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教育在會計學科建設中的地位已經得到會計學界的認可,而對會計教育進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意義也日益顯現。近幾年來,我國會計學界對會計教育的研究取得豐碩成果。本文指出了我國目前大學會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簡要說明我國會計教育面臨的新環境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我國加入WTO後會計教育存在的壹些問題及提出了解決的對策,也提出了加強會計教育研究的建議。WTO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在於:我國會計教育的進壹步擴大對外開放;會計教育領域的競爭機制引入;人們對會計認識的提高,及對高層次會計人才的需求。WTO對會計教育的挑戰主要包括政治經濟的變化、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會計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國外教育機構的競爭等。
關鍵詞WTO 知識經濟 會計高等教育 會計教育研究 機遇 挑戰
目錄
前言…………………………………………………………………………………………………………………3
壹、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會計環境的變化………………………………………………………………………4
(壹)、經濟全球化將推進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4
(二)、經濟全球化將促進國內外會計文化的交匯…………………………………………………………4
(三)、經濟全球化將加速我國會計與教育服務領域的開放………………………………………………5
(四)、經濟全球化將加劇我國會計職業界的競爭…………………………………………………………5
(五)、經濟全球化將加快我國會計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6
二、 經濟全球化下我國高等會計教育的改革創新……………………………………………………………6
(壹)、教育目標創新……………………………………………………………………………………………6
(二)、教育戰略創新……………………………………………………………………………………………7
(三)、培養機制創新……………………………………………………………………………………………8
(四)、知識體系的整合創新……………………………………………………………………………………8
(五)、教學模式創新……………………………………………………………………………………………9
(六)、教育理念創新……………………………………………………………………………………………9
三、結語…………………………………………………………………………………………………………10 四、參考文獻………………………………………………………………………………………………………11
前言
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潮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壹趨勢日益明顯,並呈不斷加速之勢。所謂經濟全球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世界經濟展望》(1997)解釋:“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簡單概括,全球化實際上是經濟發展使各國日益相互依賴的過程,也是建立壹個無疆界經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資源得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合理配置。經濟全球化趨勢將引起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劇烈的制度變革。其中,中國的教育市場尤其是高等會計教育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同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因此,重新審視我國會計教育的現狀,探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高等會計教育改革的趨向,是當前急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壹、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會計環境的變化
(壹)、經濟全球化將推進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國各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封閉保守走向開放合作,實現互利互惠的過程。該過程實質上已將壹國之內的經濟運行機制擴展到全球範圍,這既是經濟全球化最本質的特征,也是會計環境變化最集中的表現。因此,在樹立經濟全球化觀念的同時,應確立會計發展的國際化觀念。會計國際化是伴生於經濟全球化的壹種趨勢,是壹個發展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隨著企業經濟業務日趨復雜、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合並浪潮不斷掀起、跨國公司的進壹步發展、大型的集團公司不斷湧現,出現了許多新的組織形式和經濟業務類型,這些對會計理論和實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培養適應跨國性的會計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經濟環境的這種發展變化,客觀上要求我國會計向國際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慣例靠攏,即推進我國會計的國際化進程。
(二)、經濟全球化將促進國內外會計文化的交匯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我國對外開放的進程將進壹步加快,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中外雇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頻繁,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觀念將不斷地滲入我國的政治、經濟生活等各個方面,從而對我國傳統的文化、觀念等產生深刻的影響。中國會計文化也不例外,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市場的開放以及競爭的加劇,它將進壹步地與國際會計文化融合。如在會計意識與觀念上,會計人員必須樹立和強化全球意識、競爭意識以及風險觀念、外向經營觀念、遵從國際慣例觀念;在會計的價值觀上,將更加強調職業判斷和行業自律、會計處理上的真實反映與樂觀主義、信息披露上的公開與透明;在行為規範上,將更加註重國際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將成為各國會計人員***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成為各國會計行為的指南和判斷會計行為是否科學的主要依據。會計的國家特色或區域特色逐漸淡化,國際化將得到強化,會計真正成為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登上了國際經濟大舞臺。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傳統會計文化將逐步融入國際會計文化,正如美國著名會計史學家邁克爾?查特菲爾德所說“會計的發展是反應性的,也就是說會計主要是應壹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並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會計文化是對會計環境的反映和高度概括與提煉,體現的是會計理念和思想的精髓,而這種理念與精髓正是來自於會計環境。
(三)、經濟全球化將加速我國會計與教育服務領域的開放
我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WTO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同時也是進壹步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制度保證。根據世貿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之規定,我國的許多服務貿易領域將向國外開放,其中,會計服務以及教育服務是兩個重要領域。
在會計服務領域方面,我國的註冊會計師審計業務和會計軟件市場將成為國外會計公司的爭奪對象。如世界著名的國際會計公司(現在應為“四大”),它們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技術優勢、先進的管理等將會更多地在我國許多大中城市設立相應機構、布設網點,搶占中國的會計市場,其他國外會計公司也將會緊跟其後。壹旦審計市場和會計軟件市場全面對外開放,必將對國內的註冊會計師事業和會計軟件事業形成巨大的沖擊,也對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之間、會計軟件公司之間的聯合與重組,對會計服務質量、會計人才素質的提高產生巨大的壓力。
在教育服務領域方面,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知識的傳播己越來越不受國界的限制,各國的發展也愈益依賴知識和信息的廣泛應用。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各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也是各國高等教育必須作出的戰略選擇。中國的高等教育也將隨著網絡化、信息化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而進壹步走向國際化。國外的教育機構紛紛“走進來”進行跨國辦學,不僅可以直接辦學,也可以通過英特網開展“遠程教育”來間接辦學,同時“走出去”的出國留學人員也會大幅度增加;此外,各種國外的認證考試也是教育市場準入方式的壹種,即所謂的“在服務消費國的商業存在”,如以會計為例,英國的ACCA、AIA、加拿大的CGA等高級職業資格考試在我國正升溫受寵。
(四)、經濟全球化將加劇我國會計職業界的競爭
在會計市場將全面開放的同時,我國會計職業界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也將空前激烈。首先是來自於國外會計師的競爭,因為隨著國外企業、國外公司大量進入我國市場,它們會帶來壹批會計專業人員,這些會計專業人員長期在“國際遊戲規則”下從事會計、審計業務,除了精通國際公認的會計、審計準則,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能外,還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全新的理念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其次是來自於會計執業人員本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會計人員面臨的不僅是日益復雜的國內業務,而且有許多新型的國外業務;不僅要對內提供企業經營管理用的會計信息,而且要向企業外部包括世界各地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會計信息。這就要求我國的會計人員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和較強的專業技術能力,然而在我國1300余萬會計從業人員中,有將近七成是大專學歷以下的,他們現有的業務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難以適應這些要求。
(五)、經濟全球化將加快我國會計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
在經濟全球化進入發展階段後,其目標在於積極參與***建、整合全球化的組織制度及法制規範(伍中信、杜晶,2002)。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而建立的,市場經濟在壹定程度上也是法制經濟。自改革開放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適應會計的國際化要求,我國在會計法律、法規及制度等方面的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修訂了《會計法》、頒布了《企業會計制度》等,使我國的會計法規體系基本建立起來,初步做到有法可依。但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逐漸深入,現行的會計法規體系呈現出不周密、不完善,如有些會計法規的規範內容狹窄、缺乏可操作性,不同層次會計法律法規的不協調性,有些規定與國際慣例特別是與WTO的規範間存在沖突等。因此為主動參與並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必須建立、健全會計法規體系,加強對法律、法規執行機制建設,使我國的會計工作步入法制軌道。
二、經濟全球化下我國高等會計教育的改革創新
(壹)、教育目標創新
會計作為國際性商業語言,受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影響較大。就高等會計教育的目標而言,長期以來會計教育界對此進行了廣泛地探討,達成了壹定的***識,但仍存在壹些問題。以本科會計教育為例,國家規定本科會計教育的目標為:“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經濟管理部門、學校、研究機構從事會計實際工作和本專業教學、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即所謂的“三位壹體式”目標。我們認為這是壹個不切實際的、虛擬性的目標。主要體現在:培養目標的定位過高、表述上過於籠統、各學歷層次的培養目標界限不明確。因為會計實際工作、教學工作以及科研工作三者在知識結構、理論基礎、實務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有顯著的差異,對於本科教育而言,要實現“三位壹體式”的目標有點好高騖遠、偏離實際。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會計人才需求層次將逐步提高,會計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比例也將會逐漸擴大。因此,有必要對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即教育目標創新。
教育目標的創新要以其學科的性質作為背景。就高等會計教育而言,其學科的性質屬於以應用型為主,這在我國會計理論界已基本形成***識。正因為如此,會計學科的性質決定了會計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會計人才。從我國會計教育培養模式來看,應用型、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在高等會計教育中占主導地位,而學術型或理論型的人才培養只占少數。從會計人才培養的結構和渠道看,學術型或理論型人才主要是會計碩士中的壹部分和會計學博士,應用型人才則主要是本科及部分碩士,“應用型人才的最終學位是碩士,但對理論型人才來說,碩士只是過渡性學位,終極學位是博士”(周新城、任兵,1997)。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應用型、復合型會計人才將是社會廣泛需求的人才,也就是說,本科生教育及碩士研究生教育作為最主要的教育學歷層次將在整個會計教育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因此,對於我國高等會計教育來說,其目標應定位為: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盡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不斷培養出具有全球意識、發展眼光、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力的應用型、復合型會計人才,即具有國際化、未來化和創業化。
(二)、教育戰略創新
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而實施國際化戰略可采取諸如推行雙語教學、推進教材國際化及師資水平的國際化等措施。其中,有步驟地推行雙語教學是高等會計教育改革的切入點。教育部高教司已在2001年制定了推動“雙語教學”的文件,提出今後本科教育20%以上的課程必須進行雙語教學,也就是說在高等院校20%以上的課程要用英語或其他外語來進行教學。這對我國的本科教育將是壹個巨大的促進,也將是壹場大的教學革命。推行雙語教學既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培養他們適應對外交流的能力,也有利於直接了解國外先進的會計理論和方法、掌握國際會計實務和慣例。
會計教材作為會計教學的基礎,其質量優劣是影響高素質會計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之壹。我國目前的會計教材雖然品種多樣、數量繁多,但是在質量上良莠不齊,教材編寫上各自為政、隨意性較大,內容上比較刻板、低水平重復,難以達到經濟全球化下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水準。我們認為,推進教材的國際化是我國高等會計教育改革的重點。而推進教材的國際化可有兩大途徑:壹是增加使用國外,尤其是美、英等發達國家的會計原版教材,二是組織編寫具有國際化水準的會計系列教材,教材的編寫可以適度打破傳統的要素主義和結構主義的思維習慣,借鑒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引用國內外的典型案例,增加學科的最新成果及發展趨勢,既要體現教材的國際化,又要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體現中國特色。
高校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其水平高低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高低,近年來,隨著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逐漸推進,會計教師在知識的更新中整體素質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許多問題,比較突出的有:壹是師資的學歷層次偏低,據統計高等院校專業教師中具有碩士及碩士以上學歷的僅占25%左右,難以勝任本科及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師資要求;二是具有國際化水準的師資尤其是勝任雙語教學的師資嚴重不足;三是師資的業務素質整體偏低,如專業知識的老化、理論與實際的脫節、知識結構欠缺、科研質量不高等;四是師資隊伍的不穩定性,主要表現在高學歷會計人才難以加盟教師隊伍,現有的高學歷教師又有流失想象。所有這些構成制約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也影響我國會計學科的發展和走向國際化的時間表。而師資質量的提高非壹朝壹夕所能解決的,因此,師資的國際化成為我國高等會計教育改革的難點,需要政府、社會、高校及教師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
(三)、培養機制創新
要培養具有國際化、未來化和創業化的會計人才,首先必須創新高等會計教育的培養機制。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壹是管理機制創新。管理機制即管理的機理與制度,有宏觀與微觀之分。就宏觀而言,是指國家在會計教育政策、發展計劃上的管理。依據我國的培養目標與現狀,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要制定科學的會計教育政策和發展計劃,消除目前的混亂狀況,例如在學歷層次上規劃本科生的百分比、研究生的百分比,在布點設置上那些學校可以辦會計專業,那些學校不能辦會計專業等,都要有個科學的標準;就微觀而言,是指學校管理機制,學校是辦學主體,如何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是高校的職責,對此首先要寬口徑、厚基礎,目標是夯實學生的基礎,拓寬知識面,在課程設置上外延兼融,註重增加交叉學科的教學;其次是實行2+2模式,即通識教育與專業分開,允許學生自選專業,培養學生的個性。二是引導機制創新。對會計學生教育時應采取引導式、啟發式教育,取消目前單向填鴨式教育模式。目前我們的會計教育模式依然以教師講授為主,每門課課時是固定的而且要點名上課,布置作業考試等,這種方式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學生被動學習,效果不佳。我們認為應采用開放式課堂教學,采取雙向交流式,教師引導學生自學,學生點評,教師輔導。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事先計劃好,布置課外參考書。讓學生學事前預習、研究提出問題,教師可針對性解答。對於考試制度也應作相應的改變。三是激勵機制創新,即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及教師教育質量的提高。對於學生的激勵有多種形式,例如免修制、學分制、表彰與獎罰結合等;對於教師的激勵,主要是對教育質量高的給予表彰、晉升等。教育的激勵對象壹定是雙重的,即教與學雙方。四是評價機制創新。評價機制創新應包括:(1)評價內容的全面化,即從多方面評價教育教學,不僅要評價學生所學知識的多少和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還要評價其綜合運用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2)評價方式的動態化,即對會計教育的評價要有利於促進教學雙方總結經驗、調整方法、改善手段,提高教學效果;(3)評價指標的系統化,即要從學生的知識面、綜合素質、能力等各個方面系統評價。
(四)、知識體系的整合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會計教育停留在“會計制度或準則+解釋說明”的階段,縱覽近幾年各財經類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采用的會計教材,盡管已經吸納了許多會計學科發展的新內容、新成果,但從教材的體例及內容的安排上看,絕大多數的教材仍是對我國現行會計準則、財務規定、稅收政策等按會計要素分門別類地加以解釋和例案,而忽略了對會計準則的動態特征及其背後蘊涵的內在規律的闡述,其結果是學員壹開始就陷入對會計處理的具體描述之中,往往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壹旦遇到新的經濟業務時便無所適從。再以會計課程設置為例,過去會計教育過多地強調行業特點,會計課程基本上按行業為中心進行劃分,導致學生只懂某行業的會計核算,對其他行業及其相關經濟管理的知識知之甚少,學生的知識面相對比較狹窄;經過20多年的課程體系的改革,目前各高校會計已轉為按會計職能分類,開設了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以及成本管理會計、審計、電算化會計等課程,課程的系統性有所加強,學生對會計知識的了解有了壹定的深度,但是在知識的廣度上、各種能力的培養上仍顯得欠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及環境的巨變,各種因素會交互作用,其他相關學科也會更多地向會計學科滲透,會計的知識體系必將擴展。因此,重整知識體系、改變目前會計教育中知識體系上的非適應性,從現在的“傳輸知識”的模式向引導學生“如何學習”的模式上轉換是我國高等會計教育的重心。國外的壹些做法和要求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美國會計學會(AAA)所屬“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AECC)”在第1號公報《會計教育目標》中指出:學校會計教育的目的不在於訓練學生畢業時即已成為壹個專業人員,而在於培養他們未來成為專業人員應有的知識和才能。這些知識和才能有:(1)技能,包括溝通技能、智力技能和人際技能;(2)知識,包括壹般性知識、組織與經營知識和會計、審計知識;(3)專業認同,包括專業思想、職業道德和價值觀。筆者認為,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對會計人才的要求,在我國高等會計教育改革中,對於知識體系的重整應突出以下幾點:(1)會計專業知識教育與專業判斷能力和專業敏銳力培養並重;(2)增加相關專業知識的教育,如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財政學、國際稅收、西方經濟學、國際關系學、國際經濟法等,厚實理論基礎;(3)註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提高其競爭力。綜合素質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科技人文素質等,能力包括溝通能力、較好的外語交流能力、自學能力、計算機與網絡應用能力等。
(五)、教學模式創新
當前我國高等會計教育模式在諸多方面仍顯得滯後,具體表現在:(1)教學計劃的程式化,有的會計教學計劃壹經制定數年未作修訂,難以適應會計教育環境的變化及市場對會計人才素質的要求;(2)教育模式的應試式,以考試的成績或名次作為衡量學生的唯壹依據,不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3)教學內容的單壹化,從會計課程的設置到教學內容的講授始終受到專業思想的限制,就會計而論會計,不利於學生知識面的拓寬;(4)教學手段的模式化,大部分的學校、絕大多數的課程仍然采用傳統的“教材——講稿——黑板——粉筆”式,信息化程度不高,不利於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5)教學方法的傳統化,“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是我國會計教育的傳統方法,課堂上老師不停地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6)指導思想上的片面性,會計教育過分註重會計理論的教學,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以及思想素質教育的重視不夠,不利於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
經濟全球化對高等會計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對傳統會計模式進行全方面的改革,在教學方式上,變單向式教學為雙向式或多向式教學;在教學手段上,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如利用計算機網絡教室、會計教學軟件和多媒體課件開展演示教學;利用計算機網絡教室對教學內容開展交互探討教學;借助計算機技術將現實問題在課堂上進行模擬教學;利用計算機網絡廣泛開展遠程教學等。
(六)、教育理念創新
在眾多的教育理念中,終身教育理念被很多教育專家稱作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理論。我國的會計教育從時間安排上看包括會計的在校專業教育(即學歷教育)與會計的後續教育(即在職教育),而學歷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並且所學的知識也是相對靜止的。學生在步入社會工作以後,他所面對的是環境的不斷變化以及制度的不斷變遷。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面對國外強大的競爭對手,若不進行知識的更新,將使我國的會計行業與會計人員處於被動狀態。而在我國,會計教育表現出明顯的非後續性,盡管我國在註冊會計師和會計專業職稱的資格認定上要求所有的專業人員都需要參加壹定形式的繼續教育,財政部在1998年1月也發布了《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對中、高級會計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時間作了規定,但從實際情況看,這往往流於形式、收效甚微。而在國外,專業人員的後續教育被認為是企業與組織發展中具有戰略意義的壹件大事。因此要更好地適應環境,就要會計人員繼續學習,不斷地更新知識、更新觀念,樹立終身教育理念,特別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同時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的更新在加快,知識處於裂變狀態,新的觀念、新的知識層出不窮,我們的會計學更是如此,因為企業在不斷的重組、新的會計事項不斷出現,新的會計理念在不斷地出新,因而會計學知識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只有通過不斷的接受繼續教育,會計學者、會計從業人員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推進會計學的進壹步發展。
三、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使我國的會計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最直接的影響表現在我國會計人員的素質面臨嚴峻的考驗。因此必須改革傳統會計教育,培養能夠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知識結構和業務素質的復合型會計人才是我國當前高等會計教育面臨的壹個緊迫問題。
參考文獻
1. 經濟日報產經新聞部 中央電視臺《中國報道》編,WTO中國人——如何做全球化市場贏家. 北京. 長征出版社. 2000
2. 閻達五:面向21世紀會計學類系列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0
3. 劉永祥:高等會計教育改革若幹問題的初步思考.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教版). 2000(1)
4. 孫錚、王誌偉:加入WTO後中國會計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前景. 會計研究. 2002(6)
5. 馮正權:經濟、技術和社會的發展對會計教育挑戰. 上海會計. 2002(3)
6. 王松年、戴繼雄:經濟全球化與國際會計(上)(下). 上海會計. 2001(1)(2)
7. 伍中信、杜晶: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會計改革. 管理世界(月刊). 2002(4)
8. 王開田:會計規範理論結構.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1 .
9.《中國教育報》、《科技導報》、《中國財經報》等,2001年—2002年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