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培訓 - 清代會計的發展

清代會計的發展

雍正十三年(1735),辛苦了壹輩子的雍正帝去世,他的第四子李鴻繼位。雍正從康熙晚年的困境中接手,經過十三年的艱苦改革,清朝面貌煥然壹新。

康熙死的時候,大清庫銀只有800萬兩,而雍正死的時候,大清庫銀有6000萬兩,這個數字在乾隆朝再次被刷新。再來看看長朝以後國庫的白銀存放情況。

清朝中央財政結余最高的年份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根據財政部黃皮書統計,今年的財政數據為:老管理層,7466萬;新增收入,1811萬;開除,1095萬;實際是81.82萬。

根據舊管、新收、驅逐、現實四個名稱,合成“四大支柱”。四欄式盤存制是清代的壹種傳統會計方法,創立於唐代,壹直沿用到清末。用現代會計術語來說,四欄分別相當於期初余額、當期收入、當期支出和期末余額。

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用了100多年的時間,攢了8000多萬,交出了壹份漂亮的財報。誰能想到,70多年過去了,國庫裏的真銀還比不上當初的零頭。我們來看看它是怎麽被打敗的。

最大的害群之馬不是別人,正是乾隆皇帝本人。在他手裏,雖然取得了最高的實際存銀額,但到嘉慶三年(1798),只剩下1900萬。但是二十年下來,六千二百萬銀子都沒了。錢都去哪了?

邊疆的戰爭,名園的修建,外省的巡捕,所謂“盛世”所必需的文學武功,到處都要花錢。乾隆大膽實行“積極財政”,錢就是這樣丟的。

錢沒了,乾隆皇帝還挺舒服的,自稱“完美老人”,以為自己沒過去。他的兒子嘉慶皇帝壹點也不高興。他只能吸取教訓,穩健理財,不再追求繁華風光。死時終於扳回壹局,卸任時留下2700萬兩。

繼承王位的道光繼承了父親的野心,崇尚節儉不奢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三年後,他又補過三年,壹度創造了三千三百萬兩的成績,對他的恢復相當有希望。

無奈,道光帝倒黴,倒黴,註定有錢。突然和國際接軌,又遇到了鴉片戰爭。軍費和賠款巨大,最終導致巨額損失。道光三十年(1850),國庫僅剩八百萬兩白銀。

然而,鹹豐繼位時,更是雪上加霜。剛登基的時候,和太平天國有內戰,淪陷區的賦稅不能提高,但是地方軍的開支不能少。所以鹹豐三年(1853),這壹欄實際填的數字是1696897,創歷史新低。

然而最糟糕的是,這1.69萬不是真金白銀,只是賬面數據。經審計,當年真金白銀庫存只有118709。這麽壹點錢,還不如壹個有錢的民間,和繁華的乾隆王朝差了八百倍。這也讓人樂於當皇帝。當時如果有退出機制,我賭五毛錢,鹹豐帝真的會選擇辭職。

萬不得已,鹹豐帝把紫禁城裏所有值錢的重金屬,甚至防火用的大銅缸都熔化了,所得全部送往前線充當軍餉。這種生活真的很緊張。好在他的命終於保住了,國庫還有壹些零散的銀子。

到了同治、光緒,日子就更緊了。各種戰敗賠款接踵而至,滿清國庫空虛,淪落到去各國銀行貸款的境地。宣彤到任,皇帝只做了三年就退位了,連皇宮和小朝廷的生活費都是民國政府給的。為了貼補家用,他偷偷做了壹些倒賣國寶的生意。

說白了,大清國庫的明細就是壹個朝代的興亡史,白銀是立國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