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誰能說說張伯倫的生平?

誰能說說張伯倫的生平?

阿瑟·尼維爾·張伯倫(1869年3月8日—1940年10月9日),英國政治家,從1937年至1940年擔任英國首相。他因在二戰前夕姑息希特勒的納粹德國而受到譴責。

早期生活

張伯倫出生於英國的壹個政治家庭。他的父親約瑟夫是伯明翰的市長和內閣的殖民部長。他同父異母的哥哥奧斯汀曾任郵政局長、財政大臣、印第安事務大臣、海豹大臣、保守黨領袖和英國外交大臣。

張伯倫父親的前妻在生下奧斯汀後去世,張伯倫的生母也在他6歲時去世。所以張伯倫從小就很內向,不願意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後來,他對植物學和鳥類產生了興趣,他也熱愛音樂和文學。後來他經常在關鍵時刻引用莎士比亞的名句,晚年也喜歡釣魚。

他就讀於伯明翰大學的前身——馬森理學院。他是英國歷史上僅有的兩位非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畢業的首相之壹。(另壹位是約翰·羅素爵士,1846年至1852年擔任首相,畢業於愛丁堡大學)。

張伯倫學的是冶金,但畢業後去了壹家會計事務所工作。1890期間,他們家經濟狀況低迷。他和哥哥奧斯汀去南美的安德羅斯島經營菠蘿麻種植園,但是失敗了。種植園在1896關閉了,他回到了英國。

回國後,他的事業壹帆風順。他在伯明翰的幾個工廠做過經理,經營金屬制造業,逐漸出名,成為壹名成功的經理。

從政

1911年當選伯明翰市議會議員,並擔任市政規劃委員會主席。同年,他結婚了。1915年成為伯明翰市長。在他的努力下,伯明翰交響樂團和城市銀行成立了。1916連任市長。

1916 12新首相勞合·喬治邀請張伯倫以新政府國家兵役局局長的身份前往倫敦為軍工企業招募勞工,但他成績不佳,勞合·喬治非常不滿。1917年,張伯倫辭職,在後來的政治生涯中,兩人始終相互排斥。

張伯倫決定競選議員,並於1918當選下屆議員。那時候,他49歲。雖然他的哥哥已經是保守黨的領袖,但他拒絕參加勞埃德·喬治的政府,只是作為壹名議員。

1922年,博納勞成為新首相,任命張伯倫為郵政局長。

1923年任衛生部部長。四個月後,鮑德溫成為首相,他任命張伯倫為財政大臣。

1924年,保守黨贏得大選。在新政府中,張伯倫還擔任衛生部長。在任期間,他成功推動了21法律的通過。

從65438年到0930年,張伯倫擔任了壹年的保守黨領袖,但鮑德溫很快卷土重來,占據了保守黨領袖的位置長達7年。丘吉爾辭職後,張伯倫成為鮑德溫的當然繼承人。

1931年,麥克唐納總理解散了工黨政府,重組並組建了各黨派參與的聯合政府,張伯倫被任命為衛生部長。

同年不久舉行議會選舉,張伯倫在議會選舉後第二次擔任財政部長。

張伯倫擔任財政大臣,直到1937年和1935年鮑德溫出任首相。張伯倫繼續留任。在任期間,他是內閣中最活躍的部長。1934年,他可以宣布戰後“經濟困難已經過去”,“偉大的新希望”正在開始。然而,自從英國從1935開始加強戰備以來,其財政狀況的增長再次放緩。

現在張伯倫受到兩方面的壓力。溫斯頓·丘吉爾批評他不重視加強國防開支,工黨則稱他為戰爭販子。張伯倫采取了壹種叫做“合理化”的政策。當時經濟不景氣,政府把老廠礦買下來關閉,使得新廠建立起來成為可能。因為這個政策,到1938,英國已經有了裝備世界最新技術的工廠,有能力生產最新的武器。

總理任期

1936愛德華八世因為要娶壹個美國寡婦,被迫退位。喬治六世繼任,鮑德溫決定退休,由張伯倫接任。1937年5月28日,張伯倫正式成為英國首相。

壹些歷史學家認為張伯倫不是純粹的保守派。他壹直不喜歡“保守主義”這個詞,經常宣稱自己是“工會主義”。他是壹神論信徒,甚至不相信三位壹體的聖公會。他是第壹位正式承認不信仰英國國教的英國首相。

雖然張伯倫領導的是壹個各黨派聯合政府,但他在內閣的組成上從來沒有考慮過各黨派的平衡。而是根據自己的觀點任命大臣,只任命觀點壹致的人,甚至直接任命沒有政黨政治經驗的人。

國內政策

張伯倫在國內政策上主張改革,在1937年通過了工廠法,規定了最長工作時間、工作場所環境標準和改善工作條件;1938通過住房法,為改善棚戶區和擁擠住房區提供補貼,控制經濟住房租金;1937年通過了體育鍛煉法,鼓勵體育鍛煉和健康飲食,並為人們提供強制體檢;1938年通過煤炭法,允許不同行業聯合;1938年通過了《帶薪休假法》,為1100萬勞動者提供了帶薪休假。

當時由於大量廉價的外國糧食進口,英國很多土地貧瘠,農民協會要求對進口糧食征收保護性關稅。張伯倫拒絕了,這引起了許多農民的不滿。

張伯倫還建議設立乳制品壟斷區,讓乳制品公司控制價格。政府逐漸取消了對牛奶、黃油和奶酪的補貼,但未獲通過。他的政府也主張更激進的改革,包括廢除鞭刑;改革審判制度;將義務教育制度延長至15歲;建立醫療保險和家庭補貼,但由於二戰爆發,政府更叠,失敗了。

外交政策

張伯倫執政時,愛爾蘭希望獨立,制定了新憲法,只承認英王為最高國家元首,其他完全獨立。英國政府承認這壹變化,但公開宣布愛爾蘭作為英聯邦成員的地位沒有改變。考慮到當時歐洲的局勢,張伯倫希望壹旦發生戰爭,愛爾蘭不要加入英國敵對的壹方,所以做出了很多讓步。愛爾蘭希望英國在北愛爾蘭問題上保持中立,但北愛爾蘭選出了自己的議會,強烈反對加入愛爾蘭,因此愛爾蘭無法統壹。但愛爾蘭和英國在二戰期間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張伯倫與愛爾蘭首任總統埃蒙·德·瓦萊拉(eamon de valera)保持著良好的私人關系。在當時英國和愛爾蘭達成的協議中,愛爾蘭收回了英國控制的三個港口,但付給英國1000萬英鎊。這壹協議在英國引起了壹些反對,特別是來自丘吉爾的反對,但大多數保守黨人並不支持丘吉爾。後來的評論認為,這壹協議為愛爾蘭在戰時支持英國鋪平了道路。

張伯倫政府最有爭議的政策是1939年發表的巴勒斯坦殖民地白皮書。因為英國政府1917的政策,允許猶太人通過購買巴勒斯坦土地的方式回歸,但是白皮書宣稱有45萬猶太人定居在巴勒斯坦。未來應該會控制這種趨勢,通過限制購買土地,未來5年只允許7.5萬猶太人。這份白皮書引起軒然大波,許多議員甚至內閣成員反對這壹政策。戰後,這壹政策未能實施。

綏靖政策

鑒於第壹次世界大戰造成的災難,張伯倫迫切希望不惜任何代價維護歐洲和平,認為可以通過談判避免戰爭。張伯倫受的是歐洲傳統政治制度的教育,他的政敵都承認他是個老實人,他的思想已經過時了。因此,他不顧內部反對,特別是來自丘吉爾的反對,試圖與希特勒達成和平,他稱之為“綏靖政策”。

第壹次危機是納粹德國暗殺奧地利總統,吞並奧地利。張伯倫政府認為這是不可挽回的事件,對此保持沈默。第二次德國進攻捷克蘇臺德地區時,聲稱是為了保護當地的德國居民。張伯倫與法國總理達拉第在慕尼黑與希特勒簽訂協議,允許德軍占領蘇臺德區,幾乎答應了希特勒的所有要求,只要求希特勒不要發動新的戰爭。回國後,張伯倫在機場揮舞著協議,宣稱:“這是歷史上第二次英國首相從德國帶回來有尊嚴的和平。我相信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和平。”

1939年3月,希特勒的軍隊入侵了整個捷克。張伯倫感到受了欺騙,斷然放棄了綏靖政策。宣稱如果納粹進攻波蘭,英國將給予武裝支援。

對於忽視納粹德國的崛起,鮑德溫政府應該承擔很多責任,但張伯倫是歷史上受到譴責最多的。事實上,他的和平理念在當時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他被批評主要是因為他個人的固執和對不同意見的不容忍。他解雇了所有不同意他外交政策的內閣成員。他認為自己作為英國領導人的責任是維護歐洲和平。他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善待德國,盡量滿足他們的願望。他壹廂情願地認為,壹個領導人必然是通情達理的,所以希特勒也應該是壹個通情達理的人。但誰也不能指出,如果當時英國沒有實施綏靖政策,結果會不壹樣。當時法國不願意發動戰爭,蘇聯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意大利加入軸心國,美國保持中立,英國在當時的歐洲大國中實際上沒有盟友。

張伯倫在戰爭爆發前有壹個綽號:“我愛柏林先生”,他的宣戰被稱為“電話戰”,因為直到希特勒進攻荷蘭,英國才真正參戰。但在此期間,他下令加快英國重整軍備計劃,完善雷達防禦系統,更新空軍,這些都對後來的英國保衛戰起到了關鍵作用。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但張伯倫政府沒有立即宣戰,因為法國只有防禦,沒有進攻的意圖。張伯倫只是宣稱,如果德國在兩天內從波蘭撤軍,英國將幫助他們舉行會談。他受到來自議會的巨大壓力。保守黨議員領袖警告他說,如果他不宣戰,政府就會垮臺。在獲得法國同意與英國並駕齊驅的承諾後,直到9月3日。

宣戰後,張伯倫改組政府,邀請丘吉爾入閣,任海軍大臣。

戰爭的前八個月被稱為“電話戰”,因為沒有戰鬥。這期間主要沖突發生在海上,丘吉爾的作用開始顯現。蘇聯入侵波蘭和芬蘭,引起對蘇聯宣戰的呼聲。然而,張伯倫認為只有結束對德戰爭才有可能,因此英國從未向蘇聯提出任何交涉。

1940年4月,德國入侵挪威,盟軍前去援助挪威,但是失敗,不得不撤退。

5月7日,挪威淪陷,壹名議員引用了克倫威爾解散議會時的宣言:“妳們坐在這裏太久了,什麽好事也沒做。走吧,以上帝的名義告訴妳,滾!”

第二天,40名支持政府的議員投票反對。雖然政府最終贏得了信任投票,但張伯倫很清楚,他該下臺了。他希望下臺後組建保守黨政府,但議會強烈要求仍應組建聯合政府。當時有兩個可能的人選:丘吉爾和哈利法克斯伯爵,但哈利法克斯伯爵認為他不適合作為上院議員領導政府。張伯倫想要求工黨組成聯合政府,問是否同意。問題是:工黨是否同意參加他領導的政府?如果不是,妳同意參加別人領導的政府嗎?工黨領袖答應第二天給予答復。

第二天,德國入侵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工黨回答說,同意加入聯合政府,但不同意由張伯倫領導。1940年5月10日,張伯倫向國王遞交辭呈,正式推薦丘吉爾繼任。

晚年

張伯倫辭去首相職務後仍是保守黨領袖。盡管工黨和自由黨敦促丘吉爾將張伯倫逐出政府,但為了團結支持者,他仍想任命張伯倫為財政大臣,但遭到工黨和自由黨的反對,最終任命他為樞密院主席。

張伯倫繼續忠實地執行他的工作,並為政府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咨詢。1940年,德國提出了與英國的和平條款,幾乎造成了政府的分裂。丘吉爾成功說服張伯倫與他站在壹起,反對和平。

張伯倫仍然得到保守黨議員的支持,而丘吉爾只得到工黨和自由黨議員的支持。張伯倫害怕這種現象會削弱政府,鼓勵保守黨議員在各種場合支持丘吉爾。

但媒體不希望張伯倫繼續在政府任職,對張伯倫進行攻擊。張伯倫希望丘吉爾能壓制媒體的攻擊。他壹直認為丘吉爾只是壹個戰時臨時政府,希望他能在戰後重新掌權。但在7月,他患了胃癌,做了手術。9月,他的健康狀況不允許他繼續工作。9月30日,他辭去政府和保守黨領袖職務,返回漢普郡養病。但是,在國王和丘吉爾的特別許可下,各種國家文件仍然送到他那裏閱讀和批準,以便他了解國家的情況。165438+10月9日,他在漢普郡去世,享年71歲。

1941 4月15日,張伯倫房產以84013買入。

影響

張伯倫是英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政治家。大量文獻描述了他的歐洲政策,他成為二戰期間的重要人物。

大量作品批評他的慕尼黑協定鼓勵納粹,說他是“罪人”。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認為他是保守黨唯壹的鷹派,張伯倫違背了保守黨的壹貫政策。

然而,近年來壹些歷史學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他的政策是合理的,張伯倫的政策是保守黨政策的合理延續。

張伯倫失敗的外交政策掩蓋了他成功的國內政策,社會史學家認為他的政策使英國逐漸走上了“福利國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