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會計的基本特征:
(1)會計是壹種經濟管理活動。
(2)會計是壹個經濟信息系統。
(3)會計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
(4)會計具有核算和監督的基本職能。
(5)會計采用壹系列專門的方法。
3.會計對象是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具體是指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能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即資金運動或價值運動。企業的資金運動表現為資金投入、資金運用和資金退出三個過程。
(1)企業的資金投入包括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金和債權人投入的資金,前者形成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後者形成企業的負債。
(2)企業的資金運用是指資金投入企業後,在供應、生產和銷售等環節不斷循環與周轉。
(3)企業的資金退出包括償還各項債務、繳納各項稅費、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等,這部分資金將離開企業,退出企業的資金循環與周轉。
4.會計目標也稱會計目的,是要求會計工作完成的任務或達到的標準,即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
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
5.會計的基本職能包括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
(1)會計核算職能,又稱會計反映職能,是指會計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2)會計監督職能,又稱會計控制職能,是指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和相關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監督檢查。會計監督是壹個過程,它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後監督。
(3)拓展職能: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評價經營業績。
6.會計核算的內容主要包括:
(1)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
(2)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
(3)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
(4)資本、基金的增減。
(5)收入、支出、費用、成本的計算。
(6)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
(7)需要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其他事項。
7.會計核算方法體系由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設置會計科目和賬戶、復式記賬、登記會計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等專門方法構成。
8.壹般認為,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1)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法人)並非是對等的概念,法人可作為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壹定是法人。
(2)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計主體將按照當前的規模和狀態持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3)會計分期是指將壹個會計主體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壹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以便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4)會計核算應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單位,可以選定其中壹種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在境外設立的中國企業向國內報送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
(5)會計核算的四項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系。會計主體確立了會計核算的空間範圍,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確立了會計核算的時間長度,而貨幣計量則為會計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9.權責發生制,也稱應計制或應收應付制,是以權利或責任的發生與否為標準來確認收入和費用。凡屬本期的收入,不管其款項是否收到,都應作為本期的收入;凡屬本期應當負擔的費用,不管其款項是否付出,都應作為本期的費用。反之,凡不應歸屬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項在本期收到,也不應作為本期的收入;凡不應歸屬本期的費用,即使款項已經付出,也不能作為本期的費用。
10.收付實現制,也稱現金制,是以現金收到或付出為標準,來記錄收入的實現或費用的發生。凡屬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的費用,不管其是否應歸屬本期,都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反之,凡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未支付的費用,即使應歸屬本期收入和費用,也不能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
11.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
12.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所提供高質量會計信息的基本規範,是使財務會計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對投資者等使用者決策有用應具備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
(1)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2)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和現在的情況作出評價,對未來的情況作出預測。
(3)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相互可比。這主要包括兩層含義:①同壹企業不同時期可比。②不同企業相同會計期間可比。
(5)實質重於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6)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7)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8)及時性要求企業對於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後。
13.會計準則具有嚴密和完整的體系。我國已頒布的會計準則有《企業會計準則》、《小企業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準則》。
第二章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
14.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將會計要素劃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類,其中,前三類屬於反映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後三類屬於反映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在利潤表中列示。
15.(1)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①資產的特征:a.資產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b.資產是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c.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②資產的確認條件:將壹項資源確認為資產,需要符合資產的定義,還應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a.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b.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③資產的分類:資產按流動性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
流動資產是指預計在壹個正常營業周期中變現、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預計在資產負債表日起壹年內(含壹年)變現的資產,以及自資產負債表日起壹年內交換其他資產或清償負債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流動資產主要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收及預付款項、存貨等。
(2)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①負債具有以下特征:a.負債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b.負債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c.負債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②負債的確認條件:將壹項現時義務確認為負債,需要符合負債的定義,還應當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a.與該義務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b.未來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③負債的分類:按償還期限的長短,壹般將負債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
流動負債是指預計在壹個正常營業周期中償還,或者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資產負債表日起壹年內(含壹年)到期應予以清償,或者企業無權自主地將清償推遲至資產負債表日以後壹年以上的負債。
此處壹個正常營業周期的界定與流動資產定義中涉及的壹個正常營業周期的界定相壹致。流動負債主要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賬款、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應付股利等。
非流動負債是指流動負債以外的負債,主要包括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等。
(3)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後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又稱為股東權益。
①所有者權益具有以下特征.a.除非發生減資、清算或分派現金股利,企業不需要償還所有者權益;b.企業清算時,只有在清償所有的負債後,所有者權益才返還給所有者;c.所有者憑借所有者權益能夠參與企業利潤的分配。
②所有者權益的確認:
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計量主要取決於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其他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所有者權益在數量上等於企業資產總額扣除債權****益後的凈額,即為企業的凈資產,反映所有者(股東)在企業資產中享有的經濟利益。
③所有者權益的來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具體表現為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含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其他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16.(1)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人。
①收入具有以下特征:a.收入是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b.收入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的增加;c.收入是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②企業收入的來源渠道多種多樣,不同收入來源的特征有所不同,其收入確認條件也往往存在壹些差別,但收入的確認除了應當符合定義外,至少應當符合以下條件:a.與收入相關的經濟利益應當很可能流人企業;b.經濟利益流人企業的結果會導致資產的增加或者負債的減少;c.經濟利益的流入額能夠可靠計量。
③收入的分類: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收入是由企業的主營業務所帶來的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是由企業的兼營業務所帶來的收入。收入按性質不同,可分為銷售商品收入、提供勞務收入、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等。
(2)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①費用具有以下特征:a.費用是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b.費用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的減少;c.費用是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②費用的確認除了應當符合定義外,至少應當符合以下條件:a.與費用相關的經濟利益當很可能流出企業;b.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結果會導致資產的減少或者負債的增加;c.經濟利益的流出額能夠可靠計量。
③費用的分類:費用包括生產費用與期間費用。生產費用是指與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費用,按其經濟用途可分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生產費用應按其實際發生情況計人產品的生產成本;對於生產幾種產品***同發生的生產費用,應當按照受益原則,采用適當的方法和程序分配計入相關產品的生產成本。
期間費用是指企業本期發生的、不能直接或間接歸入產品生產成本,而應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各項費用,包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
(3)利潤是指企業在壹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
①利潤反映收入減去費用、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減去損失後的凈額。
②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凈額、直接計人當期損益的利得和損失等。其中,收入減去費用後的凈額反映企業日常活動的經營業績;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和損失反映企業非日常活動的業績。
③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和損失,是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最終會引起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者損失。企業應當嚴格區分收入和利得、費用和損失,以便全面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
17.會計計量屬性是指會計要素的數量特征或外在表現形式,反映了會計要素金額的確定基礎,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
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壹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並可靠地計量。
18.(1)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2)收入-費用=利潤
(3)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 =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
19.(I)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每天都會發生多種多樣、錯綜復雜的經濟業務,從而引起各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動,但並不影響資產與權益的恒等關系。資產與權益的恒等關系是復式記賬法的理論基礎,也是編制資產負債表的依據。
(2)就“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式而言,經濟業務的發生引起會計要素的變動同樣不改變該等式的恒等性。
具體的變動情況有以下九種:
①資產和負債要素同時等額增加;
②資產和負債要素同時等額減少;
③資產和所有者權益要素同時等額增加;
④資產和所有者權益要素同時等額減少;
⑤資產要素內部項目等額有增有減,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要素不變;
⑥負債要素內部項目等額有增有減,資產和所有者權益要素不變;
⑦所有者權益要素內部項目等額有增有減,資產和負債要素不變;
⑧負債要素增加,所有者權益要素等額減少,資產要素不變;
⑨負債要素減少,所有者權益要素等額增加,資產要素不變。
第三章會計科目與賬戶
20.
(1)會計科目按其反映的經濟內容不同,可分為資產類科目、負債類科目、***同類科目、所有者權益類科目、成本類科目和損益類科目。
(2)會計科目按提供信息的詳細程度及其統馭關系,可以分為總分類科目和明細分類科目。
(3)總分類科目和明細分類科目的關系是:總分類科目對其所屬的明細分類科目具有統馭和控制作用,而明細分類科目是對其歸屬的總分類科目的補充和說明。總分類科目及其所屬的明細分類科目,***同反映經濟業務既總括又詳細的情況。
21.會計科目的設置原則:合法性、相關性、實用性。
22.賬戶是根據會計科目設置的,具有壹定格式和結構,用於分類反映會計要素增減變動情況及其結果的載體。
(1)根據核算的經濟內容,賬戶分為資產類賬戶、負債類賬戶、***同類賬戶、所有者權益類賬戶、成本類賬戶和損益類賬戶六類。
(2)根據提供信息的詳細程度及其統馭關系,賬戶分為總分類賬戶和明細分類賬戶。
(3)賬戶的期初余額、期末余額、本期增加發生額和本期減少發生額統稱為賬戶的四個金額要素。對於同壹賬戶而言,它們之間的基本關系為:
期末余額=期初余額+本期增加發生額-本期減少發生額
(4)會計科目與賬戶都是對會計對象具體內容的分類,兩者核算內容壹致、性質相同。會計科目是賬戶的名稱,也是設置賬戶的依據;賬戶是會計科目的具體運用,具有壹定的結構和格式,並通過其結構反映某項經濟內容的增減變動及其余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