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死士:豢養不怕死的士人。
註釋:
1、養:豢養;培養;訓練。
2、死士:不怕死的士人。即俗話說的“敢死隊”。
出處:《蘇秦以連橫說秦》先秦-佚名
知識延展:
1.原文
《蘇秦以連橫說秦》先秦-佚名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裏,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裏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壹,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並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然後可建大功。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並天下,淩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沈於辯,溺於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2.譯文
蘇秦起先主張連橫,勸秦惠王說:“大王您的國家,西面有巴、蜀、漢中的富饒,北面有胡貉和代馬的物產,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東面有肴山、函谷關的堅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戰車有萬輛,武士有百萬,在千裏沃野上有多種出產,地勢形勝而便利,這就是所謂的天府,天下顯赫的大國啊。憑著大王的賢明,士民的眾多,車騎的充足,兵法的教習,可以兼並諸侯,獨吞天下,稱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對此稍許留意壹下,我請求來實現這件事。”
秦王回答說:“我聽說:羽毛不豐滿的不能高飛上天,法令不完備的不能懲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驅使百姓,政教不順民心的不能煩勞大臣。現在您壹本正經老遠跑來在朝廷上開導我,我願改日再聽您的教誨。”
蘇秦說:“我本來就懷疑大王不會接受我的意見。過去神農討伐補遂,黃帝討伐涿鹿、擒獲蚩尤,堯討伐驩兜,舜討伐三苗,禹討伐***工,商湯討伐夏桀,周文王討伐崇國,周武王討伐紂王,齊桓公用武力稱霸天下。由此看來,哪有不用戰爭手段的呢?古代讓車輛來回奔馳,用言語互相交結,天下成為壹體,有的約從有的連橫,不再儲備武器甲胄。文士個個巧舌如簧,諸侯聽得稀裏胡塗,群議紛起,難以清理。規章制度雖已完備,人們卻到處虛情假意,條文記錄又多又亂,百姓還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對,人民無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戰亂反而愈益四起。穿著講穿服飾的文士雖然善辯,攻戰卻難以止息。愈是廣泛地玩弄文辭,天下就愈難以治理。說的人說得舌頭破,聽的人聽得耳朵聾,卻不見成功,嘴上大講仁義禮信,卻不能使天下人相親。於是就廢卻文治、信用武力,以優厚待遇蓄養勇士,備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戰場上決壹勝負。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擴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賢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實現,勢必不可能。所以用戰爭來解決問題,相距遠的就兩支隊伍相互進攻,相距近的持著刀戟相互沖刺,然後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對外軍隊取得了勝利,對內因行仁義而強大,上面的國君有了權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馴服。現在,要想並吞天下,超越大國,使敵國屈服,制服海內,君臨天下百姓,以諸侯為臣,非發動戰爭不可。現在在位的國君,忽略了這個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亂,又被壹些人的奇談怪論所迷惑,沈溺在巧言詭辯之中。象這樣看來,大王您是不會采納我的建議的。”
2. 文言文是什麽意思是什麽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
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壹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3. 這句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麽壹次,齊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國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壹個小門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去拜訪狗國才從狗洞進,現在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難道沒有人了嗎?怎麽派妳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壹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壹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麽能說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麽為什麽會派遣妳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不同的對象,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裏去,沒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沒賢能的國王那裏去。我晏嬰是最沒有才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國來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消息,對手下的人說:“ 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將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麽辦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說:“當他來到的時候,請允許微臣捆綁壹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問:‘做什麽的人?’回答說:"是齊國人。"楚王又問:‘犯了什麽罪?’回答說:"犯了盜竊罪。"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武士押著壹個人到楚王面前。楚王問:“押著的是什麽人?”武士回答說:“是齊國的人,犯了偷竊罪。”楚王對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壹件事,橘子生長在淮南是橘子,生長在淮北就變為枳子,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果實的味道完全不同。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麽呢?是水土不同吧。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來到楚國就偷竊,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於偷竊嗎?”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晏子:有理有禮,聰明,機智,能言善辯,不卑不亢,愛國。
4. 文言文的會是什麽意思是什麽會
動詞義:
1、會意字。古文從合從彡。按彡亦眾多意。本義:會合。
會,合也。——《說文》
會,聚也。——《廣雅·釋詁三》
會同有絳。——《詩·小雅·車攻》
會言近止。——《詩·唐風·杕杜》
會朝清明。——《詩·大雅·大明》
會諸其幣。——《儀禮·聘禮》
以會天地之藏。——《禮記·月令·季秋》
然後天下會於壹。——柳宗元《封建論》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範仲淹《嶽陽樓記》
2、晤見;會見。
時見曰會。——《周禮·太宗伯》
相見於卻地曰會。——《禮記·曲禮》
會者何,期辭也。——《公羊傳·桓公十年》
留待作遺施,於今天會因。——《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與燕王會境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使協調壹致;符合。
音韻清暢,又深會女心。——梁·吳均《續齊諧記》
4、(多指在飯館、茶樓中)付(款)。如會鈔、會錢。
5、領悟;領會。
6、應當;應須。如會須:當須;應當。會應:該當。
名詞義:
1、器物的蓋子。
《禮經》:器之蓋曰會,為其上下相合也。——《說文·會·段註》
敦啟會。——《儀禮·士喪禮》
命佐食啟會。——《儀禮·士虞禮》
2、業務、社交或其他性質的集會。
會論虞常。——《漢書·李廣蘇建傳》
來會計事。——《史記·陳涉世家》
乃罷會。——《資治通鑒》
3、時機。如適逢其會。
4、人物薈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會垣:省城;都市。
5、為壹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團體或團體組織。如幫會、會同館:明代接待各國使者的地方。
6、災厄;厄運。
百六有會,《過》、《剝》成災。——《後漢書·董卓傳贊》
7、民間壹種小規模經濟互助形式。壹般由發起人約集若幹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發起人使用,以後按議定或拈鬮決定的順序輪流使用。
正在各書店裏約了壹個會,每店三兩。——《儒林外史》
8、中醫經絡穴位名。
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9、古代中國歷法所用的單位,等於10800年。
三十年為壹世;十二世計三百六十年,為壹運;三十運計壹萬八百年,為壹會;十二會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壹元。——邵雍《皇極經世書》
副詞義:
1、必然;壹定。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古樂府《孔雀東南飛》
長風破浪會有時。——唐·李白《行路難》
2、恰巧;正好。
會天大雨。——《史記·陳涉世家》
會其怒。——《史記·項羽本紀》
會幸苑中。——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會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會賓客大宴。——《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3、表示範圍。相當於“皆”“都”。
弦、匏、笙、簧,會守拊鼓。——《禮記》
連詞義:
1、相當於“與”“同”“和”。
上遣侍郎馬爾泰會查郎河按治,於義坐奪官。——《清史稿·劉於義傳》
會:kuài
動詞義:
1、會意字。本義:計算;總計。本指年終結賬。後泛指算賬。
會,合也。——《說文》
會,歲計也。——《玉篇》
會,大計也。然則零性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孟子·萬章下》正義
凡場務、倉庫出納在官之物,皆月計,季考,歲會。——《日知錄》卷二十四
歲終,則會,唯王及後之服不會。——《周禮·天官》
聽出入以要會。——《周禮·小宰》。註:“月計曰要,歲計為會。”
5. 文言文是什麽意思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壹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範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第壹個“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現在的,“妳吃飯了嗎?”.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裏,“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壹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6. 將在文言文中是什麽意思是什麽拼 音 jiāng jiàng qiāng
部 首 爿 筆 畫 9 五 行 火 繁 體 將 五 筆 UQFY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jiāng ]
1.快要:~要。~至。~來。即~。
2.帶領,扶助:~雛。扶~。~軍。
3.拿,持:~心比心。
4.把:~門關好。
5.下象棋時攻擊對方的“將”或“帥”。
6.用言語 *** :妳別~他的火兒了。
7.保養:~養。~息。
8.獸類生子:~駒。~小豬。
9.順從:~就(遷就,湊合)。~計就計。
10.又,且:~信~疑。
11.助詞,用在動詞和“出來”、“起來”、“上去”等中間:走~出來。
12.剛,剛剛:~~。~才。
13.姓。
[ jiàng ]
1.軍銜的壹級,在校以上,泛指高級軍官:~領。
2.統率,指揮:~百萬之眾。
[ qiāng ]
願,請:~進酒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1. 將 [jiàng]2. 將 [jiāng]3. 將 [qiāng]
將 [jiàng]
〈名〉
(形聲。從寸,醬省聲。本義:將領,帶兵的人)
同本義
〈動〉
統率;率領
另見 jiāng;qiāng
將 [jiāng]
〈動〉
(形聲。從寸,醬省聲。從“寸”,表示與手有關。( jiàng)本義:將領,帶兵的人)
扶持,扶助
〈副〉
就要;將要
必,必定
〈介〉
相當於“拿”、“取”
相當於“把”、“用”
〈助〉
用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或進行。在現代漢語裏見於方言
另見 jiàng;qiāng
將 [qiāng]
〈動〉
願;請求。用來表示禮貌上的尊敬
另見 jiāng;jiàng
7. 為什麽叫文言文是什麽意思“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文言文”: 第壹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
“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碃譏百客知九版循保末。“飯否”就是文言文。
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