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美國會計師威廉·K·斯科特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認會計準則允許的範圍內,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行為。另壹方面,美國會計師Kathehne SchipPer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是公司管理者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外部財務報告過程來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在定義盈余管理時,我們並不依賴於壹個具體的利潤概念,而是基於會計數據即信息的觀點來討論。在這個定義中,盈余管理在會計系統中,管理者可以通過在公認會計原則範圍內選擇會計方法,並以特殊方式(如改變折舊資產的使用壽命)應用某些給定的方法來控制利潤。但實際上,盈余管理可以存在於對外披露過程中的任何壹個環節,也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例如,融資決策、投資或生產決策(如R&D費用和廣告費用百分比的確定、生產線的增加或減少、收購另壹家公司)都會影響企業在某壹時期的盈利能力。這些因素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實際的”盈余管理。
傳統上,人們認為盈余管理是壹個與經濟利益(有時稱為實際利益)相關的概念。在經濟收益的視角下,壹些數據(如經濟收益)被盈余管理故意扭曲。除了盈余管理之外,權責發生制會計和公認會計原則是導致經濟收入被扭曲並成為會計報告收入的另壹個因素。權責發生制會計和公認會計原則也會導致會計數據與實際收入的偏差。當然,經濟利益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被有意義地定義,這在實際的報告系統中是看不到的。壹般來說,經濟利益是無形的。即便如此,在經濟利益觀下,人們還是要以看不見的真實利益為基準來衡量偏差。
我們認為用信息的觀點來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義。從信息的角度來看,利潤只是用於決策和判斷的眾多信號之壹。信息觀是指會計數據的重要屬性是其“信息含量”的統計特征。盈余管理的信息觀也假設公司管理者擁有私人信息。在壹套既定的委托代理契約下,公司管理者不僅可以對會計程序做出選擇,而且可以根據這些程序做出不同的估計。但在信息觀下,人們不需要利潤作為真實價值的概念,與真實收益基準相關的計量偏差也不復存在。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數據的真實價值非常重要,但現在信息已經不是第壹屬性了。
隨著人們對盈余管理認識和研究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從經濟收益和信息的角度,盈余管理應該有壹個更加全面和準確的概念。根據上述分析,我們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在編制財務報告時做出判斷和會計選擇,並“結構化”交易以改變財務報告,以誤導會計信息的其他使用者了解企業的經營業績或影響基於會計數據的契約結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