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是企業家的經營成果,是企業經營效果的綜合反映,是其最終成果的具體體現。
簡介:
利潤的本質是企業利潤的表現形式,是全體員工的勞動成果。企業通過為市場生產高質量的商品來獲取利潤。利潤與剩余價值相比,不僅質量相同,而且數量相等。利潤的區別在於,剩余價值是針對可變資本的,利潤是針對所有成本的。因此,收入壹旦轉化為利潤,利潤的來源和它所反映的物質生產就會被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6頁),所以它具有多種賺錢形式。在資本主義社會,利潤的本質是資本的產物,與勞動無關。利潤是資本的生命,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
公式:
如果W代表商品價值,K代表成本,P代表利潤,那麽,隨著貨幣轉化為利潤,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價值的構成,即W=c+v+m=k+m,進壹步變為W=k+p,即商品價值轉化為成本價+利潤。
剩余價值範疇明顯地反映了資本和勞動的對立,因為它是可變資本的增殖,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利潤這個範疇似乎意味著資本本身可以創造壹種新的價值。
這種倒置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首先,由於資本家生產商品所消耗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c+v)轉化為成本價,不變資本(C)和可變資本(V)的本質區別被掩蓋了;其次,由於勞動力價格轉化為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報酬,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這在本質上與工人的勞動要素無關,只是預付總資本的產物;最後,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是在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的前提下,即借助利潤率,將已經轉化為成本超額的利潤進壹步轉化為壹定周轉期內預付成本超過自身價格的余額。在現實生活中,工業廠商通常是從既定的利潤率水平出發,然後將利潤率乘以預付成本,得到預期的利潤額,這不是主觀上的錯覺,而是客觀上完全有可能實現的事情。
科學論證和實踐表明,這種利潤實際上是可變成本帶來的增加。總之,剩余價值是內在的本質或實體,利潤是外在的現象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