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漢斯·馮·塞徹特的個人生活

漢斯·馮·塞徹特的個人生活

漢斯·馮·塞徹將軍出生於1866年。他出生在壹個貴族家庭。他是普魯士將軍的兒子。從1885開始,他就在亞歷山大大帝衛隊的擲彈兵團服役。19歲晉升為步兵團軍官。他在文學方面有特長,曾經在體育方面獲得過壹個不尋常的稱號,叫做“Abitur”(類似於“運動員”)。

1889從陸軍軍事學院畢業後,被調到總參謀部,從此仕途壹帆風順。第壹次世界大戰初期,塞徹特擔任第3集團軍參謀長。他和韋策爾在法國北部作戰成功,被調到新成立的11軍團任參謀長。

1893與多蘿西婭·法比安結婚。婚後兩人沒有孩子,但感情很好。他們壹起去英國和地中海周圍的國家旅行,參觀名勝古跡和他們感興趣的人。

1896進了職工學校,然後在壹線和職工單位交替服役,每次服役他的好名聲都在上升。

1914八月1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是柏林第3集團軍參謀長。西克特的軍隊是亞歷山大·亨利希·魯道夫·克魯克的1部隊的壹部分,在著名的德軍“施利芬計劃”中擔任最重要的右翼攻勢。隨著“馬恩河奇跡”的發生,德軍計劃破產,1軍被迫撤退。然而,馮·西克特在維裏和索利斯的戰鬥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個人才能和領導能力。他被認為是高級參謀人員的自然候選人。

1915年3月,在東加利西亞擔任新組建的11軍參謀長,上司是奧古斯特·馮·麥肯森將軍(後來的德國元帥、大十字勛章獲得者)。在5月2日開始的大攻勢中,11軍和奧匈第四軍壹起采取主攻。他們像廢墟壹樣消滅了俄國第三集團軍,並在兩周內前進了100英裏。

11軍兩天內俘虜了140000名俄軍俘虜,壹個月內收復了奧匈首領塞普雷米什爾。德意誌皇帝威廉二世授予馮·西克特最高軍事榮譽勛章,又稱勇氣勛章。6月底11軍攻占倫貝格時俘虜25萬余人,隨後1914於8月4日攻占華沙,8月底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要塞。11集團軍群I * *向前推進300公裏,到9月底,波蘭突出部被徹底清除,徹底解除了俄軍對加利西亞的威脅。馮·西克特被突飛猛進地提升為準將將軍,他的上級司馬肯森獲得元帥軍銜。同時被抽調到新成立的“馬肯森集團軍群”,任務是完成奧匈帝國軍隊無法實現的目標——消滅塞爾維亞抵抗,打開通往巴爾幹半島和奧斯曼帝國的道路(1299 ~ 1922)。由德軍11、奧匈軍3、保加利亞軍1組成的進攻部隊於10年6月6日發起進攻。110年6月底,所有塞族部隊不是被殲滅,就是逃往阿爾巴尼亞和希臘。壹個* * *俘虜了65,438+050,000名俘虜,馮·西克特在Pour le Merite上獲得了橡樹葉勛章(擁有橡樹葉英勇勛章)。

“馬肯森集團軍群”在保加利亞壹直呆到1916年春天,準備壹舉殲滅塞薩洛尼基的盟軍,但由於凡爾登戰役消耗了大量德軍,所以中止了。

1916年6月,俄軍在布魯西洛夫攻勢中擊敗奧匈帝國軍隊。埃裏希·馮·法爾肯海恩(德軍總參謀長)和弗蘭茨·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奧匈總參謀長)緊急將西克特調往加利西亞,擔任奧匈第七集團軍參謀長,任務是幫助阻止俄軍前進,恢復兩軍信任關系。此時,東線德軍與奧匈帝國軍隊的關系非常緊張,西克特深深體會到了這壹點。他從來沒有得到過他名義上的上司v·普法蘭澤-巴爾丁將軍的尊重,他“從來不是德國人的朋友”(在《西克特》中),但戰後,弗朗茨-巴爾丁將其歸咎於兩軍在總參謀長角色上的理念不同。西克特自己回憶說,他“到達,觀察,然後下達命令”,就好像他的老板不存在壹樣。當然,這種關系不會長久。西克特很快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卡爾大公集團軍群”的參謀長,協助大公指揮整個奧匈帝國-俄羅斯前線。西克特與卡爾大公配合默契,經過血戰終於將俄軍阻擋在喀爾巴阡山前線。隨即,卡爾大公的部隊加入了法金漢的第9軍(當時由於凡爾登戰役失敗,法金漢被免去參謀長職務,降職為第9軍軍長),參加了羅馬尼亞戰役,給愚蠢參戰的羅馬尼亞人壹個沈痛的教訓。戰役的最後階段,由於86歲的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壹世於1911年6月去世,卡爾大公繼任卡爾壹世皇帝,約瑟夫·奧古斯特大公接管了集團軍群的指揮權。

1917年,西克特擔任“集團軍群約瑟夫大公”的參謀長,由於德意誌帝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的敵對日益加劇,該集團軍群的處境越來越艱難。然而,當西克特最終離任時,約瑟夫·奧古斯特寫道,他想象不出比西克特更好的參謀長。

1917 12西克特來到伊斯坦布爾,擔任奧斯曼帝國(1299 ~ 1922)的總參謀長,軍銜為少將。原本德軍派出奧托·李曼·v·桑德斯將軍,但奧斯曼帝國(1299 ~ 1922)司令恩維爾·帕夏拒絕了這壹任命。當時,巴勒斯坦前線是最活躍的戰區。英國將軍埃德蒙·艾倫比·艾倫比在西克特到達前壹周剛剛占領了耶路撒冷,所以桑德斯將軍被派往巴勒斯坦前線並設法維持了僵局。作為奧斯曼帝國(1299 ~ 1922)的幕僚長,西克特是桑德斯的上司。但就奧斯曼帝國(1299 ~ 1922)的德軍任務而言,桑德斯的級別更高。兩者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沖突。於是,西克特的活動逐漸聚焦於他並不擅長的政治。

上半年,地中海東部戰場非常平靜,因為協約國和協約國都在1918年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了法國戰場。但是到了9月中旬,情況突然發生了變化。路易斯·弗朗徹·德斯佩雷指揮的盟軍突破了塞薩洛尼基的封鎖,艾倫在巴勒斯坦打敗了桑德斯的土德聯軍(三心二意的土耳其人瀕臨崩潰,英軍大量俘虜他們。但《英國軍事史》中記載:“少數德軍小分隊紀律嚴明。在分散的部隊、面目全非的面孔和大量分散的災難中,大約有兩個德軍團保持了凝聚力和鬥誌,他們像在閱兵場壹樣靈活,偶爾停止射擊,然後向後方移動。”)。5438年6月+10月保加利亞退出戰爭時,曾經橫跨歐、亞、非三大洲,遭受重創的奧斯曼帝國(1299 ~ 1922)已經無可救藥。

1918年10月30日,奧斯曼帝國(1299 ~ 1922)簽署停戰協定,允許所有德意誌人在30天內離開奧斯曼帝國(1299 ~ 1922)。西克特於19165438+10月4日經黑海抵達敖德薩,於19165438+10月13日返回德國(1965438+。西克特不情願地受到了新共和國的歡迎,但他清楚地表明了繼續報效祖國的決心。興登堡興登堡要他去柯尼希斯堡組織撤離烏克蘭和整個東線的德軍。他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這使他很自然地加入了德國代表團,作為軍事代表參加了巴黎和會。

1919 7月,他成為戰後德國陸軍參謀長,壹年後成為德國國防軍總司令。

從1920到1926,他在這個位置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怎麽估計都不為過。在那個國家政治動蕩和混亂的時代,他創建了壹支成為國家中流砥柱的軍隊,並被證明是他那壹代人中訓練最好、最強有力的領導人。他制定了重整軍備、重振士氣的計劃,這樣德軍最大的優勢——軍官團就可以保留下來,新的戰術戰法也可以醞釀出來。《凡爾賽條約》規定德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所以西克特制定的標準是:士兵身體健康,服役年限超過12年;軍官應該有25年以上的軍事經驗。壹旦妳成為國防軍的壹員,妳必須接受某壹方面的特殊訓練,重點是領導能力。他非常重視士兵的個人技能和主觀能動性。該合同禁止德國擁有軍事院校。他建立了以部隊為單位的聯合團級軍事教育體系。每個士兵都被訓練成中士,每個中士都被訓練成軍官,每個軍官都被訓練成將軍。每半年鍛煉壹次,提高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沒有坦克和高射炮,就用紙板和木頭仿制。德軍可能是唯壹壹支用玩具飛機模擬真飛機練習空中射擊的軍隊!單兵應在演習中自稱某排或代表8人機槍組。這壹切構成了馮·西克特的“十萬大軍”!

1918 65438+10月塞徹特前往君士坦丁堡擔任奧斯曼帝國最高統帥部參謀長(1299 ~ 1922)。當時奧斯曼帝國(1299 ~ 1922)有壹個德國顧問團。之後,塞克派李曼·馮德到巴前線指揮F軍作戰,並將駐土軍事顧問團置於其直接管轄之下。奧斯曼帝國(1299 ~ 1922)雖然因為國力有限不能長期作戰,但卻給了他為非基督教國家服務的經驗和信心。回國後,塞徹特成為巴黎和會德國代表團的軍事代表。合同簽訂後,塞徹特被任命為和平隊組委會主席。從那以後,塞徹特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壹支10萬人的訓練有素的軍隊,讓每壹個士兵都能重新訓練其他新兵並領導作戰,軍官也需要接受訓練才能勝任未來的指揮官和指揮。二戰期間,XTL所有的高級將領和指揮官,如隆美爾、博克、倫德斯泰特等元帥,都是下級軍官。塞徹特在德國軍事史上被稱為“國防軍之父”和“國防軍傑出的締造者”,與毛奇、李希霍芬齊名。

1926年秋,塞徹特未經保羅·馮·興登堡總統同意,邀請德國前王儲檢閱軍隊,成為* * *和政府攻擊的目標,被興登堡總統解職。

在擔任國防軍總司令六年後,他短暫地參與了壹些政治活動,並寫了幾本書。

1933年,塞徹特接受南京政府邀請,經法爾肯森豪推薦,對中國進行私人訪問。在此期間,他提出了《關於軍隊改革的建議》,不僅為中國未來的抗日軍隊建設提供了藍圖,而且使蔣介石堅持塞徹特必須再次來華監督工作的實施。最有意思的是,當史迪威給宋美齡提出未來再次改革國軍的建議時,宋美齡簡單看了壹下,沈思了壹會兒,對史迪威說:“這是德國顧問(塞徹特)以前提出來的。”該提案的主要內容如下:

精兵的建立與軍官階層素質的培養

根據1920年建立德國國防軍的經驗,塞徹特為中國的軍隊建設制定了三個中心思想:1軍隊是主權的基礎,是抵禦外來侵略的安全盾牌。軍隊的強大在於過硬的素質。陸軍的作戰潛力是以軍官團教育訓練為基礎的。基於上述思路,塞徹特提出組建新的教學旅,包括兩個步兵團、壹個炮兵營、壹個工程坦克和壹個通信連、壹個騎兵中隊,並配備由年齡較大和較年輕但精力充沛的軍官組成的顧問參謀團,他們有戰場可考,對學員進行單兵訓練。這說明塞徹特提出的教學旅與鮑爾等德國顧問的教學旅是不同的。後者是為了訓練部隊,期望在壹定時期內全國部隊達到統壹水平,而前者是為了教導現役軍官,期望軍官在指揮現代戰爭中有新的軍事技能和經驗。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第二,武器裝備問題

還有前軍的武器裝備問題,塞徹特也主張質量問題。他認為當時中國兵工廠生產的大部分武器彈藥已經不適用。所以需要從國外進口。但從長遠來看,我們必須發展國內的兵器工業。兵工廠的建立應該以歐洲軍火公司的援助為基礎。長期從國外購買軍火武器,不僅價格昂貴,在某些情況下還很危險。塞徹特第二次訪華後,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國國防工業的發展中。抗日戰爭初期,幾乎所有的重要港口都被日本侵略者占領了。武器進口受到很大影響。移到後方的兵工廠還是可以提供壹些前線需求的,它的基礎是塞徹爾打下的。

軍事指揮和管理系統

關於軍事指揮和行政系統,塞徹特建議,當時應該改善中國軍隊的職權劃分和軍官團的地位。中央主權的基礎在於軍隊置於單壹指揮體制之下,即主席直屬,但其前提條件應該是軍官的任命要按照統壹原則行使,不能放在個別師長或將軍手中(當時軍官任命比較混亂,指揮官可以任命師長,師長可以任命團長)。軍官團的建立應遵循顯而易見的原則,即可以在全國各地實施,必要時會毫不猶豫地使用碼頭手段對付與國家利益對立的個別分子。

4.嚴格控制軍費開支

對於軍隊的財務改革,塞徹特認為應該效仿德國主審計局,成立壹個獨立於軍政部門的專門控制機構。所有單位必須有嚴格的預算,會計和審計的格式和程序必須事先確定,標準在執行中是壹致的。可以選擇德國官員負責審計的實施,但主管必須是中國官員。蔣介石采納了這個建議,讓塞徹特為他找壹個有經驗的德國軍事審計員。

5.軍事和政治組織的重組

為了使軍事行政組織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塞徹特基於以下三點改組了軍政部。1軍事系統內部組織分工明顯,是行政成功的前提。在軍事指揮系統中,職能和權力必須明確界定。2軍事機器中的訓練、行政和指揮等單位應歸總司令管轄。三級負責指揮統壹是改革國軍的必要條件。

塞徹特第壹次來中國只是在二月份,但他對蔣介石印象非常深刻。蔣堅持塞徹特應該再次來中國監督這項工作的實施。塞徹特因身體原因拒絕來中國,但後來得知,如果他拒絕蔣介石的邀請,德國顧問團就有被法國取代的危險。於是以大局為重,於4月第二次來華,1934擔任總法律顧問。當年4月11,魏澤爾憤然離職。

塞徹特在華期間不僅擔任法律總顧問,還被委以前所未有的“主席的委托人”——即江的代理人的職務。以此身份,他可以代表蔣介石,與國民黨政府各機關負責人對話,地位僅次於蔣介石。軍政部長、陸軍訓練部長等高級官員,也必須親自到蔣官邸向他請教。而且規定每周二、周五上午10-12,需要提前註冊。這不僅是前三任總統都享受不到的地位和特權,即使在中國近代史上,也沒有其他外國人能如此受到國家元首的賞識和信任。

塞徹特第二次訪華,恰逢江西剿* * *,蔣介石有意塞徹特同時開始實施編組國軍和保護長江的工作。塞徹特認為,雖然對* * *的鎮壓已經基本結束,但中國內部局勢還不穩定,不應該貿然進行大量裁軍。同時,我國各項制度不上軌道,征兵制無法實施。1934的目標,還不如用有限的財力,用德國的武器裝備重新裝備少數中央軍部隊。蔣介石預計目標是60至80個師的大量,並使財政部長孔祥熙籌集5000萬元作為建設軍隊的額外費用。但塞徹特認為目標太大,短時間內完成不了,最多只能重組6-8個師。這種建軍理念是德國民族性的體現,是否適合中國國情值得商榷。中國壹直擔心人力和士兵。當時日寇隨時可能進攻,是用現有財力建設少數精銳部隊並逐步擴大,還是大量使用素質壹般但能應付現代化部隊的部隊?由塞徹特等顧問訓練的德械中央軍,隨後在淞滬抗戰中,與日本侵略者苦戰三個月,給了他們有力的打擊。,但經過這壹仗,這批中國精銳部隊也損失嚴重,很難得到補充。關於長江和沿海地區的保護,塞徹特認為這項工作是艱巨的,絕不是壹個人能夠兼顧的。他聘請了壹批德國的專家到中國服務,使中國第壹次系統地發展了防空警報系統。也有發展潛艇艦隊的計劃,可惜戰爭來得快,計劃未能實現。

為了應付日益增加的工作,塞徹特將咨詢小組從三個小組擴大到五個小組。第壹組是陸軍組,負責部隊的組建、工事的準備、信息的收集和通信設備的使用。壹旦戰爭爆發,領導小組的中心任務就是協助制定和實施作戰計劃。第二組是裝備供應組,所有的武器生產和采購都在這個組的管轄範圍內。第三組是軍事教育組。領導小組負責部隊的軍事教育訓練,協助教學大隊的編制和訓練,制定軍事教育方針,安排軍事演習,派顧問到各軍校任職。第四組負責人事。第五級負責編譯。從上面的分組可以看出,德國顧問的純平民顧問已經逐漸消失。

1934末,在塞徹爾做了詳細體檢後,醫生提示不宜過度勞累。塞徹特寫信表達離職回德國的意向,決定1935年春天回德國。3月6日,1935,塞徹特離開了南京。參謀長少將·王鄂代表他送行,並贈送他壹條白色的杭綢。塞徹特堅持不收,說病好了可以回來。同時,他以“最真誠的心情”推薦自己的得力助手法爾肯豪森為接班人。回國後,塞徹特還向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 1945年4月30日)提出建議並通過,將中國公使館升級為大使館,從北平遷至南京。但塞徹特死於1936,這對蔣介石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

塞徹特第二次訪華的實際工作時間只有十個多月。在華期間,他謹小慎微,眾所周知,嚴守崗位。在短暫的訪華期間,他為中國國防工業建設、中央軍校教育和防空能力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從1933到1935,他來到中國,擔任蔣介石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在西克特擔任代表團團長期間,德國顧問對中國統治集團和蔣介石本人產生了非同尋常的影響。與中國工農紅軍顧問李德相比,他為蔣介石設計的“圍剿”計劃顯然高明得多(對此眾說紛紜,碉堡封鎖戰術基本上是金漢鼎、戴嶽、劉維元等人發展出來的)。他作為主席的委托人,代表蔣介石本人處理軍政事務。周二和周五上午10點是國民政府軍政部長和軍校官員約見西克特的時間。由於不合時宜,大大小小的官員提前排隊,成了壹大景觀。

他為蔣介石提出的三個思想,影響了蔣介石的壹生。這三個原則是:1)軍隊是主權的基礎;2)軍隊的強大在於過硬的素質;3)陸軍的作戰潛力在於軍官團教育的培養。

馮·塞徹是壹位中國人民應該永遠記住的將軍。因為壹戰後中國的地位和德國差不多,兩國都被西方列強附加了不平等條約,馮·塞徹特非常同情中國,他也希望當時的中國可以通過加強國防來擺脫。1933,1934五月訪華後,成為國民政府總軍事顧問,馮·西克特將精兵強國的思想搬到中國,全力推進中國軍隊現代化。馮·西克特(Von sickert)對中國國防的最大貢獻是預言了日本即將挑起大規模侵華戰爭,並據此為中國軍隊指定了詳細有效的防禦計劃。如果沒有馮·塞徹特用現代軍事標準為我們打下的基礎,日本三個月毀滅中國的企圖可能真的成功了。不幸的是,馮·西克特將軍於1935年因病回國,次年在德國病逝,未能完成中國軍隊指定的抗日計劃。

這位為中國做出卓越軍事貢獻的世紀星,在2013中國大陸史料中很少正面提及,主要是因為他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擔任國軍實際總司令。但第五次反“圍剿”時紅軍的實際總指揮,其實是壹個德國人,即紅軍總軍事顧問李德。壹戰期間,馮·塞徹特是德軍的參謀長,而李德只是德軍的壹名士兵。第五次反“圍剿”後,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裏長征。

與他在壹戰中的功績相比,他在壹戰後作為德國國防軍的奠基人的地位是他仍然享有很高聲譽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