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如何杜絕會計做假賬 詳細?0?3

如何杜絕會計做假賬 詳細?0?3

董力為 當今會計信息失真的話題為人們所關註,故意隱瞞真相做假賬屬於犯罪行為,但是由於會計法規本身的缺陷或存在操縱利潤余地也會造成信息失真,屬於非人為的“假賬”。近年來日本會計核算與監督制度上的改革就是為正確反映企業經濟信息、減少利潤操縱余地,消滅做假賬的制度性因素。 時價會計的導入 日本最近推行的時價評價會計主要指對有價證券進行市價評估,對上地等進行公允價值評估以及資產減值處理。 首先,日本從2000 年9 月期中財務報告開始對有價證券進行市價評價。股價的持續下落,使企業互相持有的股票等有價證券資產價值減少,如不披露便是隱含損失。如會計上進行市價評估,形成評價損失,相關企業的評價損失是很大的。 損失排名第2 的朝日啤酒公司於2000 年12 月的聯合會計報告形成130 億日圓的赤字,其主要原因是400 多億日圓的有價證券賣出損失。2000 年初保有有價證券1100 億日圓,屆時已存在 260 億日圓的隱含損失。這些證券主要是朝日啤酒公司的主辦銀行住友銀行的股票,隨銀行業股票全面下跌,其隱含損失逐漸擴大。為執行市價評價的會計原則,率先進行評價,然後做賣出處理。又如東芝公司擁有其子公司東芝PURANNDE 的股票,最初賬面價值按每股 630 日圓記入,而至 2001 年 2 月 14 日市價 270 日圓,如果乘上擁有股數*** 140 億日圓的損失。如果忽視其評價損失,不做處理即形成資產的空洞化。 其次,新會計準則要求做減值會計處理、資產減值會計指資產的帳面價值高於可收回價值(公允價值)時,企業將此差額做損失處理。日本的企業在泡沫經濟時形成的資產 1997 年後它的可收回價值有很多都低於賬面價值,比如:1)收益差的工廠、生產線(現金流量現值低於帳面價值);2)不能提高利潤的營業點(利用的固定資產等);3)豪華的集團公司本部大樓;4)研究設施(投資成果不透明部分);5)公司豪華宿舍:進修培訓中心、休養設施; 6)土地;7)企業重組產生的閑置地域;8)購買企業的費用(商譽)不能回收;9)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 2000 年 3 月日本在會計上對土地實施公允價值評價。過去企業貸款主要靠土地擔保,銀行收回的土地進行公允價值評價後,遠遠低於擔保時的價值,如還沿用過去的賬面價值記賬,即造成信息失真。尤其對擁有末開工營業用地的企業影響最大,這主要是因為這種資產不能形成現金流入。三菱地所公司擁有的土地按照路邊同等土地價格進行市價估價,結果低於賬面價格(1100 億日圓)僅為200 億日圓,差額900 億日圓。 其實資產減值會計也就是正確評價資產價值並做會計處理,有助於企業合並、分立和重組、承包,有利於企業的發展,盡管計劃在2003 年3 月啟動,但是壹些企業早已在減值會計采用前提前采取對策消滅隱含損失。這種企業自發行為,可見導入減值會計、披露真實信息的意義重大。 現值評估退休金提存 2001 年3 月開始實施的退休福利計劃會計(日文為退職給付會計),要求企業披露退休年金和退職金的積累不足問題,並且必須進行會計處理。這就面臨兩個信息失真問題,首先是企業支付給年金信托機構的資產貶值問題,日本的企業大多以本企業持有的股票來支付,新會計準則要求對交付的資產進行時價評價,如2000 年鬥月1 日交付給年金信托機構的股票,2001 年1 月11 日股價下跌很多,進行市價評價就形成很多企業的間接損失。由於日本的經濟不景氣,股份壹直低迷不振,由股市帶來的損失(不是企業欠交付)稱為“二次損失”,如果這些損失不揭露,仍然形成虛假會計信息。退休金資產“二次損失”排名前十名中隱含損失最多的富上通列為第壹名,金額達1,992 億日圓。 其次,企業在雇員退職時壹次性支付的退職金的積累不足壹直在隱蔽著,過去壹直堅持把退職時應支付總額按 10%貼現率計算每期提存準備金,新會計準則按再融資利率貼現,即對它進行市價評價,然後再加上利息費用。顯然現在的利率遠低下 10%,貼現率越低現值越高,這樣企業普遍存在的積累不足問題便暴露出來。據 1999 年9 月的測算,豐田公司的退職基金欠缺 6,000 億日圓,嚴重積累不足,如果進行費用處理的話,對該年度的利潤影響很大。但是盡管這樣,日本政府還是推行這壹項會計改革,因為它迫使企業承擔支付職工保障基金的義務(沒有支付能力就別辦企業),也使部分企業將其支付困難的風險提前暴露,使人們得到真實信息。 聯合財務報表的推行 把集團內子公司企業的個別財務報表編為聯合財務報表在日本稱為“連結會計諸表”,這項改革是從1999 年度(2000 年3 月)開始的。日本的財務報表的編制傳統上是個別基礎 (Bas),現改為聯合基礎編報,法律上的單個企業,包括母公司及子公司單獨報表不能真實的反映企業損益情況,如集團內壹個子公司虧損了,但是有可能是出於集團利益的內部價格轉移(如高價購買另壹個子公司的原材料,采購成本加大),另壹個公司可能贏利(銷售收入增加,利潤增加)。也有可能由於集團生產布局使子公司損益不均,但是只要集團整體贏利就會帶來所有子公司市場價值(如股價)上升。信息扭曲最為突出的是控股公司,控股公司有本身有業務或直屬企業的,也有只是保有子公司股份或者控制著子公司的,後者稱為純粹控股公司。它的收入主要是來自被控制公司以紅利為主的投資報酬,他支出只是很有限的辦公費用,很明顯這樣計算出的損益不符合實際,他所控制的資產遠不止如此,對於融資擔保和發行新股都不利。據日本1949 年的《壟斷禁止法》純控股公司被禁止,1997 年日本政府對純粹控股公司解禁(自由成立純控股公司),NTT 公司等紛紛成立或改組為純控股公司,隨之合並財務報表的要求強烈起來。 控股標準改為控制力標準,控股標準是指擁有被控制公司超過50%的帶表決權的股票。雖然沒有超過 50%的股票,但是如擁有大部分表決權,實質上控制著企業,而不能納入合並報表範圍是違背“實質重於形式”的會計基本原則的。而在控制力標準下,不壹定非要擁有超過 50%的股票,只要實際控制著該企業即可以納入合並報表的範圍,實際上納入合並報表的範圍的企業擴大了,也符合會計原理。但是實質控制的情況復雜,種類很多,辨別成本高,美國出於這壹考慮采用的是前者,國際會計準則采用的是後者。這裏關鍵是控制力的解釋和界定,日本是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解釋大體相同,納入不了子公司範圍的按照關聯方處理(權益法)、納入不了關聯方範圍的按投資處理。 實施聯合財務報告為基礎的會計政府是要付出代價的,即減少稅收的可能。單獨報告情況下,集團內A 公司虧損不上稅,B 和C 贏利要上稅,但是如果合並報告的話,B 和C 公司的贏利要彌補A 公司的虧損,B 和C 公司的贏利就減少,總體的納稅所得就減少,這樣最終政府稅收收入將減少。日本進行實質的聯合報表改革後,政府稅收將要影響數千億日圓,盡管存在這壹負擔,日本政府仍擬從2002 年度開始實施“連接納稅會計”,可見其糾正信息失真的決心。 三重審計制 日本的企業審計大分類上分為企業內部審計和企業外部審計,企業監事人審計屬於內部審計,所有企業都要搞,是政府要求的。會計審計人審計根據商法是面向大企業的,會計審計人指聘任的專門審計人要求必須有註冊會計師資格,此人隸屬於企業所以可以理解為內部審計。 註冊會計師審計面向上市企業即公開企業,其註冊會計師必須是獨立於企業、社會上的會計師事務所,屬於外部審計。像豐田、索尼、本田公司那樣的既是大企業又是公開上市企業就要接受企業監事人、會計審計人和註冊會計師的三重審計。也就是說日本的會計信息監督靠政府、企業和社會三重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