,火燒連營。
在古代歷史上,首先考慮的是壹個將軍的個人武藝水平和戰鬥勇氣。盟主帶頭砍了其他將領。後面的部隊乘勝追擊,打了勝仗。妳是壹個合格的將軍。妳看,這種規模的戰鬥就是小遊擊戰。可以說整個戰場雙方總人數估計不超過五六百人。另壹方面,我們在前面贏了,但是我們不知道後面的情況怎麽樣。如果敵人的後續部隊反方向沖過來,妳就可以在戰場上碾壓常勝將軍。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更加重視它。所謂“天子之國,是萬物之尊”。兩國交戰,壹萬輛戰車沖突,壹個人根本改變不了局勢。這個時候我們說的是:壹個開放的陣,壹面正氣的旗。壹個指揮官,首先必須會計劃和部署。另外,用機動戰車,他要註意戰術迂回吧?
但在古代,戰車的機動性是有限的。不像今天的飛機大炮是由千裏之外的電腦控制的,對指揮官的要求很低。對統帥的技能要求,壹直都局限在當時的戰場上。
但是《三國演義》是明朝寫的,寫的題目來源是幾個朝代以前的東漢末年。戰爭方式不壹樣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擁有騎兵和火藥,弩,大船,以及非常強大的築城技術(以及相應的攻城技術)。這個時候打仗,當然對指揮員的要求就更高了,戰場之外的事情也要註意。
赤壁之戰指揮周瑜
《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是這樣描述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乍壹看,對於壹個將軍或者總司令來說,這都是屠龍。打就打。為什麽這麽說?妳不想讓陰陽師給妳算命。呵呵,於進也是這麽想的!他壹生治軍嚴謹,卻打不過關羽這個中華大英雄。我還能躲得起嗎?結果呢?關羽縮在城中,被活活淹死。因此,壹個統帥必須熟悉戰場及其周圍的地理、水文、氣候等各方面的情況,必須在開戰前把它們考慮進去。
長江冬季江面偶爾有東南風,這是常識。住在河邊的人都知道,這很考驗統帥對所要作戰戰場(長江流域)水文氣候的了解,但曹操忽略了這壹點,敗給了周瑜。這件事恰恰說明古人有戰爭勝負的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對這三點的精辟歸納。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戰敗
周瑜在天時地利人和上有著完全的優勢(因為他要靠蔡瑁和張赟反水,曹操也失去了人和的優勢),所以周瑜占據了長江之險,知道最近某壹天(不知道哪壹天)遲早會有東南風。他只要早做準備,在東風來的時候就能在戰場上占據主動,壹舉成功!而曹操只是得到了荊州,吞並了地方勢力。他是北方人,不懂水戰。他不得不借助投降的水軍作戰。顯然,他等不起,但也沒辦法等。就每壹個環節來說,可以說,仗還沒打,就已經輸了。
赤壁之戰帶走了諸葛亮,借東風之名。
邊肖個人認為借東風與諸葛亮的半毛錢無關?我不知道為什麽會寫這個,但是歷史上赤壁之戰確實是在周瑜的指揮下取得了勝利。就算是關鍵,功勞也只能記在周瑜頭上。我覺得作者自有用意。邊肖認為,這是作者為了編造諸葛亮“上知半邊天,下知全”的神話,故意把借東風的事套在諸葛亮頭上,使他的三國第壹謀士的地位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