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實施BI需要目標驅動。

實施BI需要目標驅動。

實施BI需要目標驅動。

很多時候,IT部門提出了企業信息化的需求,業務部門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系統上線後與業務的關聯度很差,最後系統被忽略。只有業務部門有強烈的需求,才能帶動信息化的實施,而需求在企業信息化系統的實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求明確後,壹定要結合企業實際,了解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明確實施目標。業務驅動,目標導向,系統才能成功上線,實施商業智能也是如此。

什麽是商業智能?

提到商業智能,盧柏年是這樣定義商業智能的:從數據到信息,從信息到知識,從知識到決策,從決策到行動,形成壹個閉環,這是壹個完整的商業智能。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商業智能最重要的是要有數據基礎,其余環節都離不開數據的支撐。

商業智能的應用可以分為垂直商業智能和水平商業智能。垂直商業智能是指企業對多個信息系統的實施。例如,財務系統中的管理會計是商業智能的壹部分,從只關註經營報表到關註整個財務運作,如現金流、資產和負債。人力資源系統可以稱為智能人力資源,關註員工離職率,分析員工離職率最高的招聘方式,分析公司的人才結構和人才培養方向。總之,企業有核心業務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並在這些系統上做智能分析,這些分析得到的信息完全來自單獨的系統。

那麽橫向商業智能是什麽意思呢?舉個例子,比如某汽車廠生產多種不同的車型,公司老板會問,生產哪種車型,生產多少,企業的效率才能達到最高?這樣的問題是無法通過分析單壹系統得出的,因為最高收益取決於生產成本、人力資源成本、市場需求、競爭對手、市場定價等信息。這些信息分散在財務系統、人力資源系統和采購系統中,需要系統和信息的有效整合來解決這壹問題,因此被稱為橫向商業智能。

業務驅動的目標導向

很多人認為商業智能是壹種工具。既然是工具,很多人認為商業智能就是報表工具。企業買了工具後不知道怎麽用,不知道商業智能能解決什麽問題。最後,他們認為這種投資是浪費。事實上,實施商業智能必須以目標為導向,以需求為導向。ERP與其他系統最大的區別是ERP是企業的運營系統,管理企業的日常流程,是面向流程的。而商業智能是目標導向的,所以做好商業智能,企業要明確解決什麽問題。當企業明確了要解決的問題,就會分析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

所以盧柏年說,實施商業智能最重要的是從應用的角度出發,從企業最想解決的問題出發。

首先是業務驅動,目標導向:壹定要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從老板最關心的業務話題出發,比如應收賬款和賬期、現金流、生產質量、庫存或促銷成果等,了解公司急需解決的問題。在選擇主題的時候,要考慮短時間內可以實現,比如五個月或者半年,相關領導就能看到成果。不要壹開始就貪圖大而全,導致兩三年不見成效。能否在短時間內實現,取決於數據來源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業務範圍的大小。盡量先選擇數據準確度高的單壹數據源,如財務數據或生產采購數據,因為商業智能項目的基礎是正確的數據,這樣才能保證項目的快速上線。其次,商業目標設定的範圍要越小越好。因為商業智能系統和ERP系統在思維方式上完全不同,ERP是流程驅動,而商業智能是目標驅動。從要達到的目標出發,考慮要解決的問題,然後用公式或描述來定義問題。比如客戶流失分析,如何定義客戶流失,客戶離開公司或者放棄產品叫流失,或者客戶有流失跡象叫流失。往往商業智能項目的需求分析和總體設計要占整個項目的2/3。

第二是商業智能項目應該是壹個全體員工使用的“業務系統”:應該是壹個按角色劃分的應用系統,高層需要了解公司關鍵績效指標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即關鍵績效指標的預警;管理層需要了解為什麽會發生,找出原因,調整實施策略,並向高級管理層提出建議;分析層需要對業務進行分析和跟蹤,從而對企業的運營提出建議;執行層需要了解具體的執行情況以及已經完成的任務的狀態。只有在整個企業中使用該系統,並逐漸將其變成“操作系統”,商業智能才有生命力。

第三是系統應用的簡單性:由於商業智能系統應用於業務部門,業務部門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所以不需要設計固定的接口讓業務部門應用,而是讓應用部門自己學會使用“傻瓜相機”,而不是讓it部門開發所有的應用,就像使用WORD壹樣,會分析、查詢、跟蹤問題。

精細化管理

企業盈利有兩種方式:壹是開源,二是削減成本。盧柏年認為,當企業面臨經濟危機,難以開源時,更多時候企業想到的是削減開支。然而,節流並不意味著盲目削減成本。比如過度壓縮人力成本,導致員工流失,挫傷員工積極性。那麽如何節約成本呢?必須合理節約成本。為了合理節約成本,需要了解企業的成本是如何分布的,哪條產品線貴,是什麽原因造成了高成本,如采購成本、庫存成本、物流成本、生產成本、營銷成本等。了解成本結構後,分析哪些成本有可能降低,能降低多少,然後模擬降低後對企業的影響。要獲得這些信息,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分析,而不是靠拍腦袋來判斷。在商業智能軟件中稱為績效成本管理,包括成本分配、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模擬。

那麽,金融危機時期企業是否應該實施商業智能呢?如果是,應該實現哪些模塊?如何更有效地實施?這些都是企業非常關心的問題。當前形勢下,精細化管理越來越重要。企業要實現精細化管理,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企業,了解自己的現狀和分布,包括成本分布、績效分布、人力分布、資源分布。“比如國內企業收購國外公司,收購後派人過去管理公司的運營,但是派壹個人過去並不能讓總部及時了解公司的運營情況。最後,外國公司要倒閉了,但是總部不清楚那裏的經營情況。因此,公司決定使用商業智能系統,通過報表分析,將日常的經營狀況、銷售狀況、庫存狀況、客戶流失狀況傳輸到總部,加強了企業的監控能力。其實很多集團公司都是多元化的,老板很難知道每個分公司、模塊、業態是怎麽運作的。沒有合適的系統,很難整合信息,分析比較各分公司的經營盈利能力。”

因此,在金融危機下,企業需要更加精細化的管理來合理規劃發展,對商業智能的需求也會增加。既然企業的訂單和業務在減少,與其辭退員工,挫傷工作熱情,不如調配壹些精英做商業智能,讓企業信息系統運轉起來。

盧柏年建議,在業務萎縮的情況下,首先企業可以做好員工培訓,武裝自己練好內功,壹旦形式好轉,企業可以跑得更快。第二,壹部分人轉做商業智能,為企業的決策分析提供支持。相信商業智能的投入會給企業帶來新的活力。這樣既能解決當前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又能為企業下壹步的發展打下基礎。其實危機中也有機會,關鍵是企業能不能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