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培訓 - 皇宮宮女太監從哪裏來

皇宮宮女太監從哪裏來

宮女,指在宮中供役使的女子。早期的宮女,大多來源於女奴隸、女俘及罪犯的妻子等。

--------------------------------------------------------------------------------------------------------------------------

此後,歷代宮女中,有壹部分開始從民間“選美”、“采女”中選出。“選美”就像科舉考試壹樣,有壹套嚴格的規矩。參選女子必須是良家,即非醫、非巫、非商賈和百工,這些人家的女子叫良家子。歷代都規定宮女取自良家子。 古代宮女的數量自漢代始,隨著朝代的更替不斷增加。西漢初年,宮女只有十幾人。漢武帝時,宮女則突破1000名。東漢桓帝時,後宮聚集美女達五六千人。晉武帝司馬炎將宮女數量突破1萬。唐開元、天寶年間,後宮人數躍升至4萬。時至明代,宮女的數量為9000。宮中每年僅花費的脂粉錢便達到40萬兩銀子。歷史上,各朝各代從民間挑選宮女已是壹件經常性的工作了。 清承明制,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宮女制度,但是在選擇的範圍和方式上有很大的改革。比較而言,更為嚴格。 清代選入宮中的女子有兩種,壹種是秀女,壹種是宮女,在清初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後才將秀女和宮女分開。秀女是八旗官員的女兒,可以選為妃嬪或指配給宗室王公大臣的子弟。宮女是內務府包衣佐領下的女子,地位較低,供內廷役使。 清代宮女選擇的範圍只限於內務府各佐領所屬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包衣任職佐領、管領以下家庭的女兒。初期選宮女是壹年二次,時間為每年的二月和八月,從順治十八年後改為每年壹次,時間是二月初二日。凡年齡在13歲以上者,便造冊送內務府會計司備選。在選期的前壹天晚上入宮,第二天天明時由敬事房太監帶到皇帝或皇後、太後前選閱。以6人為壹排,每人身上掛壹木牌,上面寫有旗分和姓名,被選中者喚出排,入選後當日留宮內,否則立即遣出。若有妃嬪的姐妹或親族女子則另組壹排檢選。如果此次已經入選,但是在所選名額之外,就令會計司記名,即“記名宮女”,下次再選時先以記名者入選。若是記名後未到下次選閱時父母就將其嫁出去,則屬於抗旨。 宮女的身份也不盡相同,上層的為宮中女官;下層的為普通奴仆。對於女官除了年齡、身體、品行諸條件外,還必須掌握女工等技藝。據史料記載:“宮廷歲選秀女,凡選中者,入宮試以繡錦、執帚壹切技藝,並觀其儀行當否,有不合格者命出,以次遞補,然後擇其優者,教以掖庭規程,日各以壹小時寫字及讀書。寫讀畢,次日命宮人考校,壹年後授以六法。”這些宮女中比較優秀的就成為宮中的女官。據史料記載:“乾清宮置夫人壹人,秩壹品;淑儀壹人,秩二品;婉侍六人,秩三品;柔婉十二人,芳婉二十人,俱秩四品。”她們各司其職,有的負責侍候嬪妃(尚宮);有的負責節儀之事(尚儀);有的掌管衣服,掌管三餐……但是由於清代內務府管轄著宮廷內部的人事、財務、禮儀、保衛及帝、後、妃、嬪日常生活的壹切事物,所以女官的執掌也就形同虛設了。 宮女簡畫(19張)被選中的宮女壹部分被分配到皇帝、皇後、嬪妃、公主、阿哥等各宮中隨侍。不同等級的人配給宮女的數量也不同,在清朝的典制書裏,康熙朝規定:皇太後12名宮女、皇後10名、皇貴妃8名、貴妃8名、嬪妃6名、貴人4名、常在3名、答應2名。其余的部分就分配到六局處服役。 宮女入宮的第壹件事就是剃頭、洗澡,等年紀稍長才可以把頭發留起來。剛進宮的小宮女要由嬤嬤(老宮女)教她們各種禮儀和梳妝打扮的技巧,嬤嬤壹般非常嚴厲,動輒非打即罵。如果聰明靈巧,半年就可以上崗服役了,也就有月錢(工資)可拿。宮女們的月錢多少並無定制,最低的4兩,高的可達20兩,膳食、衣服、胭脂水粉等有內務府供給,其實她們主要的收入是平日各宮的賞賜。若得到皇後或太後的恩寵也可以為父母博得富貴,但多數宮女的生活是悲慘的。她們從選中入宮的第壹天起就猶如進入囹圄,失去了人身自由,直到滿25歲乃至30歲才許出宮婚配。因病、因笨或別的原因提前出宮者,要經總管太監核查奏聞後方準出宮。有的宮女因為“帝後得用,仍留宮承伺十年”,她們出宮後已是老處女了,連正常婚配都很困難。也有例外,即被皇帝看中而升為答應、常在以致嬪、妃的,那就要永遠留在宮中了,但這是極少數的。康熙皇帝鑒於明朝中葉以後宮人太多,用度靡費,於是對嬪妃、宮女的數量都作了限制。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約有四、五百人,但到雍正、乾隆朝以後逐漸增多。

--------------------------------------------------------------------------------------------------------------------------

太監

先秦時期

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秦國宦官嫪毐受太後寵幸,權勢顯赫,封為長信侯。宦官壹般由身份卑賤的人充當。其來源或由處以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宦官作為壹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產生重大影響。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宦官由少府管轄。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鑒於秦亡教訓,間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勢力。元帝以後,宦官勢力復萌。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充任。他們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左右皇帝視聽。其時,外戚勢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牽制外戚,往往造 明朝深受皇帝信任的大太監馮保

成宦官集團專政局面。

唐宋時期

唐代,宦官由內侍省、掖廷局、宮闈局、奚官局、內仆局、內府局管理。掌管宮內的簿冊、門衛、病喪、倉庫供應等事項。各局長官稱令或丞。唐太宗時,對宦官限制較嚴格,規定內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制。太宗死後,制度漸弛。中宗時,宦官總數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達千人,玄宗時,宦官多而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監門將軍銜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還染指軍權。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禁兵的兵權。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因軍政大權被宦官集團把持,不僅文武百官出於其下,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決定。在憲宗到昭宗期間登基的9個皇帝中有7個是由宦官所擁立,兩個被他們所殺。宦官專政成為中、晚唐社會的壹大痼疾。宋代也設內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幹政的現象不如外戚專權嚴重。

明清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不許幹政的警戒。從永樂朝始,宦官漸受重用。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出洋,擔任監軍。永樂十八年(1420)設東廠,由宦官執掌,從事特務活動,諸事直 第壹個出名的太監秦朝趙高

接報告皇帝。宣宗時,改太監不得識字的祖制,在宮內設內書堂。令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東廠外另設西廠,以宦官任提督,加強特務統治。此外,宦官任職機構膨脹,宮廷中設有司禮、內官、禦用、司設、禦馬等12監。惜薪、鐘鼓、寶鈔、混堂等4司及兵仗、銀作等8局,總稱為二十四衙門,各設專職掌印太監。宦官人數激增,至明末多達數萬之眾。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為黨羽,形成閹黨,開明代宦官專政先聲。此後,宦官之禍叠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他們專橫跋扈,排斥異己,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 鑒於明朝宦官為害之烈,清朝統治者采取了壹些限制措施。清初規定:宦官歸內務府管轄,具體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稱宮殿監辦處,設總管、副總管等職。康熙時總管宦官為五品,雍正時改成四品。裁明代“二十四衙門”為“十三衙門”,人數大幅度縮減。順治時設置宦官千余人,乾隆年間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過此數。宦官升遷降調由內務府移文吏部決定。宦官犯法,內務府可先拿後奏。尤禁其幹政。順治帝仿朱元璋舊制,鑄鐵碑立於交泰殿,明文規定凡有不法行為,均淩遲處死。這些措施得到較好貫徹。雖在清末有慈禧太後寵宦安德海、李蓮英等屢犯例禁,朝臣為之側目,終未出現漢、唐、明宦官的專權現象。 清代末年,河北省的宛平,還有山東省的樂陵,都是出太監的地方。太監都是勞苦人出身,被生活所迫,指望把孩子送進宮裏,有條活路,將來也得些好處。當時有的只有10歲左右就閹割凈了身,李蓮英就是8歲凈身,9歲進宮的。民國初年。壹個13歲的小太監馬德清就被送進了溥儀的遜清皇室小朝廷當差。 說到凈身,清光緒年間,北京有專門幹這種營生的,南長街會計司胡同的“畢五”和地安門內方磚胡同的“小刀劉”,就是專幹這壹行當的。有的說這兩家的家主都是清朝的七品官,還有的說小刀劉是六品頂戴。他們每年分4次,即每個季度給總管內務府送凈好身的孩子,這是他們的職業。凈身的“手續”則全由他們兩家包辦了。在清初,對凈身還有個規定,不能私自行事,按刑律規定,違者問斬 明朝大太監魏忠賢

。到了晚清就不那麽嚴格了,也有個別人是父親親自給兒子凈身的,上面提到的馬德清就是在他9歲那年,被他父親親自切除了生殖器。解放後,據馬德清老先生回憶,凈身是他壹輩子最傷心的事,是壹場難忘的酷刑。 太監入宮後,其中有少數人靠著奉承和鉆營的手段,慢慢爬上有權有勢的地位,慈禧太後寵信的李蓮英和小德張,便是其中突出的兩個。壹代權監李蓮英,曾與袁世凱互相勾結,藉以大發橫財,僅壹次就接受袁的賄賂20萬兩白銀。據說李蓮英臨死時,不僅有大量的地產,還有無數的玉器珠寶,4個繼子分得了大量銀錢財物,就連2個繼女,也每人各得白銀17萬兩。當時李蓮英得罪了不少人,慈禧死後,他於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底即向隆裕太後告老出宮,悄悄地離開了紫禁城,然而他終於在宣統三年正月歸天了,有說是得痢疾死的,有說是被人害死的,“文化大革命”中,他葬在海澱區恩濟莊的墳墓被人挖開,競只有人頭,無身子,弄得人首異地,被人害死的可能性更大,結局歸宿也夠慘的!出時的小德張效法李蓮英,壹面討好慈禧,同時又和光緒皇後後來的隆裕太後沆瀣壹氣,狼狽為奸,終於爬上了大總管的地位。他的財產也無法計數,在河北省靜海縣以及京畿南苑都有他的地產,天津英租界裏他曾置樓房12座,北京永康胡同有他宏偉的大宅第,此外還有當鋪、綢緞店等多處。 但是,紫禁城內不少下層小太監,終日辛苦勞動,到暮年離開皇宮,也沒見過皇帝壹面;太監 唐朝大太監高力士

受汙辱被損害乃至折磨而死的事,亦時有發生。例如晚清宮廷中被慈禧派往光緒身邊的太監寇連材,因他深明大義,鬥膽違例向慈禧上奏折凡10條,勸慈禧歸政,並言不宜去忠直人而專用阿諛者。最後被慈禧以內監有言事者斬,按清朝成例,送交刑部命處斬勿論。據說寇連材問斬時鎮定自若,死而無憾。 紫禁城內責打太監的事,屢屢發生,他們只要稍有“不規”或偶有“犯錯”,慈禧即下令動輒責打和處罰。刑罰之殘酷,無以復加,實在駭人聽聞,有的還要株連他人。光緒末年,慈禧曾用“氣斃”之刑,竟把珍紀宮中30來個太監活活處死,造成迫害太監的壹大慘案。所謂“氣斃”,是用七層白棉紙沾水後,將受刑人的口鼻耳封閉,再用杖刑責打而死。 另外,那些下層小太監壹旦失掉服役能力之後,都要被逐出紫禁城。不少太監晚年以寺廟棲身。據調查,在北京城郊,***有明清時期的太監寺廟約20多座。

辛亥革命至今

1911年,中國歷史上最後壹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退位。1922年,宮外的中國正在出現大變化,而17歲的溥儀仍在紫禁城內過著平淡的生活。許多太妃心生歹意,聯合太監對越發成熟的溥儀進行打擊。壹次,溥儀打開了自嘉慶年間就被封起來的建福宮宮殿群,裏面全是乾隆的收藏品,嘉慶是為了怕子孫玩物喪誌,所以把這些書畫、瓷器、金佛都封在了這裏。當時“小朝廷”經濟很窘迫,溥儀準備用這些來換錢。但發現沒過幾天的壹個晚上,建福宮宮殿群在晚上10點燃起了熊熊大火,直到次日正午才被撲滅。這壹場大火燒毀了乾隆所收藏的自夏商以來的許多名人字畫、青銅器、金佛、瓷器上百萬件,最後經調查為人為縱火!沒過幾日,溥儀所居住的養心殿東院又著起了火但被迅速撲滅,這次找到了壹個還未燒完的被煤油泡過的棉絮,這更說明了是人為縱火。溥儀為了自己的安全,於幾日後命令:每位王爺、太妃身邊(不包括溥儀)各留20名太監,其余所有太監壹律驅逐出宮。這壹決策雖然是為了溥儀自己的私利,雖然使成百上千的人失了業,但象征著再也不會有社會底層人物被閹割。 1959年,溥儀出獄。他直接去探望了住在廟裏的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太監,向他們連連道歉,但太監們仍在叫他“萬歲爺”,真是令人感嘆不已。溥儀也在《我的前半生》中懺悔道:“他們陪我玩,哄我睡覺,餵我吃飯;他們領我的賞,也挨我的打;別人可能有時會離開我,但他們卻日夜陪著我;他們是我的奴隸,也是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