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國十九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壹生創作了大量作品,廣泛描寫了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生活,揭露了資產階級金錢世界的種種罪惡。
[編輯本段]生平:
1812年3月7日,狄更斯出生在英國南部樸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區壹個貧寒的小職員家庭裏。父親是海軍會計處的小職員,因無法清償債務而被投進債務監獄。這時剛滿10歲的狄更斯不得不挑起全家生活重擔,11歲時就被送到壹家皮鞋油作坊去當童工。為節省開支,母親和弟妹都搬進監獄和父親住在壹起。狄更斯在外做工,每逢星期日領到薪水就買些食物去監獄看望父母弟妹。後來狄更斯的父親繼承了壹位遠親的壹筆遺產,還請債務後出獄。狄更斯離開鞋油作坊進入壹家小學讀書,對學校裏摧殘兒童的野蠻教育十分反感。狄更斯充滿痛苦的童年生活,使他壹生對窮人,特別是對貧苦兒童懷著深切同情,後來寫了不少兒童題材的作品,如《大衛·科波菲爾》中就有他童年生活的影子。
由於家庭貧窮,狄更斯從16歲開始,先後做過律師的抄寫員、事務所的信差、法院的速記員,這使他走遍倫敦的大街小巷,出入法院和監獄,接觸到各種人物,了解到各種訴訟案件。1832年他又當了報社的采訪記者。擔任記者期間,他有機會廣泛地接觸英國社會,常去國會記錄辯論情況,目睹了資產階級黨派鬥爭的骯臟內幕,了解了辯論中揭露出來的上流社會的大量罪惡事實,這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搜集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狄更斯自幼就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童年時代,他就閱讀了《魯濱遜飄流記》、《天方夜譚》等大量小說。他的父親愛好戲劇,經常讓小狄更斯表演各種戲劇,敘述表演體會,教他背誦詩歌,即興創作。這種教育雖使小狄更斯吃了不少苦頭,卻也培養了他的文學興趣和刻苦學習的精神。他經常利用為倫敦幾家報刊工作的業余時間到大英博物館圖書閱覽室學習,從當采訪記者時就開始了文學創作。1836年到1837年,狄更斯分期發表了他的第壹部小說《匹克威克外傳》,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此後他脫離新聞工作,開始了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生涯。1842年,他訪問了美國。從1844年起,他常常攜同家人在瑞士、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居住。1846年,他創辦進步報刊《每日新聞》,並擔任主編。1858年,他以傑出朗誦家身份在國內作朗誦旅行;1867年至1868年再度訪美。狄更斯壹生不知疲倦地寫作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年6月9日,這位英國文壇上的“天之驕子” 在趕寫他的最後壹部小說《愛德溫·德魯德之謎》時,患腦溢血去世。狄更斯在死前的遺囑中寫道:“……我絕對要求把我的喪事辦得樸素、簡潔。不要張揚。不要在報上發訃告……用普通的字型在墓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行了,而不用加什麽,‘先生’、‘閣下’之類的字眼。懇請我的朋友們不要為我建造紀念碑、撰寫悼念文章。我的書會讓人們記得我的--對我來說,這就足夠了……”除了紀念碑外,狄更斯的遺願基本上都得到了尊重。但是他的死引起了全英國人民的哀悼,骨灰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的“詩人之角”。
[編輯本段]創作 :
壹生***創作長篇小說13部半,其中多數是近百萬言的大部頭作品,中篇小說20余部,短篇小說數百篇,特寫集壹部,長篇遊記兩部,《兒童英國史》壹部,以及大量演說詞 、書信 、散文、雜詩。他多次去歐洲大陸遊歷、旅居,兩次訪問美國 ,中年以後先後創辦《家常話》和《壹年四季》期刊兩種,發現和培養了壹批文學新人。
狄更斯生活和創作的時間,正是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前期。狄更斯畢生的活動和創作,始終與時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寫實筆法揭露社會上層和資產階級的虛偽、貪婪、卑瑣、兇殘,滿懷激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層社會,特別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悲慘處境,並以嚴肅、審慎的態度描寫開始覺醒的勞苦大眾的抗爭。與此同時,他還以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豪情謳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會和更美好的人生。
狄更斯早期的小說,氣勢宏偉,通俗流暢,幽默潑辣而又充滿感傷情調,其中對社會的揭露批判,壹般只限於局部的制度和領域。如《奧列佛·特維斯特》、《尼古拉斯·尼克爾貝》、《老古玩店》、《馬丁·朱述爾維特》、《聖誕歡歌》等。
從《董貝父子》以後,狄更斯的創作更為成熟。這部小說通過當貝先生與兒子保羅、女兒弗洛倫斯的關系,探討了財勢對人類美好天性的侵蝕,體現了作家對人類社會前途的憂患感。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大衛·科波菲爾》進壹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奮鬥歷程,具有自傳性,是反映19世紀中葉英國中下層社會的長幅畫卷。主人公大衛是當時社會中為善良而奮鬥、堅持正義的中產階級青年的楷模。《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是3部政治意識很強的重頭作品。《荒涼山莊》以錯綜復雜的情節揭露英國法律制度和司法機構的黑暗;《艱難時世》直接描寫罷工鬥爭,是對英國憲章運動的策應;《小杜麗》詳盡描繪了負債人的監獄生活,同時也更為深入地揭露了英國官僚制度和機構的冗繁、腐朽。
狄更斯的後期作品明顯地反映出創作主題的不斷深化、技藝方面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遠大前程》可以視為《大衛·科波菲爾》的負面,但探討人生道路方面更有現實性和警世性,而作者早年的樂觀態度明顯減少。主人公匹普也是孤兒,但經不起環境的誘惑喪失了原有的淳樸天性,經歷嚴酷的磨難後才翻然悔悟,重新生活,整個小說在結構上也更精練。《我們***同的朋友》是又壹部廣泛深入社會的批判小說,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也更見深刻,作品運用的象征主義和偵探小說手法更增添其藝術魅力。狄更斯最後壹部小說《埃德溫·德魯德之謎》雖僅完成23章,從中也可見其精雅文筆、嚴謹構思以及誘人的懸念和神秘色彩。
狄更斯的小說作品中,早期的《巴納貝·拉吉》和後期的《雙城記》是歷史小說。《巴納貝·拉吉》以18世紀末英國清教徒反對天主教統治的高登暴動為背景;《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兩部小說同樣具有明顯的諷喻性和警戒性,旨在說明不合理的制度和統治必定導致人民奮起反抗,而奮起的群眾(狄更斯稱之為“暴民”)猶如洪水猛獸,會壹發而不可收拾,形成巨大的非理性破壞力量。兩部小說無疑都代表了狄更斯的改良主義立場和悲觀主義歷史觀,而《雙城記》中以犧牲自己生命換取自己所愛女子的幸福的西德尼卡爾登,是狄更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也是他的小說中反復頌揚的高尚情操的終曲。從這兩部小說栩栩如生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情節,可以發現歷史小說家司各特的明顯影響。尤其是《雙城記》,筆墨精雅深奧、結構簡練完美、懸念重重設置以及對人生哲理和人物潛意識活動方面富有創造性的探索,歷來被認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說之壹。
[編輯本段]影響 :
狄更斯以其小說創作篇幅宏大,氣勢磅礴,內容包羅萬象,風格雅俗***賞、豐富多彩,生前即已飲譽國內外,是英國19世紀小說繁榮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作家,19世紀英國最受歡迎的作家,影響遍及歐美以及世界各國,他被後世奉為“召喚人們回到歡笑和仁愛中來的明燈”,馬克思把他和他同時代德英國著名作家薩克雷等譽為英國的“壹批傑出的小說家”。他的作品以及根據這些作品演化而成的各種通俗、兒童讀物和娛樂節目在世界範圍內流傳更廣。在中國,早在20世紀初林紓等人就翻譯過狄更斯的小說,許多優秀名作都有了中文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