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中職生正義感的調研與教育思考 關於微課應用於中職語文教學的思考

中職生正義感的調研與教育思考 關於微課應用於中職語文教學的思考

摘 要:中職生的正義感受社會多元化價值觀的影響很大,而這個群體的正義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教育性。本文通過調查探究歸因,並結合作者多年實踐,就職校如何做好學生的正義感教育,提出壹些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中職生;正義感;教育思考

 正義感是追求正義、伸張正義的道德意識和行為,是做人的優良品德。在德育工作中,正義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學校要註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而正義感的教育和培養是落實這三個觀的切入點。當今社會多元化價值觀影響著中職生的正義感,中職生群體的正義感是社會的壹種反映,但這個群體的正義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教育性,所以,中職生的正義感培養很值得我們去探究和思考。

 壹、正義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去年的“小悅悅事件”中,兩歲女孩小悅悅相繼被兩車輾壓,7分鐘內18路人漠然而過,見死不救。今年5月4日在東莞發生了外國人因阻止偷竊慘遭群毆,30多名圍觀者又是漠然,而30米處的執勤治安員卻說“不是管轄範圍”,表現“淡定”,事後老外表示“很失望、很寒心”。正義感到哪裏去了?國人的“血性”到哪裏去了?是誰造成冷漠路人?筆者認為根源是社會缺乏公平正義精神。

 正義感,正是個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時至今日,在開放、多元的價值取向中,各種思想互相沖擊碰撞,正義感作為壹種道德品質,備受人們的關註和討論。近年,我國出臺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設“二十字”,全國上下開展道德建設的大學習、大討論。且新課程實驗改革指出,要加強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中職生是特殊的學生群體,特別是近年來生源質量普遍下降,獨生子女增多,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易受外界誘惑,學生德育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職校時期是中職生個性漸趨定型的重要階段,所以,探究中職生的正義感,有效地開展正義感教育,是當前職校德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二、中職生正義感狀況的調查和結果分析

 (壹)問卷調查,量化分析。

 筆者在處理學生個案,掌握學生對待正義感問題的表現和成因,以及進行各層次學生座談了解學生正義感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編制成《中職生正義感情況調查問卷》,對我校08、09、10和11四個年級中18個班的758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部分結果如下:

 從統計數據分析,多數學生具有正義感,對不良現象有50.7%學生敢於舉報,受侵害的學生群體中有55.1%能向老師或家長匯報。但這與期望指數相去甚遠,仍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在對待不良現象上正義感不足,特別在不敢舉報的原因上,主要受個人的心理態度影響,事不關己,怕得罪人,怕遭人報復的心態占了83.2%。在處理受侵害的方法上,采用找朋友擺平及個人私了的***占25.5%,這壹部分學生在處理這類問題上往往陷入惡性循環的境地,這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難點。所以,在教育問題上,學校應重點分析、掌握學生的心理,加強法制教育和分辨是非的教育。

 (二)個案積累,訪談調查,質性分析。

 筆者從長期處理學生問題的大量個案中分析得出,中職生群體的正義感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正氣群體型:這類學生發現不良問題能積極向老師報告,或者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能給予指正,正義感較足,主要是班幹部和集體觀念較強的學生。但這部分學生隨著年齡增長,主動性逐漸減少,表現為高年級學生數少於低年級。

 (2)中立群體型:這類學生大多認為事不關己,怕得罪人,而對不良現象置之不理,當教師就相關問題詢問這部分學生時,他們會推托不知道。

 (3)弱勢群體型:這個群體中的壹部分學生來自不健全或經濟貧困的家庭,受人侵害、威脅、恐嚇後,往往不敢揭露;壹部分是來自十分富有的家庭,受侵害(如勒索)時,往往給錢以息事寧人。這個群體的正義感嚴重不足,極容易陷入受人侵害的惡性循環中。

 (4)尋求保護型:這類學生開始可能是受害者,但為了保證自己今後不再受害,往往是找人擺平,然後加入壹些強勢幫派中,最後反過來侵害別人,以至於深陷泥潭。

 (5)不正氣型:這類學生存在較多的不良行為習慣,如抽煙、打遊戲機、偷竊、勒索、打架等,個別學生脾氣暴躁,甚至與不良的社會青年混雜壹起。

 三、中職生正義感不足的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當前中職生正義感不足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學生個體的主觀原因。其壹是明哲保身,事不關己,怕得罪人的思想占了主導位置;其二是道德意誌薄弱,對是非、善惡判斷是清析的,但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或在外界的誘惑、威脅下,而失去了自制力;其三是法制意識淡薄,不懂用正當的途徑來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甚至在受到侵害後還屈於威脅的壓力,不敢檢舉。

 (2)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社會上某些不正之風,如貪汙腐敗、損人利己的不良思想意識,黃色、暴力等文化垃圾,嚴重浸染著道德判斷能力不高的中職生,這些都給中職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3)家庭教育不當。部分父母對獨生子女過分溺愛,使孩子形成自私、專橫的個性;有些家庭成員存在長期酗酒、賭博等惡習或家庭結構的劇變,使孩子心靈受創傷,而容易走上不正之道;有些家長過於保護孩子,從小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閑事;還有部分家長,長期忙於工作等,對孩子的成長發展從不過問。

 (4)學校教育的失誤。壹是學校為了保護學生人身安全,在德育考核中刪除了“見義勇為,敢於同壞人壞事作鬥爭”。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避免學生受到傷害是正確的,但不等於學生就不能或不要同壞人壞事作鬥爭,對不良現象視而不理,這是當前學校教育和學生認識上的壹個誤區。二是教師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處理不到位。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批評教育方法不當,往往不聽學生解釋,采取訓斥、嚴厲批評的方式,造成師生情緒對立;對學生投訴的問題,沒有高度重視,出現報而不管,或作簡單化處理,或處理不夠及時,壹方面助長了不良現象的滋長,另壹方面使有正義感的學生心理也產生厭倦;沒有註意對舉報者的保護,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有意或無意地說出班裏那個幹部、那個學生說了什麽事,這無疑是對有正氣者的嚴重打擊,這會造成打報告者被學生孤立甚至攻擊。

 四、中職生正義感問題的教育思考和建議

 (1)學校要加強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正氣足,則邪氣不能侵。學校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義感,對不良現象不能姑息,對學生、對班集體有侵害的不良行為,要大膽向老師、學校報告。要加強學生的法制意識教育,教育學生通過正當的途徑來解決問題,不能通過找人擺平、私了等方式,因為方式不當,只能使問題陷入惡性循環。

 (2)提高教師處理學生問題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學校的主要功能是教育,但教育要及時、準確、深入,要標本兼治,獎罰分明。對學生問題來講,教育的最大目的是預防,並進壹步使學生把正確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行為,達到轉變。第壹,要建立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體性機制,校園的管理僅靠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建立全方位的學生自我監控體系,才可以有效提高校園的管理實效。第二,教師處理學生問題要透過現象,標本兼治,因為有些現象可能背後帶有團體性行為,所以,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要有求真務實的精神,要克服自身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要敢於請教和借助同事、領導的力量,使得問題得到有效處理。第三,要加強對校園弱勢群體的教育和保護工作。

 (3)加強家庭教育。學校在教育上應盡力爭取家長的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教師要加強同家長的溝通,及時反饋學生信息,鼓勵和引導家長創造條件,建立學習型家庭,減少家庭不良因素對學生的影響,采取正確的方式、方法和評價觀念對待學生的教育問題。

 在多元思想、多元價值觀的社會背景下,正義感教育更涉及到壹代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取向,涉及到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延續。當前,學校的德育工作應切合社會的變革,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力量,提高教育的合力,努力培養具有社會正義感的學生,營造正氣型的校園和社區。

 (作者單位:潮州市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王道俊,扈中平.教育學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季蘋.學校管理診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