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此段]歷史
產地:1792-1828
民主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托馬斯·傑斐遜和詹姆斯·麥迪遜在公元1790年建立的民主共和黨,當時也被簡稱為* * *和黨,以突出支持* * *和主義的原則。民主* * *和黨團成為被稱為歷史上第壹個政黨制度的政治力量主軸。民主黨特別反對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領導的執政黨聯邦黨及其政策。當時聯邦黨主張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放松對憲法的解釋,精英統治的政府。傑弗遜黨(1801年前)在英法戰爭中支持法國,反對與英國簽訂《傑伊和約》,怕會助長美國的君主勢力。民主和黨視獨立農民(自耕農)為國家的中流砥柱,鄙視城市、銀行和工廠。傑斐遜和他的朋友麥迪遜在1798年把地方州的國家政權確立為黨的核心思想。民主和黨在美國南部和西部支持度最高,但在東北六州影響力不大。
民主* * *和黨在1800的選舉中同時贏得總統和國民議會,任命亨利·克萊?作為強大的眾議院議長。聯邦黨在1812戰爭結束時瓦解。1816之後,來自田納西州的戰爭英雄安德魯·傑克遜開始崛起,並於1828當選總統。之後,民主黨改名為民主黨。
傑斐遜民主中心:1828-1854
安德魯·傑克遜是民主黨的第壹任總統(1829-1837)。
歷史上第二個政黨制度是民主黨和他們的主要對手輝格黨之間的對抗。民主黨建立了以紐約、賓夕法尼亞、弗吉尼亞和支持度最高的邊境地區為基礎的全國聯盟,但他們在東北部六個州的新英格蘭仍然影響力不大。像傑斐遜壹樣,民主黨強烈反對“貴族”精英統治和銀行,並呼籲“人民”為他們的民意基礎。到了1820年代,選舉權不再受壹定規模的財產限制,所以幾乎所有地區的白人男性都可以投票。
民主黨是壹個復雜的政治聯盟,由來自農村地區的農民和城市地區的勞工團體支持。民主黨在1830年代的主要議題是建立更強大的政黨機制,反對國家和中央銀行,反對以犧牲納稅人為代價實現工業發展的現代化政策。與工業的垂直分工不同,民主黨強烈支持擴大新的農業用地。壹個例子是1846之後對西部印第安人的驅逐和大片土地的征用。
馬丁·範·布倫在1836年贏得了總統職位,但1837年的經濟蕭條使他在連任中失敗了。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以1844贏得選舉。他在總統任期內領導美墨戰爭,降低關稅,建立國庫分支機構,將今天的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和中國西南地區並入國家。之後,他退休了,沒有連任。在1848的選舉中,壹個叫自由土黨的派系反對擴大奴隸制,最終與民主黨決裂。1850年,民主黨通過了調解蓄奴州和自由州的法案,但只是延緩了沖突的爆發。由於輝格黨內部在奴隸制和仇外問題上的分歧,民主黨在1852輕松選舉富蘭克林·皮爾斯和詹姆斯·布坎南為總統。
內戰和重建:1854-1877
來自伊利諾伊州的參議院民主黨領袖斯蒂芬·道格拉斯(Stephen Douglas)在1854年推動了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該法案成為美國內戰的起因之壹。當時,政治聯盟、政治家和選民的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大量新的政治問題和政策。這個時期被稱為第三方制度。這時,輝格黨徹底解散了。在民主黨不斷發展的同時,很多主張廢除北方奴隸制的民主黨人(尤其是1848以來的自由土黨)加入了新成立的* * *和黨。堪薩斯州的奴隸制之爭最終使民主黨分裂,大多數北方民主黨人最終選擇支持史蒂文·道格拉斯。
在1860的總統選戰中,道格拉斯未能在民主黨提名大會上獲得三分之二的提名票。經過激烈的爭論,民主黨推選北方的道格拉斯和南方的約翰·c·布雷肯裏奇競選總統和副總統。在內戰中,同盟國不允許政黨政治,但政黨紛爭在北方仍相當普遍。戰爭爆發後,道格拉斯試圖重組北方的民主黨人支持聯邦,但他於1861年6月去世,民主黨頓時失去了壹位傑出的國家領袖。由於對戰爭的不同意見,民主黨內部分歧很大。在1862的議會選舉中,民主黨仍然保持了壹定的表現,但到了1864的總統選舉,民主黨提名的激進候選人喬治·麥克萊拉將軍不符合最初制定的溫和政策,結果大多數激進的民主黨人都投票給了林肯。在1866的選舉中,* * *和黨獲得了國民議會三分之二的多數席位,完全掌握了國家政策。尤利西斯·格蘭特領導* * *和黨在1868和1872的選舉活動中大獲全勝。
1873年美國爆發的經濟蕭條,使民主黨在1874年的選戰中重新獲得了國會多數黨的地位。南北戰爭後,南方白人對重建時期的不滿,對* * *和黨的怨恨,也得益於民主黨。重建時期結束後,南方各州的非裔美國人在1890年代再次被剝奪公民權,南方成為民主黨在下壹個世紀的大票倉。在南方很多地區,往往只有民主黨占優勢,贏得民主黨的提名會議,往往就等於贏得了選舉。
鍍金周期:1877-1896
全國選舉在1880期間保持平衡。雖然在1884之前* * *和黨都牢牢控制了白宮,但是民主黨還是保持了相當的競爭力。當時,民主黨由支持格羅弗·克利夫蘭等人領導的商業階層的派系主導。他們在南方有堅實的支持,在美國中西部的農村地區有很大的影響力,在大都市也得到裏德和愛爾蘭裔美國人的支持。在此期間,他們還控制了眾議院。在1884的總統選舉中,紐約州州長格羅弗·克利夫蘭(Grover Cleveland)這位改革派民主黨人贏得了總統選舉。他在1888競選連任失敗,但在1892再次當選。克利夫蘭是民主黨內的保守派領袖,代表商人、銀行和鐵路公司的利益,反對帝國主義和海外擴張。他還支持金本位制,反對腐敗、高稅收和關稅。民主保守派被威廉·詹寧斯·布賴恩以1896擊敗。
遞進周期:1896-1932
1896總統選舉,政治生態大變,歷史性的四黨制開始。以農業為導向的民主黨人要求自由鑄造銀幣,淘汰格羅弗·克裏夫蘭,提名威廉·詹寧斯·布賴恩競選總統。在提名會上,布賴恩誓言實行金銀貨幣制度,聲稱要與東方的貨幣利益集團作鬥爭。但他還是在* * *和黨的威廉·麥金利的選舉中慘敗。
* * *而該黨在接下來的36年中控制了28年的總統職位,統治了東北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半個西部地區。布賴恩在南方和大平原有堅實的支持。他在1900再次獲得總統選舉提名,但他在1908再次輸給了麥金萊和威廉·霍華德·塔夫脫。民主黨的保守派以1904贏得了提名會議,但他們仍然輸給了該黨的西奧多·羅斯福。到1908,布萊恩已經放棄了自由鑄造銀幣和反帝國主義的想法,轉而支持當時主流的進步政策,尤其是“反托雷斯法”和反商業壟斷法案。
利用* * *和黨內分裂,民主黨在1910控制了國民議會,並在1912和1916提名改革派知識分子伍德羅·威爾遜為總統。威爾遜成功讓國會通過了壹系列進步法案,包括將反托雷斯法案系統化的克萊頓反壟斷法、個人所得稅、農民新政策、鐵路工人八小時工作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創建了美聯儲體系和國家中央銀行。他還通過最高法院宣布童工為非法。頒布禁酒令的憲法第18修正案和確立女性選舉權的憲法第19修正案都是在他任內通過的,但也是兩黨斡旋的結果。威爾遜結束了關稅、貨幣和反托雷斯的長期爭端,這些政策主導了接下來的40年。
威爾遜領導美國贏得了第壹次世界大戰,簽署了包括建立國際聯盟在內的《凡爾賽條約》。但在1919年,威爾遜的政治運勢和健康狀況開始走下坡路,政局開始逆轉。元老院拒絕加入《凡爾賽條約》和國際聯盟,與此同時,全國範圍的罷工和暴力活動也引起了相當大的動蕩。民主黨也因為禁酒而分裂成南北對峙。最終,黨內分歧使得* * *和黨在1920、1924和1928的總統選舉中取得壓倒性勝利。然而,在此期間,艾爾·史密斯在東部大都會地區鞏固了天主教對民主黨的支持。
新政與二戰:1933-1945
經濟恐慌讓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在1932的選戰中取得壓倒性勝利。在競選期間,羅斯福提出了壹套模糊的政治觀點,承諾廢除禁酒令,批評赫伯特·胡佛執政失敗。羅斯福上任不到100天,就推出了壹系列龐大的政府計劃:新政。這些計劃的重點是平滑、恢復和改革美國經濟,即解除失業和農業蕭條,將經濟發展恢復到大恐慌前的水平,改革制度以避免未來蕭條的重演。
1932的選舉使民主黨在所有州的參眾兩院和州長中都獲得了多數席位,1934的選舉進壹步鞏固了多數席位。1933的壹系列計劃被史學界稱為“第壹波新政”,基本代表了當時的普遍民意。羅斯福試圖將新政擴展到商業和勞工,農民和消費者,城市和農村地區。然而到了1934,羅斯福的政策越來越有爭議。羅斯福試圖將民主黨的支持基礎從企業轉移到農民和勞工身上。從根本上說,新政是為了應對經濟困難時期而產生的壹系列政府法規和制度。也是在這個時期,兩個古老的術語在美國被徹底改變了。“自由主義”和“自由主義”開始代表支持新政的立場,而這兩個詞的古典意義則被貼上了“保守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標簽。民主黨內的保守派被新政激怒了。在艾·史密斯的帶領下,他們於1934組建了美國自由聯盟試圖反擊,但為時已晚。
1934年控制國會後,羅斯福繼續推出被稱為“第二次新政”的立法計劃。這壹波新政策極大地增強了工會的影響力,國有化並極大地擴大了社會福利,對商業(尤其是交通和通信)施加了更多的控制,並提高了商業利潤稅。憑借這些政策,他為民主黨建立了壹個新的選民結構,被稱為“新政聯盟”,包括工會、少數族裔(最顯著的是天主教徒、猶太人,第壹次包括黑人)。除了1952和1956兩次選舉,新政聯盟主導美國政壇幾十年,直到1968。
在1936選舉中取得壓倒性勝利後,羅斯福宣布將擴大最高法院,這與他的新政計劃相沖突。民主黨內爆發了激烈的沖突,羅斯福的副總統約翰·南斯·加納轉而反對他。最終,* * *在國會與該黨和保守的民主黨人結成聯盟,共同阻止了羅斯福下壹任期的幾乎所有立法提案。由於黨內保守派的威脅,羅斯福試圖清除該黨,但最終失敗了。
從這壹時期開始,新政使“自由主義”壹詞在美國代表了社會福利、工會和對商業的控制。新政的反對者——那些重視長期經濟影響、支持創業、低稅收和小政府的人——開始自稱為“保守派”。
杜魯門呼叫肯尼迪:1945-1963
羅斯福於4月1945日逝世,哈裏·S·杜魯門接任。羅斯福所掩護的民主黨內部的沖突開始出現。前副總統亨利·華萊士(Henry A. Wallace)譴責杜魯門是戰爭販子,批評他的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和北約。但華萊士的支持者和黨內極左翼最終被驅逐,代表工會的CIO也在1946-1948被休伯特·漢弗萊等反* * *分子排擠。而* * *和黨也強烈批評杜魯門的政策,在1946的選舉中奪回國會,扭轉了1928以來的少數派地位。
許多民主黨領導人也準備推翻杜魯門,但他們沒有替代的繼任者。杜魯門也進行了反擊。7月,他大膽召集* * *和黨控制的國會,送出壹堆他預計會給* * *和黨員帶來大麻煩的法案。最後果然,* * *和黨代會陷入僵局,毫無進展。杜魯門趁機在全國範圍內批評他們“無用”。然後1948的總裁選舉結果是大逆轉。杜魯門在擊敗托馬斯·杜威後連任,民主黨奪回國會。然而,杜魯門的許多政策,如全民醫療保健系統,仍然受到國會保守派的阻撓。
1952年,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擊敗伊利諾伊州州長阿德萊·史蒂文森,為共和黨奪回白宮。四年後,艾森豪威爾再次擊敗了史蒂文森。在國會,民主黨籠罩在這位戰爭英雄的陰影下,經常不得不向艾森豪威爾妥協。1958年,由於勞工組織得當,民主黨在國會選舉中得到了意外的表現。
參議員約翰·肯尼迪以1960擊敗副總統理查德·尼克松贏得總統選舉。肯尼迪雖然執政僅1000天左右,但仍在古巴發動豬灣入侵,並試圖阻止柏林墻的修建。同時,他還向南越派出16000名士兵,擔任越南和國軍的軍事顧問。他還讓美蘇的太空競賽升溫,讓美國人在1969登月。古巴導彈危機後,他試圖緩和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肯尼迪也提倡民權和種族融合。肯尼迪總統於10月22日在達拉斯遇刺身亡。不久,副總統林登·約翰遜宣誓就任美國第36任總統。約翰遜是新政的堅定支持者。他在國會擊敗了民主黨保守派,通過了壹系列重要的進步法案,被稱為“偉大社會”法案。約翰遜還成功通過了重大民權法案,開始了美國南部的種族融合。與此同時,約翰遜還將越南戰爭升級,引發民主黨內部矛盾,最終在選舉中以1968落敗。
民權運動:1963-1968
林登·約翰遜總統簽署了1964號民權法案。
自內戰以來壹直堅定支持* *和黨的非裔美國人,在20世紀60年代和30年代逐漸轉向支持民主黨,主要是因為民主黨的新政措施幫助窮人,福利政策,以及第壹夫人埃莉諾·羅斯福對民權的支持。在很多大都市,比如芝加哥,往往有壹整個黨的部門,原來是從屬於* * *的,突然變成了民主黨的黨。然而在1960年代後期,新政聯盟開始瓦解。隨著越來越多的民主黨領袖表示支持民權運動,民主黨在南方的傳統保守白人選票和北方城市的天主教支持開始瓦解。杜魯門在1948國會上表示支持民權並廢除種族隔離法後,許多南方民主黨人投票支持南卡羅萊納州州長斯特羅姆·瑟蒙德。
民主黨對民權問題的支持在林登·約翰遜於1964年簽署民權法案時達到高潮。他就此發表了演講:“我們(民主黨人)已經失去了南方壹代人。”與此同時,在理查德·尼克松的領導下,共和黨開始實施他們的南方戰略,旨在抵抗聯邦政府對地方州權的侵蝕,並呼籲保守派和溫和派南方白人的支持。
1968是民主黨乃至整個美國艱難的壹年。越南1月發動的新年攻勢雖然戰術上失敗了,但給美國輿論帶來了很大的打擊。參議員尤金·麥卡錫因其反戰呼籲贏得了大學校園的支持,並贏得了新罕布什爾州的提名初選。沒想到林登·約翰遜在3月31日放棄參選,隨後前總統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宣布參選。就在他初選進展順利的時候,突然在洛杉磯遇刺身亡。當時,民主黨大會場外發生了激烈的學生反戰示威。在芝加哥警方的隔離下,國會最終提名副總統休伯特·漢弗萊參選。來自明尼蘇達州的漢弗萊是新政的堅定支持者。與此同時,阿拉巴馬州的民主黨州長喬治·華萊士決定獨立競選,最終選舉變成了三方競爭。* * *和黨的理查德·尼克松最終以微弱優勢獲勝,但民主黨仍然控制著國會。
1968的選舉標誌著南方黑人和白人政治立場的轉折點。除了得克薩斯州,每個南方州都選擇投票給尼克松和華萊士。從此,民主黨的投票基礎開始向東北都市圈轉移,這與該黨的傳統歷史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
過渡年份:1969-1992
1972總統大選,民主黨提名南達科他州參議員喬治·麥戈文參選。以其明確的反戰立場為號召,麥高恩主張立即從越南撤軍,確保所有美國人的最低收入。麥高恩試圖對抗尼克松的政策,但被他的競選夥伴托馬斯·伊格爾頓拖了後腿。在確認伊格爾頓患有抑郁癥並接受過電擊療法後,民主黨緊急更換了候選人,但這已經損害了麥高恩作為公眾人物的形象。最終選舉成為尼克松的壓倒性勝利,麥高恩只贏得了馬薩諸塞州。然而,民主黨仍然在國會和大多數州立法機構中保持多數席位。
水門事件很快毀掉了尼克松的總統任期,給了民主黨壹線希望。1974傑拉爾德·福特上臺後不久,尼克松被赦免,使民主黨得以大做文章,嚴厲批評* * *和黨內的“腐敗”,這在隨後幾年的選舉中對他們大有裨益。吉米·卡特在1976的總統大選中意外當選黑馬。
卡特總統的壹些政策包括制定國家能源政策、鞏固政府機構和建立兩個新的政府部門----能源部和教育部。卡特試圖解除對運輸、航空、鐵路、金融、通信、石油等行業的管制,因此放棄了新政的長期經濟管制政策。他鞏固了社會福利體系,任命了創紀錄數量的婦女和少數民族擔任重要的政府部門和法官,並頒布了許多環境保護法案。在外交方面,卡特的成就包括《大衛·皮斯營條約》、《巴拿馬運河條約》、與中國人民和蘇聯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以及戰略武器限制談判。此外,在卡特任期內,他也相當重視人權,將其作為外交政策的主軸。
盡管做出了這些努力,卡特最終還是在他競選時承諾的國民健康保險計劃或稅收制度的改革中失敗了。與此同時,國內通脹也大幅上升。在國外,伊朗人質危機(1979 165438+10月4日-1981 65438+10月20日)使52名美國人成為人質,被扣押444天,卡特的外交和軍事手段失敗。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也讓美國公眾更加感到無能和脆弱。在1980的選舉中,卡特得以通過民主黨提名大會競選連任,但最終在165438+10月被* * *的羅娜·裏根和該黨擊敗。與此同時,民主黨在參議院也失去了12個席位,這是自1954以來,民主黨首次奪回參議院的控制權。然而,眾議院仍然是民主黨占多數。
* * *和黨總統裏根當選的原因還包括當時很多民主黨人開始支持保守政策。這些選民被稱為“裏根民主黨人”,在裏根任期前後仍是民主黨黨員。他們大多數來自東北部和中西部,被裏根的社會保守主義和他的強硬外交政策所吸引。到1984的總統選舉時,民主黨力推的候選人前副總統沃爾特·蒙代爾仍然是新政的堅定支持者,裏根最終在49個州取得壓倒性勝利。在1988的選戰中,來自馬薩諸塞州的州長邁克爾·杜卡基斯拋棄了新政的色彩,以行政專家的身份參選,但仍以壓倒性的勝利被副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老布什擊敗。
民主黨仍然在國會保持多數,盡管共和黨從65438到0980-86控制了參議院。民主黨經常在許多問題上與裏根發生沖突。他們反對裏根資助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裝推翻左翼政府。民主黨未能阻止裏根大幅降低所得稅稅率。他們支持裏根增加軍事預算,但反對裏根大刀闊斧地取消社會福利項目的扣除。民主黨控制的國會最終通過了裏根提議的大部分減稅和增加國防預算,但拒絕了其他預算削減。結果,裏根的聯邦預算赤字和國債飆升至前所未有的記錄。
為了挽回連續三場壓倒性的失利(1980,1984,1988),壹些保守的民主黨人開始試圖將民主黨轉向中間派立場。在留住中左翼支持者的同時,也吸引了壹部分在各種問題上持溫和或保守觀點的選民的支持。從那時起,民主黨開始融合更多不同的政治觀點。
克林頓年份:1993-2001
1992年,整整12年後,民主黨終於成功當選總統。比爾·克林頓總統開始了自肯尼迪以來的第壹次平衡聯邦預算的嘗試,並繼續保持當時繁榮和增長的美國經濟。1994年,美國經濟達到了25年來最低的失業率和通脹率。克林頓還簽署了關於槍支管制的布雷迪法案,規定手槍銷售必須等待5天;他還立法禁止銷售多種形式的半自動射擊槍(2004年結束)。他的家庭和醫療休假法案覆蓋了4000萬美國人,並為工人提供了65,438+02周的無薪假期來照顧孩子或病人。他幫助恢復了海地的民主制度,並積極調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沖突。同時,他達成了北愛爾蘭歷史上第壹次停火,也促成了代頓協議的簽署,結束了南斯拉夫近四年的戰爭和屠殺。克林頓1996連任,成為繼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944之後第壹位連任兩屆的民主黨總統。
然而,民主黨在1994中失去了他們在兩院的多數黨地位。克林頓兩次否決了民主黨提出的福利制度改革,但在1996接受了第三個方案。改革司法制度的《私人證券訴訟改革法案》也是在他的否決下通過的。然而,從1960開始逐漸失去影響力的工會發現,他們對民主黨的影響力逐漸下降。盡管遭到工會的強烈反對,克林頓還是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當民主黨逐漸轉向中間派立場時,壹些中間派或保守派背景的民主黨人開始脫穎而出,在黨內也取得了壹定的領導地位和影響力。壹些自由派和進步派覺得自己被民主黨孤立了,認為民主黨不再關心壹般民眾和左翼的問題[3]。
21世紀:2000年至今
2000年總統選舉
在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民主黨提名克林頓的副總統艾伯特·戈爾為候選人。戈爾和他的對手喬治·沃克·布什在許多問題上有不同的政治觀點,但戈爾和克林頓的密切關系也招致了左派的批評,包括綠黨候選人拉爾夫·納德,聲稱戈爾和布什沒有什麽不同。戈爾在大選中比布什多得了50多萬票,卻因選舉團制度而落選。許多民主黨人批評納德的搶票效應導致了戈爾的失敗。盡管戈爾失敗了,但民主黨在參議院重新獲得了五個席位,使與* * *的差距和該黨45比55的平局變成了50比50(而* * *和該黨副總統保留了壹票否決權)。然而,這場平局並沒有持續多久。2002年和2004年,和合黨再次贏得參議院多數席位,民主黨壹度僅剩44席,創下1968+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歷史新低。
911事件後,美國的政治焦點開始轉向國防和安全問題。除了1的議員投了反對票,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其他議員都選擇授權2001入侵阿富汗。參議院和眾議院的民主黨領袖也支持簽署USA PATRIOT法案和2003年入侵伊拉克。2003年,民主黨在是否入侵伊拉克的問題上出現分歧。壹些民主黨人逐漸表達了對反恐戰爭的進展和合法性的擔憂,也批評了壹些由美國《愛國者法》衍生出的國內法案侵蝕了民權和公民自由。
由於安然和其他公司的財務欺詐醜聞,國會民主黨人推動了壹項改革和監督商業會計事務的法案,希望避免進壹步的欺詐。這導致兩黨在2002年共同通過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民主黨在2002年中期選舉中也支持壹些經濟復蘇政策。
/view/29043.htm?fr=ala0_1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