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培訓 - 求畢業論文: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對策

求畢業論文: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對策

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對策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 原因 對策

會計信息是人們在經濟活動過程中,運用會計理論和方法,通過會計實踐,獲得反映會計主體價值運動狀況的經濟信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於信息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會計信息質量在我國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會計信息失真不僅影響到國家宏觀經濟決策的制定,削弱宏觀調控能力,而且可能導致企業微觀決策失誤或貽誤戰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根治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已是刻不容緩。本文擬就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如何預防會計信息失真談壹些看法。

壹、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

對會計信息失真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壹是經濟業務失真使得會計信息失真。有些企業單位,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采取虛列收入、亂擠亂列成本費用、支出和財產損失不及時記賬等手段,虛報利潤或虧損。二是會計核算資料失真使得會計信息失真。有的企業負責人和會計人員為達個人目的,將請客送禮、行賄、揮霍浪費等非法支出,采取打白條、偽造發票、收據等手段納入合法支出項目中。三是財務會計制度不完善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有些企業的資產賬面價值不按有關制度進行計價,造成資產計價的伸縮性,不能如實反映企業的資產占有數。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1.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增大了國民經濟運行中的“泡沫”成分和不確定因素,不能真實反映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實際情況,使國家不能正確判斷當前的經濟形勢,造成出臺的各項經濟政策有可能偏離經濟運行的正確軌道,導致決策失誤。

2.會計信息失真,掩蓋了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不僅造成大量國家稅收流失,還造成許多不良貸款,不利於金融風險的防範。

3.會計信息的失真,首先加劇了分配的不公,使分配進壹步向個人傾斜,企業積累減少,發展後勁削弱。其次是給壹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進行貪汙、賄賂、揮霍公款等,實現經濟犯罪。

4.會計信息失真,不能正確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利於企業自我評價和決策,有可能使企業破產、職工下崗,造成社會不穩定。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1.會計工作中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嚴重。雖然我國在會計法規體系的建設方面取得了壹定的成績,但由於目前司法上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許多問題只是調賬或輕微罰款了事,甚至不了了之,嚴重影響了會計法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導致了許多不利後果。壹方面,直接縱容了代理人在會計信息上作假。由於執法不嚴,使代理人作假所承擔的風險相對於其從中獲得的利益來說很小,因此客觀上縱容了他們冒險作假的行為。另壹方面,由於法律對於壹些社會上的醜惡現象懲處不力,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成為壹些人的時尚,從而影響到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特別是在影響到受托代理人員時,會計信息也就難以達到應具有的真實性。

2.會計規範體系尚不完善。會計準則規定了會計確認、計量、對外提供財務報表的基本規範要求,但是受準則的廣泛適用性和準則本身某些既定原則的影響,會造成會計信息不實。隨著企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經營範圍的擴大和社會、法律、金融環境的日趨復雜化,使同類會計事項的個性日益豐富,法定會計政策也趨向於為企業提供更大的會計準則選擇範圍,對同壹經濟事項,往往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也給會計的“如實反映”帶來難題。企業對存貨采用不同的計價方法,對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會有不同的影響,究竟采用哪種方法才算做到如實反映?“真實”的涵義應是“跟客觀事實相符合”,理應具有惟壹性,不能說對同壹事物的同壹方面有多個不同的卻都是真實的反映。此外,會計準則和會計實踐還存在著壹定的時滯,會計準則的規定常落後於會計實踐的發展和經濟行為的創新,當新情況、新領域、新行業出現時,很難找到長期有效的會計準則作為會計操作的依據,因而在實踐中常會出現企業的會計處理“無法可依”的現象。

3.會計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會計信息是在會計人員對會計要素進行確認與計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對客觀經濟活動的壹些不確定因素進行估計、判斷和推理,不同素質的會計人員進行的估計、判斷與推理往往導致不同的結果。壹些素質較差的會計人員即使遵循了會計規範,但由於其認識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計量出的會計數據脫離實際情況,使會計信息出現不實。此外,有的企業還沿用計劃體制下的管理方法,存在任人唯親的情況,致使素質差的不下去,素質高的上不來。企業對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提高不夠重視,致使其素質、技能較低,容易發生操作性、原理性錯誤,如隨意改變賬戶對應關系、亂用會計科目、會計確認及計量工作混亂等。同時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觀念不強、會計人員執業判斷能力不足、會計人員法制意識較差等原因也影響著會計信息的準確性。

4.監督機制不健全。目前,我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是指企業單位的會計本身監督,有些企業沒有建立必要的內部會計監督與控制制度,有些企業內部會計監督與控制制度不完善或不能發揮作用。外部會計監督包括政府部門會計監督和社會審計監督。在政府部門會計監督方面,政府部門監督主體多元化,職責不清;政府部門監督中執法不嚴的現象比較嚴重;部分執法人員職業道德水平不高影響了政府部門執法形象。在社會審計監督方面,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執業水平明顯不能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部分中介機構及其執業人員,職業道德不高,缺乏質量意識、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執業質量較差。

5.單位負責人違法幹預會計工作。某些單位負責人為謀取私利、小團體利益或粉飾領導政績,壹方面指使或強令會計人員處理不實業務,篡改會計數據,填制虛假會計報表,直接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另壹方面,由於過去的會計法律、法規對會計責任主體的規定並不明確,采取的是多重責任主體形式,將單位負責人、會計人員、其他人員都作為會計責任主體,結果出現了多重主體、無人負責的現象。

6.由於采用計算機記賬帶來的壹些問題。將計算機引入會計工作是壹種進步,也是壹種趨勢。但是,由於會計人員的計算機素養普遍不高,加之現有軟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計算機的單位在內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許多漏洞,從而影響會計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實性,這個問題由於其“不可見性”,其危害性可能更大。

四、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1.增強法制觀念,全面落實《會計法》。《會計法》是會計工作的根本大法,是會計工作的準繩。新《會計法》進壹步強調了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明確了單位負責人為會計工作的責任主體,加大了對單位負責人的處罰力度,為全面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提供了保障。因此,加強對新《會計法》的宣傳和學習,提高對新法規的認識和理解,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對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有重要意義。

2.全面完善會計規範體系。制定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時應盡量克服或減少其本身的不確定性,並對會計的不確定事項作出必要規定。首先,最終制定的會計準則應對未來會計環境變化有較科學和具有壹定超前的分析與預測,使會計的發展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避免未來環境不確定性對會計產生過多的影響。其次,對於準則中的某些釋義和定義要有精確的分析和解釋。如果某壹定義和釋義可能會有多種理解,則應對各種可能的理解均作詳細的闡述,表明各種理解的適用情況,以免給準則的使用者造成誤解。應順應經濟及技術的發展,對經濟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現象如衍生金融工具、商譽、人力資源等盡快加以研究,制定確認的標準和方法,保證信息質量。

3.加強會計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完善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管理制度、後續教育和培訓制度是根治會計信息失真的保證。首先,應全面實施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管理制度,重點是實行會計人員從業資格證書制度。其次應完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和培訓制度,包括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會計理論和實務教育兩方面的內容。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應放在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首位。會計人員在履行職責中遵紀守法,廉潔奉公,並熟悉會計處理程序,精通會計法規、會計制度,才能及時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有用的會計信息。

4.完善社會監督體系,嚴格執法。健全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提高企業自我約束和監督能力。財政、稅務、審計等執法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對發現的違紀問題,按照《會計法》有關規定及時處理。健全社會監督體系,大力發展註冊會計師審計事業,全面推行企業財務會計報表審計簽證制度,未經審計簽證的會計報表不具法律效力,以充分發揮社會中介機構的職能作用。同時對註冊會計師會計信息審查簽證要制定具體的處罰措施,對弄虛作假和違反財經紀律的,應嚴肅處理。情節嚴重的給予經濟處罰、行政處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

5.實行會計人員委派制,加強會計人員工作的客觀性、獨立性。通過實行委派制,可以保證會計人員相對獨立地開展工作,不完全受制於企業負責人,避免了“站得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這種兩難境況。從目前情況來看,該項措施確實起到了保證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作用。同時強化單位領導人在會計工作中的法律責任,明確單位領導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這是根治會計信息失真的關鍵。

6.盡快制定與會計電算化有關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隨著會計電算化的不斷普及,計算機與會計工作已越來越密不可分。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這是不符合國際慣例的,也是滯後於實際工作要求的,必然會影響新形勢下會計工作的質量。因此應盡快制定相應的準則,來規範會計電算化條件下的會計工作,從而確保會計信息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