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爺爺”是誰?
小說《紅高粱》是以這樣壹句話開頭的:“壹九三九年古歷八月初九,我當土匪的父親十四歲多壹點。他跟隨名滿天下的傳奇英雄余占鰲司令的車隊,到焦坪公路伏擊日軍車隊。”莫言筆下的“傳奇英雄余占鰲”就是小說中的“我爺爺”。他的原型是交縣(今膠州)、高密、平度、昌樂、安丘、諸城等地著名的曹克明。
上世紀30年代在高密縣政府做會計的單明齋和曹克明是同學,彼此非常熟悉。單明齋回憶說,曹克明是高密西鄉人,曾就讀於高密縣小學、山東省第壹中學和北京中國大學。在北京讀書的時候,曹克明加入了* * *制作黨。畢業後被組織安排到家鄉工作,擔任中國高密縣南郭莊支部書記。
1928年,山東省委派人在南郭莊成立窮人聯合會。經過壹段時間的工作,南郭莊大部分村民都加入了窮人協會,會員有200多人。後來,曹克明等人又陸續在渭河東岸的壹些村莊成立了窮人協會。隨著成員的不斷增加,高密縣委決定在南郭莊組織農民暴動。
農歷八月二十壹日晚,暴動開始。曹克明帶領鬧事的農民燒毀了南郭莊的四間房屋和幾間地主的房子,分了地主家的糧食和財產。並在街上擺桌子,召開群眾大會,成立政治組織。南郭莊農民暴動的消息壹傳開,縣政府立即組織聯莊會進行反擊,貧苦百姓無法抵抗。他們不到壹個月就失敗了,曹克明也逃離了高密。
1930年前後,曹克明擔任魏縣(今濰坊)縣委書記,他決定利用魏縣橋西山會議的機會,發動武裝暴動,建立革命武裝。為此,* * *衛縣委成立了“防暴委員會”,由縣委書記曹克明、縣委委員徐寶多任指揮長,組織附近十幾個村的農民參加暴動。後來由於當地政府嚴防死守,“防暴委”臨時改變計劃,停止行動。
余占鰲後來去了臺灣省。
流產後,曹克明反叛革命。
關於這段歷史,高密黨史資料裏有壹篇《關於高密鬥爭的壹些回憶》,很詳細。本文作者耿梅村曾在威縣、高密等地從事地下工作。他在文章中說:“1929年5月至1930年上半年,曹克明來到魏縣任縣委書記。.....事後(指“威縣橋西山暴動”),曹克明想回家看看,說家裏還有幾棵梧桐,想賣掉換錢。壹回家就被家人出賣了。這件事發生在1930的春天。曹克明兵變後,威縣黨組織再次遭到破壞,於青樹同誌(字原舟,是我以黨員身份介紹的,曾任省委書記)被捕。1931 4月5日,青樹和鄧恩銘等21名同誌全部遇難。”
曹克明節後回到家鄉參加了當地的連莊會。並利用聯合壯協拉起壹支隊伍,收編附近壹些大大小小的土匪,麾下有1000多人的部隊,成為高密壹帶的厲害人物。
當時,李文利是國民政府駐濰縣山東第八行政區行政督察兼保安司令。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改組了各縣自衛團、聯莊會和地方抗日遊擊隊,把幾個規模較大的單位改組為直屬單位。曹克明被編入第六遊擊兵團,後改稱山東省第八特區第六保安兵團,曹克明任兵團團長。
4月1938,16日,曹克明率隊在膠萊河古渡孫家口打了壹場漂亮的伏擊,燒了敵人8輛車,殲滅日軍30余人,在膠東引起轟動,曹克明也被稱為“抗日英雄”——這是《紅高粱》中“我爺爺”描寫的在膠平公路上伏擊日軍車隊的故事。
抗戰勝利後,內戰爆發,曹克明被解放軍打敗。他到國民黨第十壹綏靖區司令兼青島警備司令丁任高級參議員。後來,曹克明還在國民政府國防部山東鄧來青任人民誌願軍副團長,但不久就去了臺灣省。據說死於1970左右。
“青沙口”原名“孫家口”
電影《紅高粱》裏有個地方叫“青沙口”,在《酒神》裏是這樣唱的:“妳若喝了我們的酒,有人敢殺妳的嘴;喝我們的酒;見了皇帝不要磕頭。”這說明這個地方是個危險的地方。其實“青沙口”的原型是高密東北鄉的孫家口。村頭有壹座橫跨膠萊河的石橋。據當地老人說,這座橋至少有200年的歷史了。《紅高粱》中日寇伏擊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也就是著名的“孫家口伏擊”。
據高密縣誌記載,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初,為便於臯縣、平度縣日軍駐軍聯系並協助防禦,日軍征用高密、平度、臯縣民夫40余萬人修築臯平公路。修路毀了沿途無數莊稼,路兩邊村子裏的騾馬車也被鬼子沖走了。道路修好後,日軍每天乘車巡邏。路邊的樹木、牛羊甚至行人都成了他們槍法的目標,無辜的村民經常死在他們的槍下。日軍的惡行激起了當地人民的仇恨,曹克明決定在焦坪公路上打壹場伏擊,給這些窮兇極惡的桂子丁士兵壹個教訓。
據《高密文史資料選編》第五卷《憶孫家口伏兵》壹文記載,4月1938,16日上午,八輛日本車進入曹克明伏擊圈。壹聲令下,遊擊隊居高臨下,子彈射出。日軍慌忙躲在車下抵抗。因為遊擊隊剛剛組建,戰士們還缺乏戰鬥經驗,有幾個人被槍殺。無奈之下,壹名經驗豐富的老隊員帶領10多人,每人拿著壹捆點燃的高粱稈,拼命地點燃汽車。煙和火把魔鬼從車裏趕了出來。經過壹番激戰,除了壹名躲在路邊高粱稭稈中漏網的鬼兵外,其余士兵全部陣亡。
殺日本將軍是誤傳。
在《紅高粱》中,莫言是這樣描述的:“為了給我的家族立碑,我曾經跑回高密東北鄉,進行了大量的調查。調查的重點是我父親參加並在墨水河邊殺死少將魔鬼的這場著名的戰鬥。”高密孫家口伏擊戰紀念碑碑文也有類似記載。
查閱現有的抗戰史料和日軍資料,發現日軍中並沒有叫“中岡米高”的中將或少將,但有壹個叫“中岡米高”的中將,與“中岡米高”不同。他們是同壹個人嗎?
根據日本著名作家薩蘇的說法,《紅高粱》中被殺的日本軍官是誰?文中分析:“此人(中岡美子)是日軍防空火炮專家。曾擔任炮兵工程學校校長,也參與過戰史編纂。但他在1940年被授予旭日壹級勛章,應該不可能已經在1938年4月被殺。.....中岡也在9月1938獲得了壹枚瑞寶勛章。如果四月在孫家口被殺,死後不會被二次授勛。從以上事實來看,中岡並沒有在孫家口戰役中死亡。”
中岡美子沒有死在高密,但是為什麽當地的史料說他殺了壹個日本將軍?據文史學者分析,當時日軍等級觀念很強,中岡聲望很高,學生也很多。壹定有很多人帶了他的名片。估計遊擊隊可能是從死去的日軍士兵身上找到了類似“中岡美子”名片的東西,誤以為死者是中岡本人。結果後來傳言“中鋼米高”變成了“中鋼米高”——當然這只是猜測,需要新的數據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