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在《多妙屋問答》壹文中也說:自古以來,凡神仙都學煉丹,這類人往往藏在儒釋道三藏名下。試看《童燦氣》以《周易》為題,吸引伏羲、王文、孔子自尊,《五真篇》也涉及老子的《道德經》,如“大小無害,虛心固,軍左右。”都是超脫於道德經的。後來的《仙佛同源》、《仙佛合壹》、《人生指南》、《智慧人生經》等書,都把佛教納入了神仙研究。從漢朝到現在的兩千年間,存在神仙不學的情況。不是他們不學,而是學仙的人以儒、釋、道的名義表達自己的意思。佛教的誹謗。就連道家也是按照老莊“清靜”的宗旨不相信神仙的。仙士之流,使主不服,西不服。他們進退兩難。他們把神仙從三教的陷阱裏放出來,幫助他們自由獨立,擺脫三教教義的束縛,才會有具體的神仙。
西方學者評價“東方三賢”,第壹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國的三教: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以禪宗六祖慧能為代表的中國佛教。
儒家最重要的就是壹個字:“倫理”,也就是倫理。在封建社會,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和階級不同,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位置上。儒家認為,世界是壹盤棋,上帝把妳放在哪裏,賦予妳什麽權力、責任和義務,那麽妳就應該遵守和履行妳的責任和權利,妳就應該以知命為樂。這其實就是最早的“螺旋理論”。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人生的命,也是修行的命——有完整的意義。作為壹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機器,有了這樣的“命運”或者生命,妳才能活出有價值的人生。妳要培養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健康的生活,然後妳才能過有價值的生活。但他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道德經》裏每壹句都是“蜂王漿”。老子可能用三五個字來形容我們的壹生。現在被引用最多的“再聰明的人也是愚蠢的”其實並不是老子的核心觀點。其核心是“知其男,守其女,為天下之流。為天下流,常德不離,歸嬰兒。”
以此類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男守女”、“知白守黑”、“簡而不雕”,既是老子無為的政治主張,也是老子個人修養的學術主張。
佛教講“見性”。什麽是“性”?是“心性”,也就是修養。佛教徒有七個字:“見自然,救世界,悟萬物。”看到妳的心靈叫做“往裏面看”,意思是妳得想到壹個探照燈來照亮妳。妳首先要明白自己是壹個什麽樣的人,這是壹個非常客觀的修煉方法。基本上,佛教修行有三個步驟。從戒律和禪定開始,智慧就會逐漸產生,也就是所謂的“禪定智慧雙修”。沒有禪定,智慧無法產生,有了智慧之後,才能更好地安定。佛教是非常深奧的古典哲學,佛教是非常嚴格的宗教形式。這樣,“佛”就包含了佛、道、佛三種東西,包括家、學、教,它的形態是最完整的。可以用乾隆的話來概括。乾隆寫給北京五塔寺的壹則筆記中說:“塔,標意;經絡,標準口;佛,標身。”
補充:
經過長期的演變,儒、釋、道相互滲透、相互同化,在某種程度上三教合壹。少林寺有壹處供奉佛教、伽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對聯是:“百家爭鳴,諸法統壹;三教為壹,九流同源”,少室山也有壹副對聯:“惟分天地與人,總屬壹理,教儒釋道,終致壹途”,總結得好,就是說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出發,但最終可以殊途同歸。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說,三教觀點不同,但勸人向善向上的精神是壹致的:儒家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是“養生,與世隔絕,窮萬物”,佛教是“見性,濟世,明萬物”。這三句話是我自己的概括,不壹定準確。
換個角度說,儒家求“仁”,佛教求“佛道”,道教求窮(溝通考察差)“天”。人性和佛道更好理解,但什麽是“天”?天道應該包括很多東西,比如“天機、天意、天命”。它的本義不是迷信,而是天或自然的規律,包括我們已經知道的和我們還不知道的。
可以使用另壹種比較方法。儒家叫“扶正”,佛教講究“清心”,道家追求“煉心”。這背後,儒家講“治天下”,道家講“治身”,佛教講“治心”。
從另壹個角度來說,三家對世界進行了概括,儒家說“不知生何以知死”,“如何濟世”。不要迷上雲裏霧裏的東西,要註意這個世界的修養;道家講“窮盡變化”,力求了解世界和社會的變化規律;而佛教徒則說緣起性空,不要被外界的擾人現象所迷惑。
如果做壹個簡單的總結,儒家更註重壹個人的行為準則,講的是社會的“遊戲規則”,道家更註重方法,講的是“遊戲技巧”,佛教更註重內在的修煉,講的是“大智慧”。總之,儒、釋、道三家對世界的研究雖然有壹些差異,但都主張從研究自己開始,也就是從主觀和內在修養開始,在這壹基本精神上,儒、釋、道三教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或“蜂王漿”,對現代人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