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新農村建設是造福廣大農民的偉大創舉
農村,是與城市相對的壹個概念。與城市相比,其基本特點是人口密度較小、生產場所較分散、專業化分工程度較低、家族血緣觀念較重等。中國的農村,經歷了傳統的農村、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村、改革開放後的農村以及新時期的農村幾個發展歷程。長期以來,只有在文景之治、盛唐時代、康乾盛世等為數不多的特定階段內,農村還算安定,農民還能樂業;此外的大多數時期,農村總是經濟雕敝,農民總是衣食難保。農村成為戰亂和苦難的代名詞。
改革開放後的農村,成為中國改革的先行區。家庭承包、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取代了長期的“大鍋飯”體制後,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煥發了投資開發的勞動熱情,促進了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和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但是,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的工業社會轉型時期,傳統思想障礙依然頑固,農村改革發展曲折坎坷,城鄉分割制度沒有根本改變,調整利益格局阻力重重,農村依然面臨著大量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壹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壹個“發展階段”、壹個“關鍵時刻”、壹個“重要時期”,十七屆三中全會用簡潔的語言,科學概括了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之時,我國農村的面貌將會怎樣?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農村改革發展6方面的基本目標任務,讓廣大農民清晰地看到了未來生活的美好圖景:壹是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壹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二是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農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翻壹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四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壹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五是城鄉基本公***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壹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壹步完善;六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2020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遠景目標可表述為:基本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達到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即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活安康,環境整潔優美,思想道德良好,公***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壹是基本完成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根本性轉變;二是農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標準;三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四是農民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五是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發展到壹個新的水平。
通過推進農村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農村現代社區建設、現代農民素質建設、城鄉壹體化的公***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城鄉配套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努力把傳統農業改造建設成為具有持久的市場競爭力和能持續致富農民的高效生態農業,把農村傳統村落改造建設成為讓農民能過上現代文明生活的農村新社區,把傳統農民改造成為能適應市場經濟分工分業發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質的現代農民,即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繁榮興旺的農村經濟、整潔優美的農村社區、城鄉壹體的公***服務、富裕舒適的田園生活、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民主和諧的社會管理、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民,從而形成城鄉互促、***同繁榮的城鄉壹體化發展新格局。
二、新農村建設是壹個全面發展的系統工程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它不是壹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全面綜合反映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它不僅是壹個村鎮建設的問題,而且是壹個農村發展的問題;不僅是壹個經濟建設的問題,而且是壹個包括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會治安和社會保障等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發展的有機統壹體。五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缺壹不可,為我們昭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前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壹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城鄉互動的過程。發展經濟是建設新農村的中心環節,是重心,是根本,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農村才能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人民才能夠安居樂業。在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決不可忽視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良好的鄉風民風、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民主的決策管理、健全的法制基礎,是保持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我們不僅要謀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協調而全面的發展,而且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處和協調發展,使人們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保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持續發展。這幾方面的協調互動,對於實現建設新農村的目標是極其重要的。忽視其中的任何壹個方面,都是片面的。我們不能抓住壹點,不及其余,顧此失彼,搞單打壹;又不能不分主次,四面出擊。
新農村建設是壹項系統工程。按照中央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新農村建設的內涵與以往有明顯的不同。我們不能把這壹目標僅僅看成是壹個經濟指標,也不能僅僅看做是蓋幾棟樓房、修幾條馬路,而要把它看成是壹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等在內的全面的奮鬥目標,是壹項偉大的系統工程。因此,實現這個目標,既要發展農村生產力,也要調整完善農村的生產關系;既要加快農村的經濟發展,也要加快農村的社會事業發展;既要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也要生活質量全面提升。它的目的在於通過對農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以新農民、新社區、新組織、新設施、新管理、新風貌、新環境為標誌,最終將目前還很落後的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穩定、設施完善、管理民主、環境優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諧的新農村。
三、高度重視新形勢下的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農村改革仍然是我國改革的關鍵環節,農業農村發展仍然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礎。這是在深刻分析當前國內外形勢、深刻總結農村改革發展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基礎上,從我國改革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科學判斷,為新時期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順應億萬農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定不移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壹體化新格局,毫不松懈地繼續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努力開創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就農業本身而言,也已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發了五個關於“三農”問題的壹號文件,制定了壹系列惠農強農政策。中央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以後,各地把發展的目光更多地投向農村,從解決農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開創了“三農”工作的新局面。當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農業和農村正經歷著深刻變化,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在這個新的起點上,中國農業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具備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能力和條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生產和供給已具備較好的基礎;部分地區農村非農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農村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城市發展對農村支持帶動作用逐步發揮;城鄉分割體制已有較明顯的松動;城市和工業已積累了支持農村和反哺農業較雄厚的基礎,國家公***財政支農能力顯著增強;加強“三農”工作已在全社會形成了廣泛***識,中央出臺了壹系列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和部署,新農村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的大政方針,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所有這些,都為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
同時,農業農村發展仍然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礎。當前,我國農業基礎還不牢固,農民收人穩定增長尚缺乏產業的支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持續擴大趨勢。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形成,農業和農村發展面臨壹系列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新農村建設面臨諸多嚴峻挑戰:農業資源環境約束增強,保障農產品供求平衡難度加大;農產品貿易競爭加劇,優勢農產品出口難度加大;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村生產要素外流加劇,農業兼業化、糧食副業化、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農村空心化日趨明顯;農業生產方式和流通方式落後,壹家壹戶的小規模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專業化、組織化程度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農業生產抵禦風險能力薄弱;糧食安全的壓力有所加大;城鄉居民在享受公***服務方面存在過大差距;農村社會安全網建設滯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失地農民社保、農民工社保等社會保障體系還很不健全;新農村建設人力資本支撐力不強;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轉型,兼顧各方利益和搞好社會管理難度加大;城鄉分隔管理制度改革嚴重滯後。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發展階段以後,進壹步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比過去雄厚,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條件是具備的,但要解決的問題遠比過去復雜得多,特別是城鄉差距持續擴大成為新階段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要建設壹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的、發展比較均衡的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依然在農村。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同誌,應該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四、建設新農村應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第壹,在工作的全局上,要把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戰略部署和方針政策,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放在首要位置。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繁榮,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的戰略決策。當前的主要工作是要把中央近年來出臺的扶持“三農”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充分發揮政策對發展縣域經濟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效力。要長期穩定和不斷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切實保障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要在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創新體制與機制,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如中央最近出臺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十條措施,其中包括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電網,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推進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鎮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標準,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體等社保對象待遇水平,增加農村低保補助,繼續提高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加大對重點工程、“三農”、中小企業和技術改造、兼並重組的信貸支持,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等。如何把中央的部署貫徹好、落實好,特別是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方面有所作為,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需要認認真真進行研究,吃透政策,把握要旨,立足縣情,科學謀劃,通過壹個個項目的實施,壹筆筆資金的投入,開創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
同時,要努力營造縣域經濟發展環境。目前在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如果僅就“三農”問題解決壹些眼前的困難,而縣域經濟的實力得不到增強,無疑將失去實現城鄉統籌的經濟基礎。努力發展縣域經濟是我們堅定不移地推動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的重要選擇,而不能將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縣域經濟割裂開來。要圍繞發展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提高政府的服務功能和管理效率,重點通過改革審批、投資、監管等制度,依法行政,創新社會管理,努力為市場主體創造好的市場環境,吸引要素和產業聚集,提高資本占有量。中小企業是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具有拉動縣域經濟增長、加快新農村建設、解決就業、均衡社會財富、推進城鄉壹體化等多重經濟和社會功能,縣級公***服務必須把著力點放在中小企業上,認真治理針對企業的“吃、拿、卡、要”等問題,為縣域中小企業發展和農民創業創造有利條件。當前,要特別註重經濟和社會政策的調整與完善,註重經濟利益關系的協調和統籌,把各種矛盾和沖突解決在基層,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第二,在工作的實踐上,既要提升“硬實力”,也要提升“軟實力”。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總體要求,涉及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等各個方面,涵蓋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內涵極其豐富。可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硬實力”就是必須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軟實力”就是要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提升“硬實力”,就要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發展農村生產力,做強工業,做大農業,發展三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村是否富裕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是否充裕,經濟實力決定建設能力。只有生產發展了,有了源頭活水,新農村建設這篇文章才能做好。加快發展是第壹要務,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征程中,壹是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發展潛力,著力發展特色增收產業,持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努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的整體競爭力。二是堅持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機制,大力發展鄉鎮工業,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走農村工業化、村落城鎮化的發展道路,把農村變成工業生產車間,把農民變成工人,為農民持續增收提供堅強保障。三是積極擴大農民的外出就業,積極培育壹批吸納能力強、收入水平高、相對穩定的勞務基地,打造勞務品牌,通過減少農民實現富裕農民的目標。
提升“軟實力”,當前就是要緊緊抓住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培育新型農民等工作重點,努力推進和諧農村建設。壹是要大力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在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的基礎上,進壹步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讓農村孩子享有與城裏孩子同等的教育資源、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整合城鄉衛生資源,大力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加強農村婦幼保健,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加快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探索城鄉養老保險辦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把農村建設成為農民的美好家園,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通過從解決農村就醫難、出行難、入學難等方面入手,讓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最大受益者。二是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民。著力抓好以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職業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質為重點的培訓工作,廣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明是非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三是大力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營造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做好農村信訪工作,加強人民調解,及時排除化解矛盾糾紛。四是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把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科學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
第三,在工作的態度上,既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新農村建設是事關長遠的偉大事業,特別是對於我們這裏相對不發達的地區,需要長時間的艱苦努力,既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盡力而為”,壹是必須盡最大努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經濟調節杠桿的作用,積極推進工業反哺農業,在項目支持、資金分配、稅收優惠、貼息等政策上重點向農村和新農村建設傾斜,引導社會資金向農村流動。特別要加大對落後村的支持力度,盡快改善這些地方的落後面貌,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二是引導好、利用好、保護好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蘊藏在群眾中間的工作熱情最大程度地迸發出來,讓廣大群眾在新農村建設的廣闊舞臺上大展身手。三是創新思維。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新農村建設沒有固定模式,必須堅持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適當超前的工作原則,逐步探索適合本地區的發展道路。
“量力而行”就是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既要看到新農村建設的光輝前景,也要認識到工作的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在具體建設中,要堅決克服不顧自身實際,“壹哄而起”的“跟風”做法,不搞“壹刀切”;堅決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嚴禁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總之,在新農村建設中要註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壹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以實際效果作為檢驗工作成果的重要標準。
第四,在工作的推進上,既要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也要發揮好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業是弱質產業,即使發達國家也不是純粹靠市場來自發調節。在當前農村普遍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的情況下,沒有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新農村建設就難以順利進行。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起主導作用,但並不意味著要包攬壹切,還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壹方面,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利益主體,農民最期盼什麽、最需要什麽,他們自己最有發言權;另壹方面,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實踐主體,必須讓農民唱主角。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就是要深入調查研究,問計於民,善於總結和推廣他們在實踐中創造的好經驗、好做法,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就是要通過規劃引領、政策引導、典型引路,“大主意”讓群眾自己拿,組織和引導農民參加新農村建設;就是要在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更加註重激發農村的內在活力,增強自我“造血”功能,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不斷改善農村的整體面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