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
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壹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松。
2. 《九華山白衣》
澗水潺潺聲不絕,溪壟茫茫野花發。
自去自來人不知,歸時唯對空山月。
3. 《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
青陽縣有九子山,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按圖征名,無所依據。太史公南遊,略而不書。事絕古老之口,復缺名賢之紀,雖靈仙往復,而賦詠罕聞。予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時訪道江漢,憩於夏侯回之堂,開檐岸幘,坐眺松雪,因與二三子聯句,傳之將來。
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李白
層標遏遲日,半壁明朝霞。——高霽
積雪曜陰壑,飛流噴陽崖。——韋權輿
青瑩玉樹色,縹緲羽人家。——李白
4. 《秀華亭》
遙望九華峰,誠然是九華。
蒼顏耐風雪,奇態燦雲霞。
曜日凝成錦,淩霄增壁崖。
何當余蔭照,天造洞仙家。
5. 《地藏菩薩贊》
本心若虛空,清凈無壹物。
焚蕩淫怒癡,圓寂了見佛。
五彩圖聖像,悟真非妄傳。
掃雪萬病盡,爽然清涼天。
贊此功德海,永為曠代宣。
2. 有關九華山的詩句九華山下***追遊。朝來多爽氣,都向筆端收。——《臨江仙·難老壹杯春酒美》韓淲
九華山,九華山,自是造化壹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間。——《九華山歌》劉禹錫
三年未到九華山,終日披圖壹室間。——《題西隱寺》封敖
又聞九華山,山頂連青冥。——《發蕙風館遇陰不見九華山有作》孟遲
憶聞九華山,尚在童稚年。——《題九華山》譚銖
卻是九華山有意,列行相送到江邊。——《別池陽所居》羅隱
青溪煙雨九華山,亂後應同夢寐間。——《送人歸湘中兼寄舊知》羅隱
應向謝公樓上望,九華山色在西南。——《寄尉遲侍禦》李昭象
必許酬恩酬未晚,且須容到九華山。——《恩門致書遠及山居因獻之》杜荀鶴
九華山色真堪愛,留得高僧爾許年。——《醉書僧壁》杜荀鶴
九華山色高千尺,未必高於第八枝。——《贈杜荀鶴》王希羽
九華山側雙峰下,還許儂家半席無。——《口號十首呈程殿撰》陳造
九華山色梅根渡,半日風帆即秋浦。——《送項平甫倅池陽》姜夔
百尺樓高瞻故國,九華山色倚晴眸。——《蕭相樓》王鞏
洗印先經三峽寺,觀風遍踏九華山。——《送韓希道移漕江東》周必大
照潭遙望九華山,弓馬蕭蕭日暮還。——《送賈元英之照潭》錢惟善
3. 描寫九華山的詩句1、九華山下***追遊宋韓淲 《臨江仙·難老壹杯春酒美》2、九華山唐劉禹錫 《九華山歌》3、九華山唐劉禹錫 《九華山歌》4、三年未到九華山唐封敖 《題西隱寺》5、九華山下詔來征唐費冠卿 《蒙召拜拾遺書情二首》6、又聞九華山唐孟遲 《發蕙風館遇陰不見九華山有作》7、憶聞九華山唐譚銖 《題九華山》8、卻是九華山有意唐羅隱 《別池陽所居》9、青溪煙雨九華山唐羅隱 《送人歸湘中兼寄舊知》10、九華山色在西南唐李昭象 《寄尉遲侍禦(壹作郎)》11、高卻九華山唐杜荀鶴 《經九華費征君墓》12、寫得九華山唐杜荀鶴 《送青陽李明府》13、九華山叟驚凡骨唐杜荀鶴 《依韻次(壹作酬)同年張曙先輩見寄之什》14、九華山叟心相許唐杜荀鶴 《贈溧水(壹作漣水)崔少府》15、且須容到九華山唐杜荀鶴 《恩門致書遠及山居因獻之》16、九華山色真堪愛唐杜荀鶴 《醉書僧壁》17、九華山色高千尺唐王希羽 《贈杜荀鶴》18、死戀九華山唐劉昭禹 《經費冠卿舊隱》19、九華山色昏宋文天祥 《池州》20、不言知是九華山宋晁補之 《過銅陵南望壹山高出雲上奇秀可駭余未嘗至江》21、九華山側雙峰下宋陳造 《口號十首呈程殿撰》22、九華山翠外宋方嶽 《陳帳管尊公挽詩》23、九華山下月微明宋韓元吉 《夜宿青陽旅舍起觀林端積雪半消疑山礬盛開》24、九華山色梅根渡宋姜夔 《送項平甫倅池陽》25、君家九華山宋劉宰 《贈九華程兄》26、到今獨記九華山宋樓鑰 《送人之官池州》27、九華山色倚晴眸宋王鞏 《蕭相樓》28、雲外九華山宋王阮 《宿五步港壹首》29、今年九華山宋王阮 《用太白韻贈報恩南老壹首》30、上人來自九華山宋王禹偁 《酬處才上人》31、九華山下試題輿宋項安世 《五月七日乞池州添倅得請》32、同看九華山宋徐照 《送陳池州十二韻》33、九華山下祝公子宋趙汝績 《墨歌》34、觀風遍踏九華山宋周必大 《送韓希道移漕江東》35、認來多是九華山明李延興 《送白楊長老》36、照潭遙望九華山元錢惟善 《送賈元英之照潭》37、喚作九華山明張簡 《和鐵厓小臨海》38、喚作九華山明張簡 《和楊鐵厓小臨海四首(重見七卷下)》。
4. 關於“九華山”的名言有哪些1、同所有的名山大川壹樣,九華山亦與歷史上有名的文人墨客結下了千秋之緣。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三次遊歷九華山,見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寫下了“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江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詩句。王安石在《答平甫舟中望九華》中亦贊道“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
2、九華山在安徽省青陽縣[現為池州市]。境內群峰競秀,怪石硝拔,流泉遍布,飛瀑轟響,松柏怪異,廟宇毗連,晨鐘暮鼓,引人邈思。唐開元末,新羅國有壹個叫金喬覺者渡海而來,寄住九華山修身七十五年,圓寂後與佛教傳說中的地藏菩薩相仿,始建肉身寶塔供奉膜拜。從此,九華山寺廟漸增,僧尼趨之,香火旺盛,名聞暇爾。與普陀山,峨眉山,五臺山統稱四大佛教聖地。
3、九華山不僅佛教興盛,而且景色秀麗。就是因為有了興盛的佛文化,才有了奇異的自然景色——睡佛。睡佛由無數山頭組成。山下有壹片很深的圓溝,那是睡佛的眼睛。眼睛後面有壹座高山。高山後有壹座“M”型的山。“M”型的山後還有壹座半圓形的山。這些分別是睡佛的鼻子、嘴巴和肚子。在雲霧的籠罩下,睡佛若隱若現,美極了。
4、九華山北俯長江,南望黃山,東監太平湖。它以佛教文化習俗和奇麗的自然風光享譽海內外,尤其在東南亞華人世界更具盛名。九華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稱,千米以上的高峰 20 多座,為首的是十五峰。天臺,天柱,獨秀,花臺,雲外峰如臺似柱,聳入雲霄;蓮花,芙蓉,翠屏,以微,翠蓋峰有芙蓉出水之勢“間聳航”,“雄叫天門”等茂石更是鬼斧神工。
5、從天臺正頂下來,返回古拜經臺時,天空乍然放晴。綿密的嵐氣早已散盡,九華山在蔚藍的天空襯托下,如美人出浴,清新麗人,秀色傾城。見此壯美的風光,便壹邊拍照留念,壹邊倚欄欣賞起來。
6、九華山山間秀溪縈懷,銀瀑飛,景色米人。九華山古剎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現有寺廟 80 余座,僧尼 300 余人,已逐漸成為具有佛教特色的風景旅遊區。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壹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7、九華山的佛教,因新羅國王氏金喬覺遠道而來修行圓寂而聞名天下,清朝鼎盛時期,寺廟300多座,曾呢4000多人。這裏古剎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化城寺、肉身寶殿、袛國寺等廟宇古樸莊嚴,氣宇軒昂。在去百歲宮的路上,靜悄悄,沒有風,沒有聲,只有寺廟連著寺廟,香火連著香火,有壹種莊嚴肅穆的氛圍。
8、遊九華山朋友,妳去過安徽九華山嗎?九華山是壹個融合佛教和自然景觀為壹體的遊覽避暑勝地。這裏有有壹千四百多年的“鳳凰古松”;有天河掛綠水的“九子泉聲”;有風景如畫的“五溪山色”;還有聞名中外的“肉身寶殿”這壹道道風景線都讓我們流連忘返,深深陶醉其中!凡是看過“鳳凰古松”的遊客,無不由衷地贊嘆:多美麗的松樹啊!
9、心頓悟於九華之上,靈魂沐浴於神雨仙風之中,頓覺神清氣爽,清新無比,佛光普照。以往,也曾經於雨中遊歷過名山大川,也看過不少山中的雲起雲湧,卻從未得到這般的頓悟,九華山不愧為佛教聖地,聚千年道行之力,於冥冥之中點化眾生。地藏菩薩沒有走,他時時刻刻都在以虛實兩相存在於九華之巔,誰有緣,誰就能取得真經……
10、到九華山,妳不僅能大飽眼福,還能大飽口福。“九華三耳”、“天臺雙冬”、“冰山雪球”等,真是說也說不完。最後來壹碗鮮美的“椿牙燜蛋”,真是令人食欲大增,意猶未盡。九華山,峰多,石怪,洞幽,水奇,松美,真是不臨其境,難言奇妙。
5. 九華山佛教詩句王十朋的《望九華》
余過池陽,登郡樓,望九華,僅見壹峰。舟出清溪,始見之,然猶滅沒於雲霧之間。晚泊梅根浦,方了了見諸峰也。
九華之勝,不在山中,從江上望之,秀逸清遠,夕波落日,邈然於懷。又得太白嘯歌,每舟泊林岸,便覺九子依依向人。
譯文是:
我訪問池陽郡,登上城樓,眺望九華山,僅能望見壹座山峰。我乘船從(郡正南通遠門外的)清溪出去,才望見了九華山,但是九華山仍舊在雲遮霧繞之間或隱或現。到了傍晚,船停泊在梅根港時,才清清楚楚地望見了九華諸峰。
九華山的勝狀,並不在於九華山中。從江上遠望九華山,九華山俊秀飄逸,清麗悠遠,夕陽余輝落在江面上(增添了九華山的情致),更讓人在心中留下悠遠的記憶。又記得李太白有贊美九華山的詩歌,每當船停泊在江岸時,便覺得九座山峰依依不舍地向人而立。
呵呵,這首更經典,送給妳哦:)~~
《望九華山贈青陽韋仲堪》 李白
6. 九華山在哪裏壹、九華山, 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境內,西北接安慶市天柱山風景區,南接黃山風景區,是安徽省三大名山之壹(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是上古學仙修道聖地之壹。九華山風景區面積120平方公裏,保護範圍174平方公裏。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著名的遊覽避暑勝地,現為國家5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現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地藏王菩薩道場。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因此而得名。於唐天寶年間(742(壬午年)~756)改名九華山。方圓100公裏內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4.4米,山體由花崗石組成,山形峭拔淩空,素有“東南第壹山”之稱,至今保留著乾隆禦賜筆金匾“東南第壹山”。
二、
九華山歌
劉禹錫
奇峰壹見驚魂魄,意想洪爐始開辟。
疑是九龍夭矯欲攀天,忽逢霹靂壹聲化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億萬年,氣勢不死如騰仚。
雲含幽兮月添冷,月凝輝兮江漾影。
結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無人境。
軒皇封禪登雲亭,大禹會計臨東溟。
乘樏不來廣樂絕,獨與猿鳥愁青熒。
君不見敬亭之山黃索漠,兀如斷岸無棱角。
宣城謝守壹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嶽。
九華山,九華山,自是造化壹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間。
作品賞析
九華山,舊名九子山,在安徽青陽西南。因有九座山峰依次排列而得名。李白把九座山峰比作蓮花,因而改名九華(花)山。這首詩描寫九華山秀絕景象,詩人采用歌行體式,句式長短不齊,形成波蕩起伏的節奏感,同時,也是為了表達對九華山極度贊美的感情抒發的需要。
詩人壹見九華山,面對那挺拔奇絕的峰巒不禁驚心動魄,於是立即想象它在天地之初是如何生成的。詩人想象它是九條矯健騰躍的神龍正準備飛升上天時,忽然壹聲驚雷使它們變化為石頭而成,因為至今這山勢仍然活生生地像要騰飛起來。騰仚,騰飛飄舉貌。這樣寫山,純以神話想象取勝,壹方面使奇山籠罩上壹層神秘的色彩,同時也使山勢自然騰飛起來,取得直接描寫達不到的藝術效果。接下來,詩人先慨嘆九華山的不為人知,黃帝封禪天地,大禹治水跑遍九州,都未曾來過九華之地,乘樏,樏是上山用的乘載工具,乘樏指大禹;廣樂,鈞天之樂,這裏指黃帝。“結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無人境”的感嘆,顯然充滿以山喻人的象征意味。然後又以其它山作比,如距九華山不遠的敬亭山,只因有南朝謝朓的壹首詩而聲名大震,其實山勢極為平凡,“黃索漠”、“無棱角”,根本不能與九華山相提並論。因此,結尾處慨嘆這樣壹座造化之尤物如何才能在人間聲名大震呢?隱然表露出以謝宣城再世自居的情懷。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漢族。字夢得
洛陽人,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後裔,曾任監察禦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壹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哲學家、文學家,有“詩豪”之稱。
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朗州司馬,期間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壹度奉詔還京後,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裏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饑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閑適。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其詩存800余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詞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創《憶江南》詞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