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壹詞的歷史頗久,古已有之。早在3000年前,我國周代就有了專設的會計官職,掌管賦稅收入、錢銀支出等財務工作,進行月計、歲會。每月零星盤算為“計”,壹年總盤算為“會”,兩者合在壹起即成“會計”。?“會”有匯合和總計兩種含義,“計”字由“十”和“言”兩部分組成,“言”表示數目計算必須言之真實,“十”表示將零星之物會和起來。
《周禮.天官.司會(1)》:凡在書契版圖者之貳,以逆群吏之治,而聽其會計。”
大意是說:司會利用公文、賬冊,戶籍,地圖等副本,用以考核官吏的政績並檢查他們的財物收支。可以看出,司會不僅負責財政收支記錄,還負責考核,其涵義已經包括計量、記錄、考核、監督,這也是現代會計的基本職能。這裏的司會既是壹種職位也是壹個機構,相當於現在的財政司局。
另外《周禮.天官》記載:“會計,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參互、月要、歲會初步具備了現代會計中旬報、月報、年報等會計報表的作用。
有人說這樣理解有些牽強,”會計“是由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引進的概念,難道這個說法就不牽強嗎?筆者認為經濟也是個發展的過程,發達與否同比難有數據支撐,但當時的中國難道就沒有發展經濟,有證可查的“會計”最早就是出現在我國,您認為呢?
引用資料
周禮.司會.中華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