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會計準則中的盈余管理方法主要集中在會計確認條件和時間的判斷和選擇上。壹般來說,要確認壹個核算要素或核算項目,必須滿足幾個條件才能確認。這種盈余管理的手段可以稱為“籌劃交易”,即籌劃會計確認條件是否成立以及何時成立。會計確認中的盈余管理技術和方法主要集中在收入確認、關聯方交易和合並報表範圍、涉及會計職業判斷的會計確認部分、資產重組等方面。
收入的確認
與舊準則相比,新準則下的收入確認和勞務確認條件變化不大。在舊準則下,合理規劃收入確認時間進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在新準則下仍然有效。筆者建議對這種盈余管理方式的認定類似於註冊會計師關註的期後事項,應重點關註年度結束前壹個月和年度結束後壹個月的相關交易。
(二)關聯交易和合並報表範圍的確認
1.關聯交易的確認。在舊準則下,關聯交易被上市公司廣泛采用,主要體現在買賣價格的籌劃和利益分享方面。主要形式有關聯購銷、資產重組、托管經營、租賃經營、成本分攤、融資和合作投資等。新準則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技術手段較少按照籌劃關聯交易的手段進行盈余管理。新準則下的關聯交易盈余管理主要表現在非關聯交易中,即通過合理規劃,將原本屬於關聯方的企業變為非關聯方企業,從而規避關聯交易披露準則的約束。主要方法有:(1)交易分解,如人為找壹個過橋公司,上市公司將與關聯方的交易通過壹個或幾個無關方轉換成幾個無關業務。(2)查明相關關系成立的時間。比如,企業在重組過程中,會選擇成為關聯方之前的交易時機,以不公平的價格與關聯方進行當前的非關聯方交易:交易完成後,正式加入成為關聯方。(3)解除關聯關系。如關聯企業中的壹方轉讓部分股份或暫停轉讓相關股份,關聯方關系將變更為非關聯方關系,相應的交易不再是關聯交易。因此,新準則下關聯方交易盈余管理的認定應更多關註企業未在表內披露的關聯方交易。這就需要從其他途徑去理解和關註上市公司交易價格偏離市場價格的事實而不是關聯交易的披露。
2.合並報表範圍的確認。新準則要求合並報表的範圍應遵循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它在舊準則的基礎上擴大了納入合並報表的子公司範圍。同時,由於納入合並報表範圍的子公司信息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詳細披露,舊準則下通過子公司相關資產和利潤的合理規劃進行盈余管理的難度更大,可用空間更小。在新準則下,上市公司在確定合並財務報表範圍時采用與“非關聯交易”相同的原則,以規劃是否將特殊公司納入合並財務報表。
(三)會計職業判斷在會計確認中的作用
新準則最大的亮點之壹是會計職業判斷空間的空前擴大,而新準則與舊準則最大的區別是利用會計職業判斷進行盈余管理。新準則下,這方面的盈余管理方法主要有:(1)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的確認條件。符合確認條件的可采用公允價值模式,不符合確認條件的可采用成本模式。壹般來說,公允價值模式下的盈余管理手段比成本模式下更多。(2)研究費用和開發費用不同處理的確認。研究階段支出費用化,開發階段支出資本化,導致上市公司在無形資產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支出的劃分上有盈余管理的空間。筆者建議上市公司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應更多地關註這種分工的披露。(3)新準則嚴格區分了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入相關的政府補助。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計入遞延收益,可以平滑收益。與收入相關的政府補助直接計入收入。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合理的規劃,無論是與資產還是收入相關的,從而進行盈余管理。(4)新準則中借款費用開始資本化時間和借款費用停止資本化時間的確認。它不同於舊準則,但上市公司仍然可以通過合理的規劃來確定是支出還是資本化。(5)新準則中金融資產轉移的確認條件主要涉及重大風險的判斷、報酬和控制權轉移,遵循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判斷為重大轉移部分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判斷為未轉移部分不發生變動。會計職業判斷的這些內容是新準則下盈余管理的亮點和重要手段。這部分很難認定,目前也沒有很好的認定方法,因為合理的會計職業判斷是新舊準則都允許和鼓勵的,在“原則導向”的新準則下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資產重組
在舊準則下,資產重組是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並購、資產置換、資產轉讓、股權轉讓等。與“資產重組”類似的壹個概念是“債務重組”。新準則中沒有“資產重組”的具體準則,但《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有相關規定。筆者認為,這可能導致新準則實施後,“資產重組”的概念被上市公司廣泛使用。進壹步來說,新舊準則下的上市公司都巧妙地將這兩個方面運用到了盈余管理中。因此,建議對新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的“重組現象”給予更多關註。
二、會計計量中盈余管理的技術方法與識別
在舊準則下,會計計量主要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沒有給企業留下盈余管理的空間。新準則下最大的不同是大膽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這也導致了計量中盈余管理的手段。
(壹)資產減值中的盈余管理
資產減值準備是舊準則下最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通過資產減值的計提和轉回可以調整資產和利潤的金額。新準則下“資產減值準備壹旦提取就不能轉回”,終結了舊準則下的這種盈余管理方式。新準則下,資產減值準備中的盈余管理手段主要在於對企業當期會計期間的盈余進行管理,而不能考慮未來會計期間。企業會計人員會合理運用會計職業判斷來確定本期減值準備的金額,以滿足本期盈余管理的要求。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披露的規範化,使得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不再有效,因此無需過多關註會計報表附註中關於資產減值的相關信息。
(二)公允價值計量的盈余管理
我國市場經濟尚未成熟,只能在壹定程度上謹慎使用公允價值模式。公允價值判斷已經成為企業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新準則體系下,存貨、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資產減值、股份支付、債務重組、收益、建造合同、政府補助、企業合並、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和套期等與公允價值相關的具體準則有65,438+07項。其中,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的公允價值、債務重組中的公允價值、非同壹控制下企業合並中的公允價值、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等。識別公允價值中的盈余管理,應盡量找出並關註企業的商品或資產的市場價格或與同行業類似的市場價格。這就要求市場信息暢通,企業披露的公允價值信息完整及時。
三、會計政策選擇、會計估計及其變更對盈余管理的技術和識別。
(壹)盈余管理中的會計政策選擇
舊準則允許企業根據其經營決策的實際需要合理選擇適當的會計政策。因此,會計政策選擇壹直是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所選擇的會計政策必須在會計報表附註中嚴格披露,這樣更容易識別這種盈余管理的手段。在舊準則下,會計政策常被用作盈余管理方法: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方法的選擇,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
因為新準則中加入了很多新的具體準則,會計政策的選擇會更多。除了根據“控制”、“同壹控制”* * * *和“重大影響”選擇投資核算方法外,權益法下的核算要求凈資產公允價值。(2)投資性房地產、無形資產等後續計量模式的選擇。投資性房地產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價值模式(無形資產與此類似)。新準則中在成本模式與公允價值模式、賬面價值估值模式與公允價值估值模式之間進行選擇時,上市公司通常會創造條件實施或選擇公允價值模式計量,因為公允價值模式比成本模式留給會計人員更多的盈余管理空間,從而成為新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會計估計中的盈余管理
會計估計直接來源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因此識別這部分盈余管理是非常困難的。在舊準則體系下,涉及的會計估計主要有: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減值準備、無形資產受益年限等。每項估計的內容都會直接引起資產和收益的變化,所以上市公司會利用準則賦予的權力做出合理的有利於經營管理決策的會計估計。
除了舊準則的會計估計內容,筆者認為以下兩大亮點肯定會成為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1)資產可收回金額的估計。新準則明確,可收回金額應當按照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凈額與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中較高者合理估計。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和折現率的確定本來就是財務管理的內容。這些數據是為了企業管理的需要而提交給企業內部相關部門的,準確性肯定低於對外提交的報表。新準則大膽要求企業會計人員從向企業報送的報表中提取會計估計數據,作為對外報送報表數據計算的基礎。這為上市公司提供了另壹種重要的盈余管理手段。(2)采用實際利率法根據預計攤銷額確定。按照實際利率法攤銷是新準則的另壹大亮點。涉及的具體標準有:(1)節約費用中涉及折價或溢價的攤銷;融資租賃項下未確認的融資費用和未實現的融資收益采用實際利率法分攤:;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應當采用實際利率法計算攤余成本。在實際利率法下,要求合理估計攤銷期限和實際利率,但企業會計人員很難準確估計,這就給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間。
對於會計估計中盈余管理的認定,主要是比較同壹會計估計項目歷年的數值,從絕對值變化和比率變化的角度進行分析。
(三)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中的盈余管理
舊準則下的會計政策變更是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在新的標準體系下,由於對信息披露的規定更加嚴格,情況有所改善。比如要求嚴格按照要求在報表附註中披露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的原因、金額和調整情況。這樣,企業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縮小了。為了管理這方面的收益,企業應該相對謹慎,並合理解釋變化的原因。只要註意會計報表附註,就很容易識別這部分盈余管理。
總之,我國上市公司存在適度盈余管理是必然的,但過度盈余管理需要監管者、審計人員和會計信息使用者運用適當的方法加以識別,從而消除盈余管理的影響。隨著新準則的實施,相關監管和審計的力度加大,盈余管理的成本必然增加。為了降低風險和成本,筆者認為上市公司可能會在盈余管理的時間和空間上下功夫。如果他們更加關註盈余管理的地點和時機,就會有盈余管理項目和方法的組合,而不是遵循過去“單壹領域”和“單壹技術”的戰術。在適當的時候,上市公司還會尋求外部智力助陣,為企業出謀劃策,增加盈余管理的技術含量。因此,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使用者、審計部門和監管部門應熟悉新準則體系下盈余管理的空間,了解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識別,盡最大努力發現和杜絕上市公司過度盈余管理的現象。